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長肌

腓骨長肌

位於小腿外側皮下,緊貼腓骨的外側面,為雙羽肌。起自腓骨頭、腓骨上2/3的外側面和小腿深筋膜。肌束向下移行長的肌腱,經外踝後方、跟骨外側面及腓骨肌下支持帶轉至足底,斜行於足的內側緣,止於第1楔骨和第1蹠骨基底部。此肌收縮,可使足蹠屈和外翻。腓骨長肌腱與脛骨前肌腱共同形成一個肌袢,維持足的內、外側足弓及橫弓。腓骨長肌受腓淺神經支配。

簡介


局部核心結構:腓淺神經。
小腿外區有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及腓淺神經superficialperonealnerve。
腓淺神經在此區始終沒離開骨骼平面。腓淺神經先處於腓骨長肌深面,后處於腓骨短肌前緣下行。

概述


系小腿外側群肌之一。起自腓骨,其腱經過外踝的後方,腓骨支持帶的深方,繞至足底,斜行至足的內緣,止於第一跖骨底。此肌功能為翻足心,並協助跖屈。受腓淺神經支配。
腓骨長肌
腓骨長肌

臨床解剖


解剖概要

腓骨體呈三稜柱形,有三緣及三面。前緣及內側嵴分別為腓骨前、后肌間隔的附著部。骨間緣起於腓骨頭的內側,向下移行於外踝的前緣。骨間緣向上、下分別與前緣及內側嵴相合,有小腿骨間膜附著。腓骨體後面發生扭轉,上部向後,下部向內。外側面也出現扭轉,上部向外,下部向後。
腓骨體有許多肌肉附著,在上1/3,有強大的比目魚肌附著,下2/3有長屈肌和腓骨短肌附著;另外在腓骨上2/3的前、外、后側有趾長伸肌、腓骨長肌和脛骨后肌包繞,而下1/3則甚少肌肉附著。這樣,腓骨上、中1/3交點及中、下1/3交點均是兩組肌肉附著區的臨界點,也是相對活動與相對不活動的臨界點,承受的張應力較大,在肌肉強大收縮下,可能容易使腓骨遭受損傷。
腓骨滋養孔多為1個,可為多孔(2~7個),滋養動脈起自腓動脈,多為1支,次為2支,多為3支,其行走斜向下或水平向外,進入腓骨滋養孔。
腓骨四周均有肌肉保護,雖不負重,但有支持脛骨的作用和增強踝關節的穩定度。骨折后移位常不大,易癒合。腓骨頭後有腓總神經繞過,如發生骨折要注意此神經損傷的可能性。

致傷原因

單純腓骨骨折較少見,常發生於與脛骨骨折的混合性骨折中。
(一)直接暴力
腓骨幹骨折以重物打擊、踢傷、撞擊傷或車輪碾扎傷等多見,暴力多來自小腿的前外側。骨折線多呈橫斷形或短斜形。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多為粉碎性骨折。骨折端多有重疊、成角、旋轉移位等。因腓骨位於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膚的可能性極大,肌肉被挫傷的機會也較多。如果暴力輕微,皮膚雖未穿破,如挫傷嚴重,血運不良,亦可發生皮膚壞死,骨外露發生感染。較大暴力的碾挫、絞扎傷可有大面積剝脫皮膚,肌肉撕裂和骨折端裸露。
骨折部位以中、下1/3較多見,由於營養血管損傷、軟組織覆蓋少、血運較差等特點,延遲癒合及不癒合的發生率較高。
(二)間接暴力
為由高處墜下、旋轉扭傷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多呈斜形或螺旋形;腓骨骨折線較脛骨骨折線高,軟組織損傷小,但骨折移位,骨折尖端穿破皮膚形成穿刺性開放傷的機會較多。
骨折移位取決於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小腿外側受暴力的機會較多,肌肉收縮和傷肢遠端重量等因素,因此可使骨折端向內成角,小腿重力可使骨折端向後側傾斜成角,足的重量可使骨折遠端向外旋轉,肌肉收縮又可使骨折端重疊移位。
兒童腓骨骨折遭受外力一般較小,加上兒童骨皮質韌性較大,多為青枝骨折

類型

(一)單純腓骨骨折
單純腓骨幹骨折較少見,多由直接暴力打擊小腿外側所致。在骨折外力作用的部位,骨折線呈橫形或粉碎。因有完整的脛骨作為支柱,骨折很少移位。但腓骨頭下骨折時,應注意有無腓總神經損傷。一般腓骨骨折如不影響踝關節的穩定性,均不需複位,用石膏托或夾板固定4~6周即可;如骨折輕微,只用彈力繃帶纏緊,手杖保護行走,骨折即可癒合。
(二)腓骨應力性骨折
1.病因
腓骨應力性骨折多見於運動員、戰士或長途行走者,多位於踝關節上部。
2.發病機制
為多次重複的較小暴力作用於骨折部位,使骨小梁不斷發生斷裂,但局部修復作用速度較慢,最終導致骨折。
3.臨床癥狀與診斷
運動或長途行走之後,局部出現酸痛感,休息后好轉,運動、長途行走或工作后則加劇。局部可有腫脹、壓痛,有時可出現硬性隆起。X線片上的改變出現較晚,一般在2周后可出現不太清晰的骨折線,呈一骨質疏鬆帶或骨質緻密帶,繼而陸續出現骨膜性新骨形成和骨痂生長。

治療方法

根據骨折類型和軟組織損傷程度選擇外固定或開放複位內固定。
1.手法複位外固定
適用於單純的腓骨中上段骨折或無移位的腓骨下段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無移位,確診后停止運動、患肢休息即可。癥狀明顯時,可用石膏托固定。
2.開放複位內固定
腓骨骨折是踝關節骨折的一部分,通常在固定內、后、前踝之前,先將外踝或腓骨整復和內固定。作踝關節、前外側縱形切口,顯露外踝和腓骨遠端,保護隱神經,如骨折線呈斜形,可用1~2枚拉力螺絲釘由前向後打入骨折部位,使骨片間產生壓縮力,螺絲釘的長度必須能釘穿后側皮質,但不要向外伸出太多以致影響腓骨肌腱鞘。如果為橫形骨折或遠側骨片較小,可縱形分開跟腓韌帶纖維,顯露外踝尖端,打入長螺絲釘,也可用其他形式的髓內釘經過骨折線打入近側骨片髓腔中。手術必須要達到解剖整復,保持腓骨的長度。如果骨折位於脛腓下關節之上,整復后可用一塊小型半管狀壓縮接骨板做內固定。如果用髓內釘則應小心,不要使外踝引向距骨,髓內釘的插入部位應相當於踝部尖端的外側面。如果髓內釘是直線插入,外踝就能被引向距骨,這樣就造會造成踝穴狹窄,踝關節的活動度減小,因此應事先將髓內釘彎成一定的弧度以避免發生這種錯誤。
3.開放性腓骨骨折的處理
小腿開放性骨折的軟組織傷輕重不等,可發生大面積皮膚剝脫傷、組織缺損、肌肉絞軋挫滅傷、粉碎性骨折和嚴重污染等。早期處理時,創口開放或是閉合,採用什麼固定方法均必須根據不同傷因和損傷程度作出正確的判斷。小腿的特點是前側皮膚緊貼脛骨,清創后勉強縫合,常因牽拉過緊造成缺血、壞死或感染。因此,對GustiloⅠ型或較清潔的Ⅱ型傷口,預計清創后一期癒合無大張力者可行一期癒合;對污染嚴重,皮膚缺損或縫合后張力較大者,均應清創后開放創面。如果骨折需要內固定,也可在內固定後用健康肌肉覆蓋骨折部,開放皮膚創口,等炎症局限后,延遲一期閉合創面或二期處理。大量臨床資料證實,延遲一期閉合創口較一期縫合的成功率高。

常見併發症

筋膜間室綜合征、感染、延遲癒合、不癒合或畸形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