章丘梆子又名“山東吼”、“山東謳”,也叫“東路梆子”徠,是山東濟南的地方文化之一。與秦腔為老西路梆子相對而言。是一種源於山西蒲州梆子和陝西秦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明朝時隨山西、河北移民傳入濟南章丘,在當地語言、風俗、章丘秧歌、民間音樂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下,發生了很大變化,於是人們把這種變化了的梆子腔稱為章丘梆子。
章徠丘梆子戲班分子弟班、科班兩種。章丘梆子子弟班屬於業餘性質,一般春節期間進行演出,以自娛自樂為主。章丘梆子科班屬於職業性質,以賣藝為生,經常在廟會和堂會上演出。
演員的行頭和臉譜的化妝,與京劇大多相同。章丘梆子也講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以上基本功和舞台的表現上也與京劇大體相同。此外,還保存有崑曲、本地亂彈、揚州亂彈、柳子、撥子、羅羅、二黃等聲腔。樂隊的編製不大,一般由二胡、
京胡、八角月琴、嗩吶、鑼鼓班組成。
章丘梆子比較有影響的劇目有:《趙匡胤下河東》、《雙鎖山》、《臨潼山》、《破洪州》、《寶劍記》等。其中,《寶劍記》是明朝
嘉靖年間章丘才子
李開先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