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古國
蒼梧古國
蒼梧古國是中國南方最早的古國之一,族群主要為今天的瑤族,其分佈範圍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西的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今廣西的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
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相當於傳說中的中原堯舜時代)出現的蒼梧古國,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
廣東石峽文化就是位於此範圍內,其年代距今約4900-4700年,湖南永州望子崗商周遺址文化等也與蒼梧古國活動時間相符。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嶺南地區有不少的古國實體,目前限於考古發掘比較少,或是已經發掘了,尚未識。因此,很難統計其數字。
蒼梧鼎盛時期在百越是一個很大的部落,史書記載,早在舜堯時期,就形成了蒼梧國。蒼梧古國與中原的堯舜部落同時存在。舜為臣服三苗,以武力征服,北方中原與三苗的戰爭進行得很激烈、殘酷。而舜與蒼梧的接觸間有戰爭也有和平,為爭取對三苗戰事的勝利而需要結盟力量,舜更多採取南撫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結果客死蒼梧之野,葬九嶷山。
蒼梧,古作倉吾、倉黑、吾,《集韻》:牾音吾、古獸名,亦牛之屬也。《逸周書·王會解》成王的成周之會,增加南方索要的貢品中有“倉吾翡翠”,這是中原古籍始見的“蒼梧”兩字。歷史上活躍在西江流域的“駱越”、“西甌”、“蒼梧”等三大部落中,只有“蒼梧”作為地名歷盡兩千多年的滄桑保留了下來。
在廣西桂東和桂東北曾發現兩處出土製銅石范的遺址(一為今平南縣石腳山,一為靈川縣新岩),靈川出土了五件鑄銅石范,有單面和雙面的鉞范、斧范,還發現冶鍊於銅殘存的銅渣。商周前後,在青銅器銘文中已有“倉吾”二字,“蒼梧翡翠”更是聞名中原。春秋時期,嶺南與荊楚、中原發展商貿,青銅文化沿著灕江、賀江、桂江注入嶺南、古蒼梧為湘桂走廊之必經,使蒼梧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貴重的青銅器如鼎、尊、編鐘等禮器,斧、錛、鉞、劍、戈、矛、鐵等工具,以及兵器,在蒼梧出現,先是輸入、然後是學會仿製與創造,最終出現了蒼梧式銅器。
廣西賀州沙田龍中村一處東周岩洞葬曾出土青銅器一批,包括鼎、鼓、犧尊、獸首盉、罍、鉞等18件。其中一件銅犧尊已全然不同於中原犧尊的風格,尊的犧首為有犄角的怪獸,尾部立有攀附虁龍作尾,背部的蓋上有浮雕盤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為蓋鈕,是古越族以蛇作圖騰的再現。應是一件注入蒼梧文化血液的銅禮器。出土另一件銅鼓為石寨山類型,是來自西邊受滇文化影響的駱越人自己創造的本民族重器,龍中岩洞葬的文化因素多樣性,反映出墓主人的權力和地位。
由龍中岩洞墓的重要發現引發了在賀州沙田河流域的考古工作深入,尋找失落的古蒼梧文化獲得很大的成功。人們發現在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15公里的範圍內,廣泛分佈著城址、墓葬區、窯址等東周青銅文化遺存。墓群已發現六處,出土物除了青銅器外,還有陶瓷器、貝幣等。墓葬除了崖洞墓還包括帶腰坑和不帶腰坑的豎穴土坑墓。出土文物除了自身特點外還包含滇、吳越、南越、中原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在芳林渡東北約1200米處發現一座當地稱土城窖的城址,為圓形周長800多米,有城壕圍繞,城址西部有一條小道穿過護城壕向城外延伸。城牆採用夯築修成。以上考古的初步勘查,構成沙田青銅文化區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古蒼梧東周時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賀州,春秋之後,才轉移往古封陽(今賀州鋪門河東村一帶)。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佔領了蒼梧古國北部領地,設立了蒼梧郡,其南大門為厲門。部分蒼梧族向南轉移,加盟併入西甌。蒼梧古國實際上已不存在了。但古老的蒼梧文化並未衰落,南遷的蒼梧族在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廣東封開、德慶、四會、廣寧一帶建立起百越蒼梧,與當地的南越族融化,戰國中晚期出現的那批帶“王”字元號的青銅器(包括矛、斧、刮刀、人首柱形器),被學界認為是百越蒼梧的標記。
南越國時期,趙佗任逃至今梧州的趙光為蒼梧王,在今天封開、梧州重新構築王城,再次出現蒼梧國(南越蒼梧)。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后,以蒼梧王故城設置蒼梧郡,同時封投降的趙光為“隨桃侯”(蒼梧故地此時已為漢桃陽縣)。漢武帝平南越后,在蒼梧故地建立蒼梧郡,郡治廣信,領十縣,其分佈範圍包括今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漢代去蒼梧古國時間不長,應大致準確可信。
有人認為蒼梧就是一種蒼黑的獨角牛與封豬為混合圖騰的族群,是伊尹四方令中提到的損子產,為誰“產”是“倉吾”的合音,由此,可知倉吾族來源的古遠。在蒼梧古國屬地內河流縱橫交錯,河網稠密,水路交通便利,並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適合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分佈在西江流域的蒼梧族沿西江及其它大小支流而居,依託森林、山谷、河流,從事農業和漁獵,在生產鬥爭中創造了古蒼梧的早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