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杜審言詩作
《大酺》是唐代詩人杜審言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寫得別開生面,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那熱鬧的場面如同慶豐收或過傳統的盛大節日一樣,傳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緒。
大酺
毗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
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1、大酺:聚飲。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前後,杜審言在晉陵郡江陰縣(今江蘇江陰縣)任縣丞、縣尉等地方小官時,寫下不少詩,流傳至今的以《大酺》為題的就有兩篇。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飲宴。古時國家有“吉慶”事,允許百姓聚飲。其中一首《大酺》作於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則天選擇正月慶祝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舊唐書·則天皇后紀》)杜審言的詩從正面讚頌武則天的功德。
而這首《大酺》詩,大概作於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則天改唐為周之後,因此詩里有“火德雲官”之稱。因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這首《大酺》詩寫得別開生面,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那熱鬧的場面如同慶豐收或過傳統的盛大節日一樣,傳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緒。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飲的,漢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唐亦有類似規定。百姓平時難得有歡聚開懷暢飲的機會,所以“大酺”時民情振奮,鐘鼓齊鳴,歡聲雷動。從詩中表現出百姓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狀態,也反映了當時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這首詩發端別緻,起句七個字連舉三個地名,毗陵、震澤、九州,而最後以一“通”字,把它們的關係明確固定下來,構成一個恢宏遼闊的意境。毗陵代指詩人當時任職的江陰縣,江陰為晉陵郡所屬,毗陵為晉陵古名。詩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澤不用太湖。“毗陵”、“震澤”除聲音響亮、聲調和諧外,還給人以豐富的意象。這句詩,從內容上看就是江陰通太湖達全國,但這句詩還為全詩布置一個曠大的背景,以利於感情的鋪陳。詩題為“大酺”,不便從小縣寫起,因此詩人從大處落筆,以毗陵、震澤通天下包舉全國。次句接以“士女歡娛萬國同”,指男男女女飲酒作樂,歡度這普天同慶的日子。
頷聯具體敘述“士女歡娛”的景象。詩中只選擇了“伐鼓撞鐘”的場面,並以“驚海上”的誇張表現了慶祝活動聲勢的浩大。又以“新妝袨服”光彩“照江東”來渲染慶祝場面的熱烈壯觀。清《石園詩話》認為這聯詩與“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為審言名句。
頸聯“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寫景兼抒情。梅花飄落,柳葉新發,正是乍暖還寒的初春季節。皚皚“白雪”,陣陣冷香,青青柔條,絲絲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萬象更新又給人以希望。柳遇好風,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蕩如春風。
尾聯以讚頌和祈願作結。“火德雲官逢道泰”,是寫武則天順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時運亨通。“天長日久屬年豐”,承上句意,為百姓祈福,但願國家長存,年年歲歲五穀豐登。詩以民情開始,又以寫民願作結。首尾相應,自然渾成。
杜審言這首《大酺》正如胡應麟所評說的“極高華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現的《大酺》主題來說,其形式是精美得當的,而且內容和形式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氣象博大,給讀者以高華雄整的美感。這雖然與造意取詞、取象設色有關,但更主要的在於詩人的心胸和氣質以及藝術修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