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璘
明代官員、文學家
顧璘(1476年—1545年),明代官員、文學家。字華玉,號東橋居士,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寓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有知人鑒。弘治間進士,授廣平知縣,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少有才名,以詩著稱於時,與其同里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后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其曾評註楊士弘《唐音》。
顧璘 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世為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高祖顧通在洪武年間以匠作被征,籍貫由蘇州遷至上元(今江蘇南京)。璘少負才名,與何景明、李夢陽不相上下。弘治九年(1496)二十一歲中進士,授廣平(今河北省廣平縣,位冀南大名縣西北)知縣。正德四年(1509)知開封府,忤太監廖堂,謫知全州。后遷吏部右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晚年致仕歸里,築息園,大治亭舍,好賓客,座無虛席。世稱東橋先生。錢謙益稱之:“處承平全盛之世,享園林鐘鼓之樂,江左風流,迄今猶稱為領袖也。”卒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顧璘工於詩文,與同里陳沂、王韋極為友善,人稱“金陵三俊”。其後寶應(今江蘇省寶應縣,位高郵縣西北)朱應登繼起,稱四大家,亦是十才子之一。“璘詩,矩獲唐人,以風調勝。韋婉麗多致,頗失弱。沂與韋同調。應登才思泉涌,落筆千言,然璘、應登羽翼李夢陽,而韋、沂則頗持異論。三人者,仁宦皆不及璘。”無論宦位顯隆,聲望之高和詩文的造詣都以顧璘為最。
著有《顧華玉集》、《浮湘集》、《息園詩文稿》、《國寶新編》、《憑幾集》、《緩慟集》、《近言》等書。
顧璘蘇州石刻像
嘉靖十九年(1540),張居正16歲中舉。恰巧這年顧璘在安陸督工,張居正到安陸進見。顧璘很高興,還把自己的犀帶贈給他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這是為中材說法罷了。當然你不是一個中材。上次我對馮御使的囑咐,耽誤了你3年的時間,這是我的錯誤。但是,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負,要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其實,顧璘對於居正16歲中舉的事情,竟還以為太早。顧璘的見解就是孟子那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觀點。3年,對於張居正未必“有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苦,但是有苦其心志的挫折。這是顧璘的一片苦心。張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入京會試后再殿試中了二甲進士,選庶吉士,從此有機會夠條件在後來當朝廷的輔臣。明代胡惟庸的事件,使朱元璋廢置了宰相一職。張居正在朝16年,輔國10年都在神宗一朝。張居正成了一代名相。做了一番事業,如對靼韃的遏止,稅收重大改革的“一條鞭法”的實施。
顧璘半身像
璘少負才名,與何、李相上下。虛己好士,如恐不及。在浙,慕孫太初一元不可得見。道衣幅巾,放舟湖上,月下見小舟泊斷橋,一僧、一鶴、一童子煮茗,笑曰:“此必太初也。”移舟就之,遂往還無間。撫湖廣時,愛王廷陳才,欲見之,廷陳不可。偵廷陳狎游,疾掩之,廷陳避不得,遂定交。既歸,構息園,大治幸舍居客,客常滿。
從弟瑮,字英玉,以河南副使歸,居園側一小樓,教授自給。璘時時與客豪飲,伎樂雜作。呼瑮,瑮終不赴,其孤介如此。
初,璘與同里陳沂、王韋,號“金陵三俊”。其後寶應朱應登繼起,稱四大家。璘詩,矩矱唐人,以風調勝。韋婉麗多致,頗失纖弱。沂與韋同調。應登才思泉涌,落筆千言。然璘、應登羽翼李夢陽,而韋、沂則頗持異論。三人者,仕宦皆不及璘。
顧東橋才華在鄭少谷之上,嘗有詩《送鄭歸鏊峰》云:“四月燕山雨雪寒,省郎多病復辭官。路經海上三神鳥,興在仙人九轉丹。王洞桃蒼留笑靨,滄江秋水濕漁竿。爾家谷口空長往,安石東山望未闌。”鄭得詩,擊節嘆賞,每哦詠之。
顧東橋集徐君叔宅,懸燈賞梨花,君叔索詩,東橋即席賦云:“銀燭高懸玉樹寒,素花流影晃朱闌。驚看月出層柯里,惡說風吹一片殘。弦管橫催春爛熳,房櫳斜見色檀欒。明朝此樂知難續,莫惜殷勤醉后看。”
顧東橋有《擬宮怨》二首:“翠靨金蟬入內家,擬將新寵屬鉛華。君王自信圖中貌,靜女虛迎夢裡車。帳殿秋陰生角枕,屟廊空響聽琵琶。含情獨倚朱闌暮,滿院微風動落花。”又“漢皇宮殿月明時,曾侍宸游百子池。舞馬登床春進酒,盤龍御燭夜觀棋。御前?輦言無忌,眾里當熊死不辭。舊恨飄零同落葉,春風空繞萬年枝。”
【石公山】
茫茫三萬頃,日夜浴青蔥。骨立風雲外,孤撐濤浪中。
若令當略出,應作一關雄。朱勔真多事,荊榛滿故宮。
【楓木嶺】
初指山拂天,飛鳥不可度。艱苦躡危磴,即是我行路。
百折頻攀援,十步九回顧。崚嶒忽在下,衣襟濕雲霧。
倒影猶照人,平地黯將暮。東北望故鄉,江流奔傾注。
長風萬里來,獨立難久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