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少年都不賤
同學少年都不賤
《同學少年都不賤》是2004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愛玲。
這部小說被宣傳為張愛玲的“遺作”,很容易引起誤會。遺作是指該作者生前完成或未完的最後一部作品,而這部小說並非是張愛玲生前最後一部作品,而是“本該與《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時面世的”(簡體版《同》序,P7),僅僅是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發表。
《同學少年都不賤》講的是兩位女孩恩娟、趙珏之間的情誼滄桑。故事開端於兩人在上海重逢敘當年。恩娟嫁了位猶太人汴·李外,後來移民美國華盛頓,汴·李外成為第一位入閣移民,趙珏則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後重逢,兩人相對當年平等的身世,便見出高低。或者這正是取名《同學少年都不賤》的深意。言語間充滿張愛玲式一貫的譏誚,人物刻畫鮮明、情節鋪敘細膩,在輕快的故事節奏里,透著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凄涼感。
序(陳子善)
同學少年都不賤
無頭騎士
愛默森的生平和著作
梭羅的生平和著作
海明威論
附錄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個書名出自杜甫的《秋興八首》的第三詩中的一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作了一點小修改。而杜甫的“五陵衣馬自輕肥”也是有出處的,出自范雲的《贈張徐州謖》這首詩中的一句話“裘馬悉輕肥”,杜甫引用時也作了一點小修改,把“裘”改成了“衣”。
《同學少年都不賤》這個書名,其中的“賤”從書中的含義來講是指在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等各個方面比別人差、比別人低了一個檔次的意思——“都不賤”就是:誰也不比誰差。
同學少年都不賤
據人民網轉引南方都市報消息: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與別的作家筆觸不同。這一次也不例外,除了芷琪、儀貞,還有趙珏和恩娟,關係微妙的四個女子,住在上海一所教會中學的同一間宿舍,在東三省丟了的年代里開始了她們朦朧的情愫。
小說大膽地觸及同性情愫,仍是張氏筆法,無人能模仿。寫到趙珏傾慕赫素容時,趙在紙上寫滿了她的名字,“左手蓋著寫,又怕人看見,又恨不得被人看見”,不著一形容詞,但入骨三分極為傳神。趙瞥見赫素容上廁所,候著赫素容出了廁所,仍去坐她坐過的馬桶,“空氣中是否有輕微的臭味?如果有,也不過表示她的女神是人身”。相思抵達如此細微處,女子真是心細如髮。
小說通篇不見傷感呀、惆悵這些死去活來的字眼,但這些情緒早已生在她的文字里,像葉的清香,慢慢地彌散開去,不過分張揚,又久久地揮之不去,讀者的身心都會被這種味道包裹。張愛玲文字蘊含的暗香如同書中林黛玉的體香,乃天生而成,靜靜散發,毫無匠人的痕迹,更沒有“又紅又專”的說教。
在文字里用眼神說話、用表情說話,提及女子的體形,也屢有驚人之筆。即便觸及性事,也是言談幾句話帶過,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驚世駭俗,女子在室外的收斂、在室內的肆無忌憚,幾句話便一覽無餘,且不覺得猥瑣,如吃飯穿衣般自然,但又不能迴避。
生活走過萬水千山,其實最終沉澱到心底的,是一種粗糙的痛感,深藏不露,在特殊的場景才跳出來刺人的眼,在同學得意兩相忘的時候才疼痛。這是晚來的心境,每一個從同學少年的年紀里走過來,漸老去的人,都繞不過逃不過的心境,如此這般,才有偶爾的惆悵。《同學少年都不賤》所淡淡刻畫的那種粗糙,愛了又不點破,欲說還休時最是動人。(來源:人民網,編輯:禹娟,作者:十三弦)
小說中對三四十年代教會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對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逼真刻畫,在張愛玲以前的小說中都是從未出現過的。小說無疑帶有某種程度的自傳色彩,同時也巧妙地穿插了美國左派女記者史沫特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等情節,顯示張愛玲力圖開拓題材,在更廣大的背景上反映風雲變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獨特性格和命運,從而也就使小說具有了時代風尚史和心態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