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頭集鎮

山東省棗莊市台兒庄區下轄鎮

澗頭集鎮,隸屬山東省棗莊市台兒庄區,地處台兒庄區西部,西鄰張山子鎮,東鄰江蘇邳州市,南界江蘇省賈汪區,北與嶧城區古邵鎮隔運河相望,行政區域總面積125.72平方千米。

1949年之前,屬嶧縣;1960年,撤銷嶧縣,屬棗莊市;1984年,分別改建澗頭集鎮與薛庄鄉。截至2018年末,澗頭集鎮戶籍人口為68262人。截至2020年6月,澗頭集鎮下轄32個行政村。 

2011年,澗頭集鎮財政總收入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8%。2018年,澗頭集鎮有工業企業196個,其中規模以上2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1個。

建制沿革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時任總河侍郎李化龍主持建造的8座運河閘關中有萬年閘、丁廟閘、頓庄閘3座在此,泇河衙署、泇河公館曾於設此。
1949年之前,屬嶧縣。
1949年後,屬蘭陵縣。
1952年,江蘇省銅山縣黃邱區的張樓、穆庄、周庄、曹林、土山5村划入。
1953年,蘭陵縣撤銷,復歸嶧縣十四區。
1956年,改稱澗頭集區。
1958年,建立澗頭集大公社。
1960年,撤銷嶧縣,屬棗莊市。
1962年,析設侯孟、張山子、賀窯3公社,屬台兒庄區
1967年,賀窯公社機關遷薛庄
1982年,更名薛庄公社。
1984年,分別改建澗頭集鎮與薛庄鄉。
2001年,薛庄鄉併入澗頭集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澗頭集鎮下轄32個行政村:張庄、孫樓、徐塘、周庄、木庄、張樓、徐樓、於溝、金樓、旺庄、巨梁橋、劉庄、萬年閘、萬倉、新河涯、孫庄、澗頭、徐庄、老宅子、孫蘇庄、褚提樓、薛庄、賀窯、姬樓、高山後、耿樓、小山子、馮庄、太平橋、后洪廟、頓庄、草沃;下設26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澗頭集鎮下轄32個行政村:張庄村、孫樓村、徐塘村、周庄村、木庄村、張樓村、徐樓村、於溝村、金樓村、旺庄村、巨梁橋村、劉庄村、萬年閘村、萬倉村、新河涯村、孫庄村、澗頭村、徐庄村、老宅子村、孫蘇庄村、褚提樓村、薛庄村、賀窯村、姬樓村、高山後村、耿樓村、小山子村、馮庄村、太平橋村、后洪廟村、頓庄村、草沃村。 鎮人民政府駐澗頭村。

著名人物


褚思惠

褚思惠(1896年—1944年),字子寬,台兒庄區澗頭集鎮孫庄村人。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取台兒庄時,他自告奮勇給北伐軍當嚮導。1929年,曾積極參加孫斌全等人發起的對反動封建惡霸王榮宣、王幼平的鬥爭,協助人民大眾公選鄉長,創辦實業合作社,興教育、修水利,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好評。“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掀起了抗日運動,褚思惠的反封建統治和反抗日軍侵略的思想與日俱增。他結識了共產黨員褚雅青后,思想覺悟大有提高,積極捐款資助抗日宣傳活動。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澗頭集鎮因地處南庫山兩澗水流之端而得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澗頭集鎮位於棗莊市最南部,西鄰張山子鎮,東鄰江蘇,邳州市,南界江蘇賈汪區,北靠運河與嶧城區古邵鎮,隔河相望。東經117°31′16.38″-117°42′0.56″,北緯34°29′20.63″-34°34′53.00″。面積1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澗頭集鎮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起伏,土地瘠薄,最高點庫山,海拔191米,中部地勢平坦,地質肥沃,北部河套等黑土澇窪。

氣候

澗頭集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降水量794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豐富,全鎮共有耕地92000畝,存量土地1600餘畝。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灰石黏土、軟質紅頁岩、鐵礦石等14種。

水資源

澗頭集鎮境內西有龍河,東有於溝河,北流入伊家河,均為季節性河流,韓庄運河,伊家河橫貫北境,為排灌航運動脈。

人口民族


2014年,總人口6.5萬人。澗頭集鎮民族主要為漢族。
澗頭集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65066
33091
31909
家庭戶戶數10412
家庭戶總人口(總)36377
家庭戶男18636
家庭戶女17741
0-14歲(總)9262
0-14歲男5087
0-14歲女4175
15-64歲(總)24741
15-64歲男12608
15-64歲女12133
65歲及以上(總)3063
65歲及以上男1429
65歲及以上女1634

經濟


綜述

2014年,澗頭集鎮實現工業生產總值12.2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5.8%,2014年澗頭集鎮實現稅收833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24.3%。財政收入4436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都在143.87%以上。

農業

2014年,澗頭集鎮共流轉土地15.33平方千米,發展各類農業合作社112個,拉動季節性用工9000餘個,其中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58個,經營土地9.53平方千米,資金註冊率和農民合作社農戶入社率均達到了100%。
2014年上半年新增流轉土地0.8平方千米、農業經濟主體5家;完成核桃等乾鮮果種植1.33平方千米、早春大棚蔬菜種植4平方千米,引導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下半年新增土地流轉1.33平方千米,發展農村經濟主體5家。
澗頭集鎮
澗頭集鎮

工業

2014年,澗頭集鎮更加註重全鎮重點項目建設,投資3億元的堯程二期、投資1億元的東泰綜合農貿市場等項目已完成前期手續;投資1.1億元的礦山機械項目正在協商合同;LED燈具項目準備落地;憩園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規劃的7個旅遊功能區有4個已開工建設;投資700萬元實施的后洪廟漁業項目建設,2014年正接受省里階段性驗收;投資5000萬元的購物生活廣場已正式運營;投資3.5億元的港航物流作業區項目,正在與北控集團洽談合作建設事項。

商貿

澗頭集鎮立足“邊界商貿重鎮”的發展定位,不斷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商貿物流業。一是投資5800萬元實施糧食物流及深加工項目。二是投資3.5億元、設計年吞吐量800萬噸的港航物流作業區已完成工程可研報告,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三是投資5000萬的項目主體已基本完工以及投資1億元的東泰綜合農貿市場正在辦理環評立項等相關手續。四是成立了新港、快捷和欣亞三家運輸物流公司,推動了商貿物流業轉型升級,賦予了邊界商貿重鎮更大的活力。

交通


澗頭集鎮境內206國道可至十餘個省市,京杭大運河常年通航3000噸級船舶,可直達揚州、南京、上海等長三角地區。駐地東距風景名勝台兒庄古城僅10千米,西距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速鐵路處僅6千米,南距徐州觀音機場40千米,150千米半徑內有徐州、棗莊、濟寧、臨沂四大城市和日照、連雲港兩大港口。

社會


文化事業

2014年,澗頭集鎮中小學22處,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分期分批新建村級人口文化大院22處,改造設施薄弱的文化大院10處,投資100餘萬元建村級多媒體人口文化教室3處,建起行政村農家書屋11處,兩處中學開設了人口文化課程,建設了人口文化宣傳陣地。並全面實現了人口文化學校的三亮(門窗、牆壁、燈光)、三新(教室、桌凳、多媒體)。

教育

2014年,澗頭集鎮共計2處中學和16處小學。其中,澗頭集一中和澗頭集二中為棗莊六中,建設了省級中心幼兒園,並不斷提升校園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的水平,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水平。

衛生事業

澗頭集鎮
澗頭集鎮
澗頭集鎮衛生院下轄22個衛生所,擁有鄉醫68人,均建有標準化衛生室,滿足了群眾日常小病治療的需要;在衛生院原有的規模基礎上,投資300萬元進行了3280平方米的病房樓改擴建,並已投入使用,進一步改善了群眾就醫、住院的醫療環境,對現有業務人員採取分期分批到市婦保院進修學習,提高業務能力水平。

基礎設施

澗頭集鎮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確定孫蘇庄、褚提樓2個蘇魯邊界示範村,在境內道路、水體、景點沿線確定了23個重點整治村以及56個一般村。2個示範村、23個重點村和56個一般提升村,共清理柴草堆360餘處、建築和生活垃圾200餘噸,拆除廁所、散養圈60餘處,粉刷牆面12000餘平方米。新修硬化路面1100餘平方米,整修下水道6000餘米、新修1100餘米,新上土方7200餘立方米,新修花壇1800平方米,栽植女貞法桐、美國柳等綠化喬木3000餘棵。

社會保障

2011年,澗頭集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01戶,人數1127人,支出16.5萬元,比上年增長23.3%;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600戶(年累計戶數),人數13437人,支出14.9萬元,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4人,集中供養306人,支出87.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54人次,共支出1.5萬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臨時救濟1200人次,支出11.5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區服務中心8個。

旅遊


景點

古迹
逼陽城南依群山,東有龍河古道。城周長3293米,當地有“九里單八步”之說。城址南北長、東西短,大體呈長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稱“米山”。西北部有村莊,名城裡村。其餘皆為農田。殘牆北部明顯,系因清代農民義軍加高舊牆,築起了逼陽圩。現北牆高出地表4~5米,底寬20餘米,整個城跡輪廓清晰可見。
故城內及城外東部,地面散見許多陶片,以灰陶為主,多為豆、罐、盆之類。陶器除素麵外,有的飾有繩紋、凹凸紋。出土文物有磚、板瓦、瓦當、鐵渣、銅劍、銅鏃、銅印等。石器也偶有發現。清光緒《嶧縣誌·雜記》:“嶧地古陶頗多,而以逼陽磚為甲,其制古拙,無文,長尺有餘,寬半之,質堅,重逾於金石。人得之以為硯,付手民治之,鋒刃不能入也。”故城南,群山之陰,古墓成群,常有畫像石出土。
革命紀念地
運河支隊一營營長褚思惠烈士“殺敵報國”紀念碑,現移立在澗頭集西,於1985年建“高風亮節亭”“巨梁橋”位於澗頭集,西北伊家河上,1940年9月15日我28名抗日愛國志士在此慘遭殺害,史稱“巨梁橋慘案”。

文化


● 地名由來
澗頭集鎮因地處南庫山兩澗水流之端而得名。 

代表人物


● 褚思惠
褚思惠(1896年—1944年),字子寬,台兒庄區澗頭集鎮孫庄村人。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取台兒庄時,他自告奮勇給北伐軍當嚮導。1929年,曾積極參加孫斌全等人發起的對反動封建惡霸王榮宣、王幼平的鬥爭,協助人民大眾公選鄉長,創辦實業合作社,興教育、修水利,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好評。“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掀起了抗日運動,褚思惠的反封建統治和反抗日軍侵略的思想與日俱增。他結識了共產黨員褚雅青后,思想覺悟大有提高,積極捐款資助抗日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