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害蟲

桑樹害蟲

桑樹害蟲包括昆蟲綱蛛形綱所屬共200種以上。分佈普遍的有:專食葉肉的野桑蠶(野蠶)、桑螟、桑蟥,兼食芽葉的桑象蟲、桑尺蠖、桑毛蟲,危害枝、芽的桑白蚧,鑽蛀樹榦的桑天牛和刺吸汁液的桑薊馬、桑始葉蟎等30多種。中國主要桑樹害蟲有下述多種。

目錄

簡介


野桑蠶(Bombyx mandarina)鱗翅目蠶蛾科。又稱野蠶。一般年發生3~4代。以卵塊在桑枝上越冬。成蟲灰褐色,雌成蟲體長約20毫米,雄成蟲略小。前翅翅面有兩條褐色橫帶,后翅翅面中央有一褐色闊帶。卵灰白色,扁平、橢圓形。幼蟲淡褐色,有斑紋,5齡期長約40~65毫米。蛹體棕褐色,紡錘形。繭灰白色,橢圓形,繭層緊密。幼蟲食害桑葉,與桑蠶爭奪飼料。野桑蠶的微粒子病、硬化病和病毒病等與桑蠶相互感染,常成為夏秋期多發蠶病的病源。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鱗翅目螟蛾科。俗稱油蟲。一般年發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孔裂隙中越冬。成蟲體茶褐色,長約10毫米,兩翅均有白色帶紫色反光,前翅有5條淡茶褐色橫帶。卵水綠色,扁圓形,散生嫩葉背面。幼蟲淡綠色,越冬幼蟲體呈淡紅色。蛹體黃褐色,細長紡錘形,尾端臀棘瘦長。初孵幼蟲食害葉下表皮,3齡后吐絲折葉,伏內取食。被害部形成透明的灰白色薄膜,周圍乾枯。嚴重時成片桑園枯黃。幼蟲糞便污染桑葉,易致蠶病發生。
桑蟥(Rondotia menciana)鱗翅目蠶蛾科。俗稱白蠶。分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均以有蓋卵塊在桑枝、幹上越冬。成蟲黃色,體長約10毫米,翅面有兩條波浪形黑色橫紋。卵扁平橢圓形,非越冬卵乳白色,整齊成堆排列;越冬卵淺茶褐色,卵塊橢圓形,上蓋深茶褐色母蟲體毛。幼蟲頭部黑色,胸腹部乳白色。體被粉末,初齡時白色粉末,4齡后呈黃色。蛹乳白色。繭層疏鬆,黃色。幼蟲專食桑葉,影響夏秋蠶生產。
桑象蟲(Baris deplanata)鞘翅目象鼻蟲科。又稱桑象。年發生1代。多以成蟲在半截枝皮下化蛹於穴內越冬。成蟲黑色,長橢圓形,體長約18毫米,頭管狀,向下彎曲似象鼻。卵乳白色,長橢圓形。幼蟲乳白色,圓筒狀,似新月形,無足。蛹乳白色,腹部末端兩側各有一小突起。成蟲食害桑芽和新梢,還在嫩芽基部鑽孔產卵,導致新梢枯萎、易折。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同翅目盾蚧科。又稱桑介殼蟲。年發生2~3代,少數地區可達5代。以受精雌成蟲借口針固定體軀在樹皮外方越冬。雌成蟲無翅,橙黃色,扁平橢圓形,長約1.4毫米,口器刺吸式,足退化,介殼笠帽狀。雄成蟲橙黃色,長約0.65毫米,口器退化,介殼蠶繭狀。卵橢圓形,多產在雌蟲介殼下,白色卵孵雄若蟲,橙色卵孵雌若蟲。若蟲體隨齡期增長,群集桑芽四周吮吸樹液為害;蟲口多時,常使桑株春期發芽遲緩或不能萌發,甚至整株枯死。蟲體分泌物易誘發桑病。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鞘翅目天牛科。中國各蠶區均有分佈。大多2~3年發生一代,以幼蟲在被蛀食的桑株孔道內越冬。成蟲黑色,鞘翅基部密生瘤狀顆粒,雌成蟲體長約48毫米;雄成蟲稍小。口器咀嚼式。卵長橢圓形。幼蟲乳白色,圓筒形,足退化。蛹淡黃色,紡錘形。雌成蟲咬食 1年生桑枝基部,產卵於傷口;幼蟲孵化后在枝幹中心自上向下蛀成垂直孔道,使桑樹生長不良以至枯死。
桑薊馬(Pseudodendrothrips mori)纓翅目薊馬科。年發生9~10代。成蟲淡黃色,紡錘形,長約1毫米,翅狹長,邊緣具長毛。口器銼吸式,在枯枝、落葉、樹皮裂隙中越冬。卵白色,透明,近似腎臟形。若蟲體形與成蟲相似,白色,老熟時淡黃色。越冬成蟲在早春桑芽萌發時開始為害;夏末秋初,世代重疊現象明顯,蟲口特多,成蟲和若蟲群集桑樹中、上部葉背吮吸汁液,導致桑葉干萎。
桑始葉蟎(Eoletranychus suginamensis)蛛形綱蜱蟎目葉蟎科。即桑紅蜘蛛。年發生10餘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枝幹裂隙或雜草上越冬。成蟎橙黃色,雌蟎橢圓形,體長約0.4毫米;雄蟎紡錘形,稍小。足4對。卵初產時白色透明,后變淡黃色,球形。幼蟲(幼蟎)初孵化為幼蟲時淡黃色,足3對;蛻皮1次后成為若蟲,足4對,體呈橙黃色。早春桑芽開葉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為害。成蟎及幼蟎均在葉背吮吸桑葉汁液,嚴重時成片桑園葉色發紅乾枯。夏秋季節蟲口最多,乾旱少雨時為害尤大。
桑樹害蟲防治方法一般包括清除越冬蟲卵,捕殺幼蟲或成蟲和施用藥劑等;對有的害蟲還可採取改進伐條方法(如桑象蟲)和乾旱時及時灌溉(如桑薊馬、桑始葉蟎)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