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距今約1萬年,遺址位於門頭溝區軍餉鄉東胡林村西側。該處文化遺址,是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舊石器文化遺址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又因為發現於東胡林村,故被命名為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因1萬年前生活在北京西郊的東胡林村而得名的古代人類,作為生活在舊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早期過 渡期間的古代人類,東胡林人甚至被有些專家看作是北京地區新石器文化的創造者和革命者,是北京地區創造新石器文化的鼻祖。
東胡林人
鎖定東胡林人身份
2003年9月24日,東胡林人考古發掘隊開始對東胡林人遺址進行最新一次的科學發掘。
最初發掘出的是一些石器、陶器、骨器和幾處用火遺跡,在東胡林人的“火塘”中還發現一些燒焦的獸骨和木炭。但在發掘工作進入尾聲時的10月19日,在發掘區的東部偶然挖到一具完整的屍骨。后被專家認定是東胡林人屍骨。
為什麼就認定這具屍骨屬東胡林人?東胡林考古發掘隊領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洪教授對此解釋說,先前已有研究證實北京地區早期東胡林人活動的地質構層為紫褐色土層,此次出土屍骨的墓葬地層明顯位於紫褐色土層以下,而且墓葬的開口在早期東胡林人的活動地層——紫褐色土層內,這就有力地證明了出土的屍骨屬於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運回北京大學
10月30日,東胡林人屍骨被安全運抵北京大學。考古人員表示,對東胡林人更深入的研究將在北京大學 考古文博學院的實驗室進行。
東胡林人
由於遺骸目前已經非常脆弱,為了確保安全,考古人員首先在屍骨上覆蓋了一層宣紙,並在上面噴水,以防乾裂,同時在屍骨的頭部及骨盆等容易移位和斷裂處用石膏進行了加固。
在屍骨套箱搬運之前,考古工作者對古人類屍骨做了最後的整理工作:拍照片、畫草圖,將考古挖掘過程中每一個細節如實記錄下來。
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
發掘的遺跡有灰坑3個,灰堆8處,石器製作場1處。8處灰堆遺跡堆積狀況大致相似,位於T3的東北部,範圍約為80×60平方厘米。中心區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燼,包含物中數量較多的是有燒烤痕迹的礫石塊、有打制疤痕的石核和動物骨骼(可辨識的主要是鹿骨)等。該遺跡自上至下都發現有石塊,上部的石塊堆積較亂,底部的石塊則大致堆如環狀,排列比較整齊。遺址的發現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也讓世人更加意識到北京地區的遠古時代還有很多可探究的地方。 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級黃土台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發現有墓壙。正中一具為16歲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顱骨、椎骨、股骨、髕骨、脛骨和恥骨,還有若干指(趾)骨。兩側各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僅殘存一些體骨和頭骨碎片,其中比較完整的有左側股骨、腔骨和骸骨。在少女骨骼頸部周圍發現由50餘枚小螺殼製成的項鏈,最大者長18毫米,寬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長11.5毫米,寬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圍發現由7枚骨管製成的骨鐲,骨管是由牛肋截斷磨製而成。骨管形狀稍偏,最長的約39毫米,寬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長29毫米,寬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還發現蚌類的殼製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為扁平長棒,上端均有穿孔。在人骨附近發現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迹。1995年春,在遺址斷面發現人骨1具,並採集有螺殼項鏈和石製品等,但未發現有墓壙。2001年在T1東隔梁外發現比較集中的一堆人骨,但明顯經過擾動,未發現有墓壙。2003年在T8第8層下發現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壙清楚。墓向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厘米,墓坑長220厘米,寬42-48厘米,深52-76厘米。墓內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長約1.6米。隨葬磨製而成棍狀玉石製品(初步鑒定為方解石類)1件,該隨葬品位於人骨鼻與口間。
東胡林人
東胡林人
考古隊於2001年和2003年共挖掘5×5平方米探方7個(T1~T7),5×8平方米探方1個(T8),2×5平方米探溝2個(TG1~TG2)。實際發掘面積200平方米。以T3為例,依土質土色,自上而下可分 7層。第1層:淺灰色土,土質鬆散,多植物根系,厚5~20厘米,為現代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土質疏鬆,厚15-35厘米,此層是1960年前後挖白薯窖時堆積而成。第3層:灰褐色土,土質鬆散,厚0-35厘米,包含物有青花瓷片、石塊、碳屑、紅燒土顆粒等,年代約為明清時期。第4層:淺黃色沙質土,分佈於探方西半部,厚0-75厘米,包含物有動物骨、螺殼、石片等。第5層:黃色細沙質土,較為緻密,分佈於探方西半部,厚15-50厘米,包含物有石塊、蚌殼及動物骨骼等。第6層:灰黃色細沙質土,土質較第5層緻密,夾雜白色斑點,厚10-30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塊、動物骨骼等。第7層:灰褐色土,土質堅硬,距地表95-105厘米,包含物有石片、石塊、動物骨骼等;另在本層發現灰堆遺跡5處。第4、5、6層是沖積層。
遺址中出土文物主要有石製品、骨製品、陶片、動物骨骼和果殼等。石製品包括有打制的石核、石片、砍砸器、石錘、刮削器、尖狀器和細石葉、石片、石屑等,還有琢磨而成的石磨盤、石磨棒等。骨製品有尖狀器、骨錐、骨笄等。陶器僅見少量殘片,多為器物腹片及底片,偶有口沿殘片。
陶片多為紅褐色,均為夾砂陶,質地疏鬆,火候不均,有的陶片外表紅褐色,內壁則為黑色。除個別有附加堆紋外,均為素麵陶。從斷面觀察,有的陶片內外成片脫落,似為泥片貼築法製成。整體來看,多為罐類器物殘片。動物骨骼數量較多。多為鹿類動物的肢骨及顎骨、牙齒等,也發現有豬的遺骸。另發現大量的蚌殼、螺殼和蝸牛等。其中極少蚌殼有鑽孔和磨痕,應為裝飾品。
猜想之一:“他”還是“她”?多大年齡?有無家人?死亡原因?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考古學家呂遵諤 稱,通常而言,從屍骨骨盆的形狀可以基本推斷出性別、是否結過婚、生育過等個人基本信息。現在可以初步判定,屍骨屬成年個體,年紀不算太大,但具體年齡和性別還需在實驗室進行鑒定。既然年紀不大,那是什麼原因導致死亡呢?趙朝洪教授表示,要揭開這些謎底還需要再進行人類體質學、病理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研究。
猜想之二:他(她)從哪來?東胡林人是1萬年前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代人類。對東胡林人的來源,專家們也有諸多猜想:是從北京的山頂洞人演變來的,還是從周邊地區遷移過來?東胡林人與北京周口店人、山頂洞人究竟有何歷史淵源?自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以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上的這段空白,正等待著對東胡林人的進一步研究來填補。
猜想之四:東胡林人如何生活?從“火塘”里發現了燒焦的鹿骨,證明1萬年前這裡曾經生長著大片茂密的森林,還有鹿群出沒。在發掘中發現的螺殼和蚌器,表明那時曾經有條大河流經這裡。中國科學院黃慰文教授說,東胡林人所在的考古階段正好處於地球上自然環境發生巨變的時期,人類如何適應這種巨變而得以存活,一直是國際上相關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東胡林人屍骨的出土,為他們研究北京地區特別是山區氣候的變化、研究環境變化與人類早期文化發展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據。
猜想之五:東胡林人有沒有發展農業?趙朝洪教授說,在墓葬發掘中找到了豬的肩胛骨和牙齒,表明東胡林人當時的“食譜”也包括豬在內,至於它到底是野生的還是馴養的,還有待考證。另外在對屍骨進行清理的過程中,考古專家還收集了600多袋土粒以備篩選,專家希望能從中找到1萬年前的穀物。
在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村西的東胡林人遺址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早期完整人類骨架,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呂遵諤教授介紹,這麼完整的墓葬在中國僅此一處。同時,還挖掘出一批新石器早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和燒火遺跡等重要文化遺存。此次發現找到了北京創造新石器文化的鼻祖,東胡林人是新石器文化的創造者、革命者,是新文化的迎接者。被挖掘出來的東胡林人,目測身高在1.60cm以上,由於骨架還沒有完全從地里取出,具體身高還要等骨架完全取出之後才能確定。
從表面看東胡林人骨架保存完好,鼻部有類似玉石的覆蓋物,據專家考證可能是陪葬物。在考古學上被挖掘出來的骨架是男是女對考證人類社會制度及陪葬制度都有重要意義,因此,專家對此都持慎重態度,雖然對骨架的性別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考證,但是男是女,骨架的性別要在實驗室內進行詳細研究及經過DNA檢測后才能確定。
東胡林人類骨架的發現對考古學、人類學、環境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從考古學上說,東胡林 人骨架的發現對研究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地層,對研究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對發現東胡林人與北京周口店人、山頂洞人的歷史淵源等有重要學術價值。
中科院院士吳新智認為,東胡林人所處的考古階段正是新舊石器交替時期,能發現這麼早期的新石器人類骨架,而且保存的如此完整,填補了自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以來至距今一萬年左右人類發展鏈條中的空白。呂遵諤教授認為這個遺址很重要,在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這個歷史環節上缺乏必要的材料,東胡林人的發現是很關鍵的環節,將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人類鏈條聯接起來了。東胡林人所處的考古階段正好是從冰期向冰後期轉變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球上自然環境發生巨變,人類如何適應這種突變,一直是國際上學者們研究的重點課題,此次考古發現對研究北京地區特別是山區氣候的變化,研究環境變化與人類早期文化發展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類為什麼會改變狩獵、採集的生活習慣,為什麼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直是考古學界爭論的熱點,一般認為早期農業產生在一萬年左右,但國際、國內對這個時期缺乏必要的考古發現,遺址、遺物很少。地層沒有東胡林這麼完整,更沒有人類骨架的發現。東胡林人遺址是十分難得的考古研究基地,對研究華北地區環境的變遷,中國早期農業、早期陶器的出現及其人地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華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