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廷珍府第
藍廷珍府第
目錄
藍廷珍府第,位於漳浦縣湖西鄉的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於湖西頂壇,四周建築猶如城牆環繞,故有“頂壇新城”、“院城”之稱。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布為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藍廷珍(1664—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粵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曾攝台灣鎮事,在定策治理台灣中頗有功績,卒后贈太子少保,謚襄毅,世襲輕車都尉。康熙年間,他隨族兄藍理(字義甫,號文山,漳浦赤嶺人,為康熙年間拖腸血戰的平台先鋒、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從軍,投奔清康親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先後任定海營把總、盤石守備、溫州鎮中營游擊、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等。康熙六十年(1721年)統兵入台,平定朱一貴起義。台灣收復后,任署事台灣印務。在署理台灣軍務期間,他勸阻福建總督滿保及將軍施世驃不濫殺群眾,使很多早期從大陸過來投奔朱一貴的百姓又回歸清朝。其中有很多來自家鄉漳浦的移民,從“漳浦寮”出來幫助藍廷珍安定社會,發展農業,對台灣早期的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議清廷注重台灣防務,防止外國侵略。他還聽從其族弟藍鼎元(字玉霖,號鹿洲,漳浦赤嶺人,清初名吏、籌台宗匠)建議,採取加強漢族和高山族的團結,完善台灣防務,鼓勵墾殖,發展生產等一系列“理番”政策,這些政策被“歷代治台者引以為法”,影響極為深遠。雍正元年(1723年),藍廷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其子藍日寵承職官至銅山營參將,孫藍元枚歷任台灣鎮總兵、江南提督,於乾隆間入台平定林爽文起義。
藍廷珍府第規模龐大,布局嚴謹。建築群坐西向東,府第前由360塊條石砌成的寬闊廣場,條石縱橫交錯,氣派恢宏。主建築台基勒腳為大面積花崗石,外牆面紅磚、灰磚與白粉牆交相輝映,通面寬50米,縱深86米,佔地約4300多平方米。大門兩側立一對青石鼓,高1.5米,鼓面是麒麟、荷花、水草等精美浮雕。大門門柱鐫刻一副楹聯,讚頌藍廷珍平定、治理台灣的歷史功績:
復鹿耳於崇朝,韜略溪似管樂;
定東都以七日,戍機可比孫吳。
府第建築群呈縱向五落對稱分佈,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堂、主樓與后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第一落為7開間,屋頂曲面升起為重脊硬山式。第二落屋頂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後有屏風,前有檐廊,作劵棚式,正堂與天井通敞。第三落是後堂,是供奉神佛、祭祀祖宗神位的場所,後堂與天井連通,兩側敞廊和正堂的后廊連成一氣,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內空間,體現作為全宅中心的地位。第四落是兩層的土樓,稱“日接樓”,樓匾是藍廷珍親筆題寫的“日接樓”和“荊璞”、“竹苞松茂”、“藍廷珍印”等印章。樓名取自《易經》中的“晝日三接”,寓意藍廷珍之子日寵、日章、日寧,藍氏家族後繼有人。樓底層系方整條石砌築,二層系三合土牆,牆厚0.8米,樓面寬23米、進深10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府第建築中建造土樓,在閩南民居中甚為罕見,也是藍廷珍府第獨特之處。土樓上的木結構於20世紀40年代焚於火,現主樓外牆仍完整矗立。第五落是后廂房,當中一間為敞廳,兩端設後門,后廂房與左右廂房護厝連成一圈,圍成一個大四合院,土樓居四合院之中,呈獨特的“院城”形式,蔚為大觀。
藍廷珍府第是閩南地區官家府第的傑作,也是研究閩台兩地關係和藍氏家族史的歷史見證。府第規模宏大,布局對稱,構思巧妙,工藝手段多樣。府第內建造土樓,形成院城格局,體現了閩南地區當時的建築藝術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300多年前,漳浦藍氏家族先後出現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對祖國統一台灣和台灣的早期開發、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藍廷珍、藍理、藍元枚官居一品,被台灣文獻委員會列為對台灣早期的開發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