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就

賓就

賓就,徠女,藏族,生年不詳,出生在康延川(今西藏昌都,實為羌部,譯改為昌都),東女國(今四川、西藏一帶)最後一位女王。

東女國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是昌都地區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其境原有史稱“西山八國”中的兩個羌國,其國以女為王,西邊的蘇毗有稱西女國,東女在東邊,均以女為王,故名東女國。東女國以今西藏昌都地區為中心,東到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州西北部,橫斷山脈區,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河谷地帶。其他形東西狹,南北長,山勢北南走向,河流由北向南,國都康延川(昌都),國民以農耕為主兼有畜牧。
《舊唐書?東女國傳》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羌、東南與雅州接……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八十餘城,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瀾滄江)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戶四萬餘,勝兵萬餘人,散在山谷間,女王號‘賓就’,有女官曰‘高霸’。平議國事。在外官僚並男夫為之。其王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政。女王若死,國中多斂金錢動至數萬,更於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為王,其次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位,或姑死而婦繼,無有篡奪。其所居,皆起重屋,王至九層,國人至六層。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則羔裘,飾以紋錦,為小鬢髻,飾之以金,耳垂擋,足履革。俗重婦人而輕丈夫。……以十一月為正。其居喪,服飾不改,為父母三年不櫛沐。”

賓就


賓就徠是位開明賢淑的女王,她以民主議話懷柔施政,不多用兵刑。為了加強全國的領導,她依從先祖的作法,統領全國八十餘城,八十餘城由各高霸女官為政,受賓就女王,小女王(副政王)和王宮大臣們領導,賓就女王在小女王副政下共同五日一聽政(五天集體研究國事一次),由各王宮大臣,各呈事由的高霸女官集體議政,以民主議話集體研究決定各項國家政令。決定各城高霸呈訟的事案,不由女王一人獨斷。
東女國境山高路遠,溝深林密,河流橫阻,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和抵禦外侵,以各城堡城民為武裝單位,城內建有高大雄偉的城樓。羌語稱邛籠(碉房)。碉房按戰略位置修造,有一寨一碉,也有一寨多碉。碉房四周建有矮於莊房,四方形寬敞的民居房(有的內有三、四層樓,底層關欄牲畜,二樓以上住人和儲存糧食穀物等。房背為曬場,罩樓頂端為白石神塔。)羌碉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高十餘丈。國都城樓王居九層,全國八十餘城樓由各高霸(女官)居住最高層。國都城樓還居住有王宮大臣女王侍女,武裝衛隊和一些貴族。城樓頂上和各層樓都有窗戶,能對外觀察和指揮聯絡。遠處以旗語,號聲,鼓聲聯絡,再遠處以熏煙為信號。以東、西、南、北四方指示有事方位,指揮聯絡直觀快速。
東女國民俗首以尊崇先祖和父母為尚,賓就遵從先世祖規,教民有喪父母者孝三年(現四川羌區仍盛行),三年的服孝中子女不得梳頭浴沐,讓父母魂符其體,祭孝敬忠,不忘先祖和父母養育之恩。
賓就為了保護全國的通道(人行的山間羊腸小道和馬隊通行的大路),規定各寨民每年修路補橋一次,在懸岩絕壁處檢修棧道,查換木樁,河道上查看修補竹索橋或單股竹溜索。全國交通暢通,推動畜牧區牛、馬、羊畜的發展,農業區的五穀豐收。平川和高山羌寨農田成片。山地層層,山林蔥蔥,果樹成蔭,一派世外桃源景觀。
公元633年至644年,吐蕃軍隊經十年爭戰征服西藏高原唐族,蘇毗、羊同等羌國,吐蕃王依靠三個羌國的財力和驍勇善戰的羌兵,東侵青海,滅了吐谷軍羌國后直取四川西北部羌人區。吐蕃軍力強大,數十萬軍隊橫徵暴斂,東女國散居各地的羌城不堪衝擊,於公元667年東女國役沒於吐蕃。東女立國6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