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海校
馬尾海校
福州海校的前身即清末同治六年(1867年)由船政大臣沈葆楨於福建馬尾所創設的船政局前後學堂,亦稱"馬尾海校". 船政前學堂教造船以法文教育為主,船政後學堂學航海駕駛以英文教育為主, 1868年增設管輪(輪機)學堂,不久併入後學堂· 第一階段自開辦到1874年停辦計畢業八班178人,隨之停辦達六年· 總計船政前學堂製造(造船)科畢業生八屆共178人,船政後學堂駕駛(航海)科畢業生十九屆共241人,管輪(輪機)科畢業生十四屆共210人·
民國后船政後學堂改為製造學校, 船政前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學校, 並歸北京海軍部直接管轄. 1926年飛潛與製造學校併入海校, 1931年12月改稱海軍學校. 抗戰時遷至貴州桐梓, 戰後與設在上海的新制海軍官校合而消失.
福州海校的練習艦以官兵膩稱為"濟伯"的"通濟"號練習巡洋艦為主, 但福州海校的練習艦以官兵膩稱為"濟伯"的"通濟"號練習巡洋艦為主因閩系掌控中央海軍部大權, 所以登艦實習的機會也比其他海校來得多. 中央海軍在民國初年期間還有練習艦隊的編製, 以"應瑞"號練習巡洋艦為旗艦, 下轄"通濟", "靖安"等艦. 馬尾海校的傳統是招收初中程度學生施以七至八年的訓練, 所以是當時中國各海校中程度最高者, 亦養成該校畢業軍官的自傲之氣, 加上舊海軍閩籍軍官在中央海軍的結幫勢力, 與其他海校出身軍官彼此排斥, 遂成為戰後對馬尾海校畢業生的白色恐怖事件, 連續三個年班被桂永清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