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湖

湖北省隨州市琵琶湖

大洪山琵琶湖風景區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洪山鎮,其東距武漢,西連襄陽、十堰,南達荊州、宜昌。

地理環境


大洪山琵琶湖
大洪山琵琶湖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京廣鐵路、漢丹鐵路、316、107和312國道從境內穿過。佔地3000畝,擁有水域9000畝。其四大特點是:山美,水秀,茶香,魚歡。被譽為“華中瑤池”。

開發建設


大洪山琵琶湖湖北希望實業開發有限公司於2003年開始投資建設。計劃總投資1.5億。分三期完成。目前已投資8000萬元,初步建成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四大功能分區,即休閑娛樂區、地質科普考察區、森林探險區和水上樂園區。
琵琶湖擁有罕見的火山遺跡。據史料記載,寒武紀晚期(約5億年前)大洪山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火山爆發,火山噴出岩前兩期已經遭受區域變質作用,現存的1.8—0.5億年階段保留完好,成為中國四大火山遺址。火山噴發時的岩漿形成奇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岩石自然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確為火山地區少有的稀世珍品,將您引入遠古時代,體驗世事滄桑,感受大自然賜予的原始、神秘與神奇。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琵琶湖的秀美風光正如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描述一樣。湖水清澈、風景秀麗、山水相依、形態萬千,是城市自駕、回歸自然、休閑度假、科研考察、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文化


大洪山地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以編鐘文化、神農文化新四軍第五師根據地紅色文化、洪山寺宗教文化為載體。
遠古大洪山:早在遠古代中期以前,大洪山地區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蓋。在其後的呂梁構造運動中(約距今17億年前後),因地球構造運動加劇,岩漿不斷迸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隆起,局部地區海水退縮,使湖北境內的鄂西和大別山區第一次成為陸地,但大洪山地區依然沉睡於大海之中。寒武紀早期(距今6億年前後),大洪山一帶才成為古海島。寒武紀晚期(距今5億年前後),隨南盆地發生過大規模火山噴發。志留紀末期(距今4億年前後),隨著隨州西北部的武當山一帶上長為陸地,大洪山地區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區相繼成為陸地。在二疊紀(距今2億多年),地殼又一次升降頻繁,湖北地區又有兩次大的海進海退,大洪山地區也處於時隱時現的變化之中。直到三疊紀末期(距今約2億---1.9億年),地殼再次上升,大洪山地區終於告別了大海。
炎帝神農:“華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據史書記載,華夏文始祖炎帝神農誕生於厲山鎮烈山石室,已榮為國家AA級旅遊區的炎帝神農故里烈山風景名勝區現已建成。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 , 他教民種穀 , 教民制陶 , 教民建居 , 教民織布 , 還教民弓箭 , 教民音樂 , 他功垂寰宇 , 福賜子孫。所以 , 從堯舜時代起 , 炎帝就與黃帝軒轅氏一道 , 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 受到世代炎帝子孫的欽敬。炎帝與黃帝一樣,同是中華民族這條巨龍的傳人。炎帝文化是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以各自的偉大歷史功績,均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黃子孫的世代崇敬。
編鐘文化:一九七八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124件古樂器,其中以規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鐘最為壯觀。這套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小的不及水桶那麼大,大的則有五、六百公斤,設計精巧,氣勢宏偉,出土時分三層掛在銅鑄的鐘架上,只要敲擊鐫刻在鐘下方的標音位置,就能發出或渾厚或清脆的聲音,音域寬廣,音色優美。經湖北省有關專家用精密儀器測試,其準確的發音竟與現代標準樂器絲毫不差!我記得,當時測試過後,在場的專家們都驚愕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他們怎麼也無法理解,2500年前的人類,十分簡陋的冶鍊條件,卻如何鑄造出如此絕美的樂器?這套編鐘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第八奇迹”。
革命史:大洪山一直是革命火焰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賀龍率紅三師在此開闢過革命根據地。李先念、陶鑄、錢瑛、陳少敏等革命家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歷史的足跡。不少革命將領和勇士的鮮血撒在了大洪山的土地上,在大洪山長崗店由陶鑄主持的“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日游擊軍政幹部訓練班”和“第五戰區豫鄂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及其機關報《大洪報》,解放全湖北的指揮部——周家灣江漢軍區指揮部及其機關報《江漢日報》(《湖北日報》前身),以及黃春庭烈士墓、佛爺嶺烈士墓、大洪山抗戰陣亡先烈紀念碑都是這一時期革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