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清亭

雙清亭

雙清徠亭位於湖南邵陽市北。資、邵二水匯於其下,故名。據《一統志》載,亭始建於宋,歷經整修,規模無變。純木結構,六角重檐,脊飾龍鳳,栩栩如生,雀替斗栱,雕刻極其精,繞以明廊,遊人可憑欄遠眺,俯瞰輕舟,小憩消懷。亭旁有登雲閣,右有攬翠亭。亭上有高廟,今尚存明清石碑各一通。1979年雙清亭整修一新,更為壯觀。

簡介


雙清亭現闢為雙清公園。
雙清亭
雙清亭

現狀


被譽為“寶慶十二景”之一的雙清亭,高高地佇立在資江邵水匯合的砥柱磯上。雙清亭始建於北宋。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郡首三不都於亭上書“天開圖畫”,明湖廣巡撫趙賢書“雙清勝覽”。自此,“雙清勝覽”便聞名遐邇。雙清亭之外亭,建在資江砥柱磯上,名亭外亭。明朝刑部尚書顧璘親題“砥柱磯”三字。亭外亭上有清末詩人徐小松寫的一幅楹聯:“雲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現用楠木草書鐫刻於亭外亭上。
雙清亭
雙清亭
此外,歷代墨客騷人,為雙清亭寫過無數讚美的詩篇,如明代詩人李青的“游雙清亭”:“天天圖畫在雙清,綠水青山潑眼明,風入琳瑯搖鳳尾,雲移松桂偃龍形。望中隱隱窺衡岳,坐里閑閑瞰洞庭,送客如雲冠蓋集,舉杯漫道別離情。”道出了雙清亭的地理形勝;“嶼扼雙流合,江涵一廓煙”是邵陽著名學者魏源的絕唱;“閱盡狂瀾色,何須問水神。”則是顧璘對“砥柱磯”神奇的寫照;辛亥革命的宿將蔡鍔,寶慶翰林車大任以及車萬育等志士仁人都有題詠。
在雙清亭側有高廟,原名康濟廟,宋徽宗趙佶曾題額“康濟”。清代皇室敬重關羽,康熙年間更名關帝廟,廟門有石刻對聯:“翊漢明忠,山猶西向;吞吳飲恨,水自東流。”隸書筆勢疏宕有神韻。鐫刻精細,現保存完好。公園內現保存古代修建碑記十餘種,排列成林,最早的是明成化(公元15世紀)和萬曆(公元16世紀)年間的石刻。
站在雙清亭上眺望,北塔隔江而望。北塔位於資江北岸的江北鄉,此塔始建於明代隆慶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層,迄今為逾400餘年歷史。
從雙清亭向南回望,遠遠地能看見高聳的東塔。東塔位於東塔山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邵陽監生謝承蒔倡建,因適逢戰爭,塔修四級而中綴。清同治元年(1862年)其子謝鍔續修,竣工於同治十三年。塔高32.6米,七層八面,底層有門,兩條螺旋形甬道皆達塔頂。每層塔角檐下原系銅鈴,久已失落。塔頂覆琉璃瓦,頂上有葫蘆形陶瓷塔尖。抗日戰爭時期,邵陽縣防空指揮部曾在塔頂裝置空襲警報紅球,城區皆可望見,戰後拆除。
雙清亭
雙清亭
資江和邵水匯合后,在雙清亭和北塔處沖種出一片不小的沙洲,叫狀元洲。傳說中,狀元洲上有隻金鴨婆,常常躲在草叢中下金蛋。晚唐著名詩人胡曾出生於此。史料介紹,胡曾,生卒年不詳,懿宗咸通【859-873】間中進士,曾任漢南節度使從事。高駢鎮蜀時,任其為***。胡曾曾賜狀元及弟,因此這片沙洲後來命名為狀元洲。胡曾為軍官多年,歷覽古代興廢陳跡,輒慷慨悲歌,作有《詠史詩》三卷,今《全唐詩》合編為一卷。其中,他有一首《湘川》的詩:“虞舜南捐萬乘君,靈妃揮涕竹成紋。不知精魄游何處,落日瀟湘空白雲。”
雙清亭經邵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葺后現已闢為公園。近年又進行了擴建並增添了新的設施。建起了多處涼亭、石徑、走廊,還修建了茶室、動物園等。如今的雙清亭已成為邵陽人們休息、遊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