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

太空戰

太空戰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為目的的作戰行動,是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它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武器系統之間的格鬥,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和空中目標的打擊以及從地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其目的就是剝奪對方對太空的使用權。

基本介紹


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戰爭的領域範圍不斷擴展。從最初的陸地逐步發展到海洋,又從海洋發展到空中,再發展到外層空間。美軍指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紀的戰場,而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太空已成為現代化戰爭的戰略制高點,在未來戰爭中,誰奪取了制天權,控制了太空,誰就可以進一步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並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天戰隨著軍用航天技術的日益成熟,世界一些軍事強國競相將軍事觸角伸向太空,使太空成為繼陸、海、空三維戰場后的又一個嶄新的戰場。一種以宇宙空間為主要戰場,以軍用航天器為主要作戰力量,以奪取空間控制權為主要目的的新的作戰樣式。美俄印也為太空戰成立了太空司令部。

天軍

太空戰場的開闢和建立,特別是天基作戰平台和天基武器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催生一支嶄新的軍種——“天軍”。早在20多年前,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就在積極探討建立天軍的可能性和途徑。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將原來主要用於對付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擴展成為以對付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為主的防空防天系統,其作戰區域由大氣層擴展到外層空間,使空間監視、戰略預警和攻擊判定成為其主要任務。蘇聯也成立了空間防禦司令部。這些組織機構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天軍”誕生的雛形。
20世紀80年代以後,天軍的籌建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美國和蘇聯不僅組建了軍事航天司令部,而且相繼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天軍”。如美國目前已擁有一個航天師、5架太空梭和近百名航天員。而蘇聯也擁有數百名專門擔負反導、防天任務的高級“航天士兵”。
從發展趨勢上看,“天軍”將成為未來太空戰場的主力軍,並可在奪取“制天權”的戰爭中發揮以下作用。
首先,“天軍”可以遂行偵察、預警任務。軍用衛星在太空執行偵察、預警等軍事活動,只能機械地執行規定的程序,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利用太空部隊遂行偵察、探測等任務,則可根據太空戰場的實際,隨機分析判斷情況,並適時進行處置。顯然,利用太空部隊執行太空偵察、探測、預警等作戰任務,有著更大的優勢。
其次,“天軍”可以用來摧毀軍用衛星、太空基地。軍用衛星作為軍隊在太空中的“眼睛”、“耳朵”,對部隊的軍事行動有著巨大的支援作用。特別是以空間站和天基武器系統組成的作戰平台,是太空作戰賴以依託的“制高點”。奪取太空戰場的主動權,必須首先著眼於摧毀對方的軍用衛星和太空基地。而完成這一任務,太空部隊具有絕對的優勢。
另外,“天軍”能夠攻擊地面軍事目標。太空戰場的重要使命是服務於地面戰場,為地面作戰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由於太空部隊能居高臨下控制地面戰場,特別是能準確控制和打擊地面戰場上的軍事目標,對於推進地面戰場的作戰進程,取得作戰勝利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未來太空戰場,太空部隊將成為運用太空武器裝備對地面、海上和空中軍事目標直接進行打擊和破壞的主力。
此外,太空部隊還將擔負指揮、通信、導航以及搜集氣象資料等多種軍事任務。美國航天部隊的一位將軍曾說過,未來的太空部隊,將同時承擔太空戰場和地面戰場的雙重作戰任務。因此,太空部隊將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兩棲”作戰力量。

太空殺手

簡介
軍用衛星在為己方軍事行動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對方看到了其巨大的潛在威脅。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蘇聯等軍事強國一直致力於“以導反星”、“以星反星”和“以能反星”等反衛星武器的研製,並把其作為控制太空、奪取制天權的重要武器裝備。反衛星武器形形色色,但從其殺傷機理看,目前已經研製和正在研製的反衛星武器主要分為4種類型:
核導彈反衛星武器
利用核彈頭在目標航天器附近爆炸產生強烈的熱輻射、核輻射和電磁脈衝效應,將航天器結構部件與電子設備毀壞,或使其喪失工作能力。它的作用距離遠,殺傷半徑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導精度較差的情況下仍能破壞目標。但核導彈反衛星武器的缺點是準確度低,附加破壞效應大,容易給己方衛星造成威脅,而且一旦使用,有引發核大戰的危險。
動能反衛星武器
動能反衛星武器依靠高速運動物體的動量破壞目標,通常利用火箭推進的方式把彈頭加到很高的速度,並使它與目標航天器直接碰撞將其擊毀。同時,也可以通過彈頭攜帶的高能炸藥爆破裝置在目標附近爆炸,產生密集的金屬碎片或散彈擊毀目標。採用這種殺傷手段的反衛星武器要求高度精密的制導技術,例如美國曾經研製的F-15飛機發射的反衛星導彈就能直接命中目標。
定向能反衛星武器
定向能反衛星武器通過發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直接照射與破壞目標。通常把採用這幾種射束的武器分別稱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與微波武器。利用定向能殺傷手段摧毀空間目標具有重複使用、速度快、攻擊區域廣等優點,但技術難度較大,易受天氣影響,毀傷目標的效果難以評估。
反衛星衛星
反衛星衛星是一種帶爆破裝置的衛星,它在與目標衛星相同的軌道上,利用自身攜帶的雷達紅外尋的探測與跟蹤目標,然後靠近到目標衛星數十米範圍之內,將載有高能炸藥的衛星戰鬥部引爆,產生大量碎片,將目標擊毀。目前,美國陸軍和空軍都在加緊研製反衛星武器。

實際狀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太空爭霸了幾十年,逐漸將陸海空戰場擴展到外層空間,使戰爭的“時空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太空戰場上的軍事活動不受地球、國界、天候等因素的影響,作戰的雙方可以在軌道機動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採取全方位的作戰行動,這就使作戰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靈活度和協調性。
特別是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位於太空戰場上的各種偵察、預警、通信衛星,將作為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核心部件,成為對方首先攻擊的目標。作戰雙方為獲得陸海空立體戰場上的主動權,必將首先搶佔太空戰場這一“制高點”。
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為了滿足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的需要,決不會放棄對太空戰場的爭奪。特別是隨著高新技術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軍隊增兵太空,爭奪太空的能力極大地提高,實施太空作戰已非難事。因此,未來在太空戰場上的爭奪,將會突破以往單純在技術兵器方面的較量,而重點運用太空部隊,採取太空破襲、太空突擊、太空封鎖等戰法,在廣闊的外層空間進行軍事大較量。屆時,一場前所未有的太空大戰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戰爭的舞台。
空天戰場特徵,是研究空天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空天兵器、制定空天戰略、組建空天部隊的客觀基礎和理論依據。這是本世紀軍事理論變革的重要問題之一。

基本特徵

無接縫性
是指大氣層、近地空間、深層空間是一個具有連續性的系統,其間不具有任何明顯的分界面。人類戰爭的歷史,造就了如今的陸軍、海軍和空軍,這些軍種主要是根據其作戰的自然領域而劃分的。在未來戰爭中,先進的中遠程導彈彈道最高點可達數十至數百公里,在這種高度實施攔截,應屬防天。但是,多彈頭分導導彈進入大氣層后,其彈頭又可以用超高速巡航導彈的方式機動飛向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實施攔截,又應屬於防空。可見,由於空天之間的無接縫性,防空與防天之間也是不可分割的。不僅如此,由於既可在大氣層利用空氣動力飛行,又可躍升到近地空間作慣性運動的空天飛行器的研製開發,以及利用航空器作為作戰平台發射航天器,已在技術上日臻完善和付諸實用,航空與航天之間更變得很難分割。
無邊緣性
從理論上是指空天戰場遍及整個宇宙空間。因為目前的研究成果證明宇宙是無窮盡的,所以空天戰場是無邊緣的。它的範圍將隨著人類空間科技的發展而延伸。托夫勒指出:“誰控制了環地太空,誰就控制了地球;誰控制了月球,誰就控制了環地球太空。”俄羅斯軍事理論家則明確地把目前的空天戰場,分為近地空間戰區和月球空間戰區。英國的大數學家羅素預言:“當月球,也許還有火星和金星,能夠被用來作為發動攻擊的基地時,預料毀滅的能力將有突然的增進。”發達國家在深層空間的競爭一直十分激烈。早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和美國都發射了火星探測器。近年歐洲也發 射了火星探測器。至於更遠的空間,美國30多年前發射的探測器,現在已接近太陽系的邊緣,估計再過7-21年即可飛出太陽系。為了提高飛行器在空天戰場的運動速度,目前正在研究核技術、等離子體技術在飛行器動力裝置中的應用,估計今後會大大縮短飛行器在空天戰場上的飛行時間。如果宇宙中真的像霍金所設想的存在“蟲洞”(或稱蠕蟲洞)的話,則飛行器通過“蟲洞”的運動,將變得無法想像,空天戰場更將成為一個真正的時空戰場。無靜止性 是指空天戰場中的所有飛行器,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必須處於不斷的運動狀態。因為在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為了取得在空天戰場的優勢,不少軍事理論家又對1764年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研究的“地——月系統”的五個天平動點(L1-L5)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L4和L5,這兩點都處在月球繞地球旋轉的軌道上,L4在月球前面,L5在月球後面。它們與月球、地球分別構成兩個動態等邊三角形,是地——月系統的兩個動能和勢能均為最小值的奇點。因此,在拉格朗日平衡點L4、L5上,或圍繞L4、L5建設宇宙城(太空堡壘),節省能源,穩定性好。難怪托夫勒又指出:“誰控制了L4和L5,誰就控制了地球——月球體系。”空天戰場的無靜止性,決定了空天戰必須是徹頭徹尾的運動戰或超運動戰。毛澤東認為,所謂運動戰,就是“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面,從事於戰役和戰鬥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形式”。當然,也不排除“運動性的防禦”。因此,為了獲得進攻或防禦的優勢,空天戰中的飛行器,必須具有良好的變軌和機動能力。
不確定性
主要是指飛行器、星體等在空天戰場中的運動,從力學角度上來看,屬於多體運動,其運動規律可以用確定性方程描述,但是其解卻可能是不確定的,即可能出現混沌態。此外,從更深的層面上分析,構成空天戰場的各種物質及其運動規律,如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各種場、各種粒子等等,都很難確定。更不要說星體、星系的生成、演化、爆炸、塌坍、毀滅的過程了。就連地球大氣層中的氣象變化,大氣的運動,也都具有不確定性。現代混沌理論最早的實例,就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計算大氣運動方程時所得出的不確定解。從天體力學理論知道,二體運動問題,不僅可以用確定性方程表示,而且必然具有確定性的解。三體以上的運動則雖然能用確定性方程來表述,但可能不具有確定性的解。例如,一個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在地球與月球之間運動,地球和月球對它都有引力作用,當它處於兩個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置時,其運動是不確定性的。未來最基本的空戰也是三體運動,即攻擊機、目標機和空——空導彈。星體(包括人造衛星或飛船)之間的運動就更複雜了,屬於多體運動。太陽系就是一個十體運動系統。星體的軌道,都存在著不確定性的攝動。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在空天戰中應建立一條原則,即:在攻擊過程中必須將多體問題轉化為多個二體問題,以避免多體運動的不確定性。目前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攻擊器在接近目標時,具有自尋的功能(如利用紅外技術),使攻擊過程後段變成自尋的攻擊器與目標的二體運動。另一個是採用“零飛行時間”的攻擊器(如利用強激光束),由於攻擊器的運動時間無需考慮,整個攻擊過程中,只是發射平台與目標的二體運動。
空天戰場是科學技術與軍事理論 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尚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境界里。隨著未來戰爭的實踐,定會儘快清晰和發展起來。

軍事應用

人類的戰爭經歷了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機械化時代、核武器時代,現正處於向核威懾下的信息化非接觸戰爭時代轉化時期。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軍事革命,大大地加快了這種轉化的速度,而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太空力量的發展和太空戰提供了客觀物質基礎。近期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各種偵察監視、通信、氣象、導航衛星為戰爭提供了信息支援,對戰爭的進程、結局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預示著太空戰將成為新的作戰樣式。
浩瀚的太空戰場無邊無際,太空作戰力量在太空戰場中可不受領土、領海、領空的限制,也不受地形條件、氣象條件的制約,在軌道機動能力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真正“全天候、全方位”的機動作戰。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奪取了制太空權的基礎上。沒有制太空權,只能“望天興嘆”,難以充分發揮太空武器的威力。太空可作為連續通信、偵察、預警、導航、指揮與控制的基地,確保作戰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可以順利進行。
擁有了制太空權,有利於支援和保障“地”上的軍事行動。從近期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可見,無論是陸戰、海戰,還是空戰,都嚴重依賴天基系統在測地、氣象、預警、監視、跟蹤、定位、導航、打擊效果評估等方面的支援與保障。隨著陸、海、空、天、電磁五位一體戰場的形成,以及太空戰作戰樣式的出現,這種依賴程度只會加深,絕不會減輕。只有奪取並保有制太空權,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地”上武裝力量的作用,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
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越南主持召開防止太空軍事化會議時說:“我們必須防止太空被不當使用。我們不能允許已經戰火紛飛的本世紀將其惡果遺留給後世,到那時我們所能夠利用的技術將會更可怕。我們不能坐視遼闊的太空成為我們地面戰爭的另一個戰場。”

初露端倪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1顆人造衛星起,航天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把自己的足跡一步步地向太空延伸。航天技術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后,太空的軍事鬥爭愈演愈烈,並出現了嶄新的戰爭概念——太空戰。
軍事航天武器裝備在戰爭中的運用雖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但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戰則出現在舉世矚目的海灣戰爭中。在這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廣泛運用航天力量,對參戰的陸、海、空力量進行實時和近實時的偵察、通信、氣象、導航、定位等作戰支援和保障,成為支持多國部隊形成整體打擊力量的關鍵因素。戰爭期間,美軍動用了幾乎全部軍用衛星系統,所使用的衛星總數達72顆,同時還徵用了部分在軌的商業衛星。這些衛星在海灣上空來往穿梭,交織構成了空間偵察監視、空間通信保障、空間導航定位和空間氣象保障4大系統,龐大的“天網”籠罩在海灣上空,使多國部隊猶如神助,其導彈命中率令人驚訝。整個戰爭中,全戰區的通信量絕大部分是通過衛星傳送;導彈預警衛星對“飛毛腿”導彈做到了3min以上時間的預警;氣象衛星準確地提供了天氣預報。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在戰爭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威力,這也主要得益於GPS精確定位技術。由於軍事航天武器裝備強有力地支持,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的軍事和戰略目標實施了精確的打擊,而伊拉克由於情報失靈、地面通信指揮系統被摧毀,戰鬥力很快瓦解,最終遭到失敗。
海灣戰爭之所以被人們看作是一場帶有新軍事變革色彩的戰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軍事航天武器裝備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戰行動,在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軍在總結海灣戰爭經驗時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海灣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天戰”。“海灣戰爭證明,空間武器系統無論在戰略行動還是在戰術行動上,都已成為現代作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軍用和民用航天器的規模和範圍更創新高。據介紹,美軍在戰爭中共投入各類衛星100多顆。戰爭中,部署在太空的各型衛星為美英聯軍參戰部隊提供了全面的偵察、監視、通信、預警、導航、氣象等重要的作戰保障,空間電子戰系統也有力地支援了美英聯軍對伊軍實施的電子戰。這些衛星不僅實現了戰場信息的實時傳輸,而且實現了信息向作戰能力的迅速轉化。整個戰爭期間,戰場上90%以上的信息是衛星提供的。由於軍事航天武器裝備的強有力支持,美軍對伊拉克的軍事和戰略目標實施了不間斷的精確打擊,獲得了十分明顯的戰場效益。由於掌握了制太空權,美軍自始至終地掌握著這場戰爭的主動權。一些軍事專家因此評價道:“伊拉克戰爭的戰場等於處在美國天軍的架空之中。”

作戰樣式

太空信息戰是未來太空戰的核心,它是用太空信息流控制太空物質流(各種航天器的數量)和太空能量流(各種航天器和導彈的威力與效能)的全新作戰樣式。
太空中的各種偵察衛星、預警衛星、導航衛星和軍用通信衛星等,作為現代戰爭的耳目、神經,對空中、地面、海上甚至海洋深處的軍事行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縱觀當今世界,天軍已經出現,天戰武器正在發展,太空信息戰在一定意義、一定程度上逐步變成現實。由於太空戰中所有攻防武器都要依靠信息來指揮、控制,誰取得了太空制信息權,誰就能取得制太空權和戰爭的主動權。目前,美軍95%的偵察情報、90%的軍事通信、100%的導航定位和100%的氣象信息均來自太空信息系統;俄軍70%的戰略情報和80%的軍事通信依賴於太空信息系統。可以預見,在未來戰爭中,太空信息系統將成為陸、海、空等作戰力量的倍增器。因此,失去太空的信息優勢,就會失去戰爭的主動權。太空信息戰將是太空戰的主要作戰樣式。
由於太空力量獲取信息的突出優勢,使得未來高技術戰爭中,陸、海、空等作戰力量遂行的各種作戰行動,將越來越依賴於太空信息系統所提供的作戰信息保障,太空信息戰正成為未來軍事鬥爭的制高點。這主要表現為:利用偵察衛星,可全面、準確、實時地收集敵方軍事情報,使指揮員能夠時刻掌握敵軍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措施;利用通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不間斷的通信,並且保密性強、可靠性高;利用導航定位衛星,不僅可使己方部隊進行快速、準確的機動,而且可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對敵實施精確打擊;利用氣象衛星,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預報天氣形勢及其發展變化,滿足軍事行動的需要;利用測繪衛星,可精確測定地球表面各種目標的位置,從而繪製出詳細、精確的軍用地圖等。正是由於空間信息系統在未來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敵對雙方很有可能將其作為重點打擊的目標。

發展概況

近年來,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實踐充分證明,太空是各種信息的策源地,奪取制太空權是贏得信息化戰爭勝利的前提條件。因此,世界各國對於太空的爭奪都格外關注,正抓緊時間進行太空戰準備。
隨著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軍事航天系統,不僅可以使現有的武器裝備效能倍增,而且又是爭奪制太空權的主要裝備,因而受到各國的重視。目前,發展航天武器裝備已成為各國軍事裝備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美國一直把維護太空優勢作為其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優先目標。1998年4月,美國正式成立了美軍航天司令部,並制定了發展空間力量、實施空間戰的長遠規劃--《2020年構想》,明確提出太空作戰的戰略概念。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標誌著美軍在太空領域的爭奪進入了理論化與實戰化相結合的新階段。2000年7月,美軍又制定了《太空控制》這一綱領性文件,計劃於2009年開始部署天基監視衛星,成立太空攻擊隊。在21世紀初,美軍還在科羅拉多州進行了以2017年為背景的太空戰演習。該演習進行了3天,共有250人參加,儘管未發一槍一彈,但許多戰略專家告誡世人,美國已著手在太空修築工事,太空戰的帷幕已逐漸拉開。
俄羅斯也十分重視軍事航天力量的建設,不斷提高太空兵力兵器的作戰能力。1992年8月,俄羅斯重新組建了航天部隊,分別隸屬國防部、發射部隊、測控部隊、軍事航天學院和國防部空間武器中央科研所等部門。1997年10月30日,俄將航天部隊與戰略火箭部隊、導彈防禦部隊合併,統稱為戰略火箭軍。俄羅斯之所以有信心組建天軍部隊,主要原因是其掌握了比較完善的空間武器系統理論和技術。2001年,俄羅斯召開航天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2010年前國家航天計劃,並決定把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航天防禦部隊從戰略火箭軍單列出來,組建新的軍種。
航天部隊,並被賦予發射各種軍用航天器和打擊敵太空武器系統的任務。俄軍還把太空作戰行動納入現代戰役範疇,並明確把太空劃分為近地太空戰區和月球太空戰區兩個戰區。
日本也加緊進行航天器的研究開發,制定了小衛星發展戰略,以使航天器向高性能、長壽命、多功能和網路化方向發展。
印度於1999年開始研製能夠監視導彈發射的低軌道監視衛星,並準備研製可重複使用上百次、單級入軌的小型太空梭。這種小型太空梭將用於發射小型通信、導彈衛星,或者作為高空超音速飛機用於完成情報搜集和偵察監視等軍事任務。
據《新軍事》項紅旗報道,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指出,俄武裝力量在綜合發展的同時,要集中力量發展太空兵,並將其作為建立現代化軍隊的基礎。

對抗勁旅

早在20世紀40年代,當蘇聯開始試驗發射地地導彈時,就有一支專門從事服務和保障的部隊,這就是後來的軍事航天部隊。上世紀50年代,為保障人造衛星順利升空,蘇軍正式組建了航天部隊。
20世紀80年代,在對抗美國“星球大戰”的計劃時,這支部隊發展到了高峰。到蘇聯解體時,這支部隊已達到數萬人的規模,擁有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和太空監視系統,以及強大的技術和科研力量。蘇聯解體后,該部隊受到了極大限制。而美國的軍事航天事業卻蒸蒸日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於軍事技術的發展,太空成了武裝鬥爭的新領域,太空戰成了軍事鬥爭的焦點。為此,俄羅斯於1992年重組了軍事航天部隊,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兵種直接隸屬國防部長指揮。1997年,在謝爾蓋耶夫的軍事改革中,軍事航天部隊與原防空軍的導彈太空防禦部隊合併,納入戰略火箭軍的編成。儘管俄羅斯調整了自己的軍事航天力量,但成效並不明顯。2001年,美軍的太空戰演習,給俄羅斯敲了警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決定重組“天軍”。
現在,俄羅斯的軍事航天部隊和導彈太空防禦部隊,編有大型航天試驗與發射場和航天器試驗與控制中心,以及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太空監視與防禦系統和導彈防禦系統。其主要任務是發射軍用偵察、監視衛星等各種軍用航天器,監視敵人洲際彈道導彈的活動、監視太空目標和偵察國外各類航天器。
俄軍認為,未來武裝鬥爭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建立和保持太空優勢。由於發達國家目前已把主要的偵察、制導和通信兵器送上太空,為此在將來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軍隊的信息保障將藉助於太空兵器來實現。
鑒於21世紀前20年外層空間將成為保障其他空間作戰行動的重要戰場,俄軍目前已將太空作戰行動視為現代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俄軍學者把可能發生武裝對抗的太空分成兩大戰區,即近地太空戰區和月球太空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