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館
河北省下轄行政單位
1徠959年3月18日,河北省檔案管理局、河北省檔案館成立。河北省檔案管理局在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秘書長領導下,統一指導全省黨、政、群以及各企業、事業單位的檔案工作和業務教育工作。
目錄
河北省檔案館為檔案局的直屬處級單位。“文革”期間,河北省檔案管理局及檔案館的工作遭到破壞。1979年9月,河北省檔案管理局及檔案館的工作恢復,“河北省檔案管理局”改稱“河北省檔案局”。1983年,河北省檔案局由中共河北省委直接領導,改為河北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河北省檔案局仍既是中共黨的機構,又是政府機構,省檔案館是省檔案局下屬的文化事業單位。1994年12月,河北省檔案局與河北省檔案館合併,掛河北省檔案局、河北省檔案館兩塊牌子,履行全省檔案事業行政管理和省直檔案保管職能,為省委、省政府工作機構,由省政府管理。2000年5月,機構改革后,河北省檔案局(館)仍為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為省委、省政府直屬事業機構,由省政府管理,授權行使全省檔案事業行政管理、檔案行政執法和檔案保管、利用兩種職能。
河北省檔案館是國家一級檔案館,現館藏檔案、資料794個全宗、56.8萬卷(冊)14.5萬件。
(一)館藏檔案:按歷史時期分為清代、日偽、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5部分。此外還有部分錄音(像)、影片、照片、地圖、印章等特殊載體檔案。
清代檔案(1658-1910年):包括直隸獲鹿、臨榆、欒城、長蘆鹽務及部分中央六部和地方各省的檔案。主要內容涉及丁口、戶籍、契約、民事刑事訴訟、旗地、海關、養廉銀、吏治、宗教等方面,其中距今最久遠的是清順治15年(1658年)的一份《法源寺地契》,比較完整系統的是獲鹿縣康熙45年至乾隆36年(1706-1771)長達66年的《編審冊》。
日偽檔案:主要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河北省公署、新民會河北總會等形成的檔案。記錄了1935-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河北掠奪資源和財富,扶植傀儡政權的罪惡活動,以及偽政權為維護日本侵略,建立“新秩序”的材料。
民國檔案:包括國民黨河北省政府及各局(處)、河北省高等法院、北平及天津地方法院、長蘆鹽務局等形成的檔案。內容涉及1945年以後黨務、政務、軍警、司法、財政、金融、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
新民主主義革命檔案:主要是1920-1949年中共順直省委、河北省委,熱河省、察哈爾省、晉察冀、晉冀魯豫、冀熱遼及所屬冀南、冀東、冀晉、太行、渤海等革命根據地的檔案。其內容反映了黨的方針政策、政權建設、整黨建黨、統一戰線、擁軍優撫、戰爭勤務、對敵鬥爭、軍事建設、工農業生產、財政稅收、工商貿易、土地改革等。晉察冀邊區檔案較為完整、系統。
中徠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檔案:包括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等部門1949年以來的檔案和察哈爾、熱河省及通縣、定縣專區等撤銷機關檔案。全面反映了河北省1949年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歷史和各機關的職能活動。
(二)館藏資料:包括報刊、圖書、資料三部分。
報刊:主要有民國時期的《大公報》、《天津益世報》、《華北新報》等及一批日文、英文報紙,期刊有《河北月報》、《太平洋》、《東方雜誌》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晉察冀日報》、《冀中導報》、《冀東日報》等,期刊有《新青年》、《嚮導》、《出路》、《火線》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報紙有《河北日報》、《熱河群眾日報》、《河北農民報》等,期刊有《河北建設》、《河北青年》、《華北建設》。
圖書:圖書包括兩大塊,一是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二是各種志書。志書最古老的是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出版的《易水縣誌》,河北著名志書有《畿輔通志》、《涿州志》、《祁州志》等,還有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多鐸的家譜及其他多種版本的通志、州志、府志、縣誌等。
資料:主要是民國時期的政府公報、年鑒、統計調查、綜合性法規及職員錄、紳士錄、同學錄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出版的多為各級有關單位編輯的文件彙集、政府公報、年鑒、綜覽、大事記、統計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