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亭鯽魚
郵亭鯽魚
郵亭鯽魚由60多歲重慶大足郵亭鎮向姓老人發明,重慶地區烹飪魚的又一傑作。
1999年,成都、重慶以及川渝兩地的一些縣市餐飲市場,颳起了一股“郵亭鯽魚”旋風,其勢頭之強勁令餐飲業老闆始料未及。在重慶,郵亭鯽魚之火爆超過了以往泉水雞、燒雞公等,僅儲奇門濱江路一帶就集中了十幾家大中型的郵亭鯽魚店,上千食客蜂擁而至,每天的生意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在成都,也有不少大型火鍋店、中餐館“土法上馬”,搖身一變經營起郵亭鯽魚來。文華路、玉林小區、東較場……不少餐館改旗易幟,高懸起“郵亭鯽魚”招牌。
一般的郵亭鯽魚店每天能售出一百多公斤鯽魚,較大一點的店每天能售二到三百公斤鯽魚。即使這樣,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有時還得編號候座。與此同時,吃郵亭鯽魚必備的魚形盤子也在蓉城餐具市場上賣斷了貨,鮮活鯽魚價格也不斷上漲。
在郵亭鯽魚的發源地大足縣郵亭鎮高家店,“郵亭鯽魚”更是得到迅猛發展,特別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除川渝兩地颳起了一股“郵亭鯽魚”旋風外,甚至江蘇等省外一些城市裡,也可見到“郵亭鯽魚”店。在郵亭鯽魚的發源地郵亭鎮,更是形成了郵亭鯽魚一條街,經營戶超過了20戶,從業人員200餘人,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來,專程來品嘗正宗的郵亭鯽魚。到大足來旅遊者,在寶頂、北山石刻一飽眼福之後,又到郵亭鯽一條街大飽口福。在郵亭鯽魚一條街,最著名的招牌有“劉三姐鯽魚”、“楊門正宗鯽魚”、“郵亭陳鯽魚”。其中“郵亭陳鯽魚”的品牌,已向國家工商局申請註冊。
據《大足縣誌》、《大足縣地名志》等史料記載,“鋪”、“驛”為清代傳遞文書、郵政的交接或中轉點,這些驛站、鋪在傳遞郵政文書的同時,也成為了成渝兩地商賈往來的歇腳、飲茶、食宿的重要聚集地。
清代咸豐年間,南來北往的行人停留郵亭鋪,喝茶、打牌、吃飯、住宿,好一派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於是,當地一些精明的漁民便依託郵亭鋪開起了路邊鯽魚店,熬鯽魚湯、煮鯽魚方便行人食用。不料,這裡煮出的鯽魚以其味鮮、細嫩,贏得過往官家和商賈大加讚賞。天長日久,名聲遠播,生意日漸紅火。
在文化人的指點下,郵亭很多餐飲店便掛出了“郵亭鯽魚”招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郵亭鯽魚”逐漸形成了享譽巴蜀、名滿西南的特色菜品。
歷史悠久的郵亭鯽魚,如今已成為大足的一張特色名片。
在這歷史久遠文化氣息厚重的地方,美食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談及美食當然非郵亭鯽魚莫屬啦。其實郵亭鯽魚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他最初發明於1992年,由一位大概60歲的老人發明的,他本人其實是大足縣珠溪鎮人氏,20年過去了,這位老人也早已離開了塵世,但他留給我們的這道郵亭鯽魚卻廣為流傳,這位老人最先的工作地點是在“向老鯽魚”(郵亭鎮外的高家店),但時間的推移使得這家餐館早已沒落了,後來這位老人又被劉三姐(“劉三姐鯽魚"老闆)請去,也就是在劉三姐那裡郵亭鯽魚漸漸嶄露頭角,之後紛紛前來學藝之人甚多。希望熱愛美食的朋友多來郵亭作客!
輔料:芹菜500克,花生100克,榨菜50克,色拉油250克,泡紅椒250克,泡蘿蔔100克,高湯2000克;
調料:食鹽4克,味精1克,蔥20克,姜50克,花椒15克,料酒20克,郫縣豆瓣醬250克,辣椒粉25克;
製作方法:
1,鯽魚剖洗乾淨,改十字花刀,加姜,蔥,鹽,料酒碼味。泡紅辣椒、郫縣豆瓣斬細,芹菜洗凈切成節;
2,在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原來的做法是:油燒許,在鍋里煎成兩面黃);
3,炒鍋下油燒至五成熱,下泡紅辣椒、郫縣豆瓣、辣椒粉、姜米、花椒炒香,油呈紅色,下鮮湯、料酒、泡蘿蔔、熬出味;
4,鍋內下煎好的鯽魚、芹菜燒至魚熟,調入,雞精后。連鍋端入火鍋桌上(火鍋爐不點火);
5,食用時,將整條鯽魚用筷夾入魚盤內,撒上碎米花生、碎米榨菜、蔥花,再舀入一瓢滷汁,即可;
6,鯽魚食完,火鍋爐可另加蔬菜等燙食。
烹飪簡單
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