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4條詞條名為白雲村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黎城縣洪井鄉白雲村
-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白雲村
- 雲南省昆明馬金鋪鄉白雲村委會
- 湖北省大冶市金山店鎮白雲村
- 湖南省衡山縣福田鋪鄉白雲村
- 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白雲村
- 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馬金鋪街道白雲村
- 貴州省仁懷市後山鄉白雲村
-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白雲村
-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白雲村
- 雲南省彌渡縣苴力鎮白雲村
- 山西省五台縣陽白鄉白雲村
- 浙江省桐廬縣橫村鎮白雲村
- 安徽省樅陽縣陳瑤湖鎮白雲村
- 雲南省昭通永善縣伍寨鄉白雲村委會
- 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白雲村
- 雲南省箇舊市賈沙鄉白雲村
- 雲南省屏邊縣白雲鄉白雲村
- 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白雲村
- 雲南省大理南澗縣南澗鎮白雲村委會
- 貴州省開陽縣城關鎮白雲村
- 安徽省太湖縣江塘鄉白雲村
- 福建省永泰縣白雲鄉白雲村
-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白雲村
- 湖南省桂陽縣仁義鎮白雲村
- 雲南省宣威市務德鎮白雲村
- 湖南省汝城縣小垣鎮白雲村
- 重慶市大足區寶興鎮下轄村
- 廣東省潮安縣登塘鎮白雲村
- 雲南省建水縣岔科鎮白雲村
- 峨山縣岔河鄉文山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白果鄉白雲村
-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雙江鎮白雲村
- 湖北隨州市隨縣萬和鎮白雲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貓場鎮白雲村
- 山西省和順縣義興鎮白雲村
- 廣東省興寧市大坪鎮白雲村
-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下轄村
- 雲南省彌勒市虹溪鎮白雲村
- 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牙舟鎮白雲村
-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下轄村
- 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鎮下轄村
-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雲村
- 安徽省廣德縣邱村鎮白雲村
白雲村
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白雲村
白雲村隸屬於東山鎮朱家灣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2.8 公里,距離鎮27公里。國土面積1.1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1 ℃,年降水量84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
白雲村隸屬於東山鎮朱家灣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2.8 公里,距離鎮27公里。國土面積1.1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1 ℃,年降水量84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370.5畝,其中人均耕地1.65畝;有林地108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9戶,有鄉村人口189人,其中農業人口189人,勞動力10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人。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26.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0.5畝,人均耕地1.6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80畝;荒山荒地150畝,其他面積95畝。
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全村有有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輛,摩托車11輛。
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總收入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萬元;畜牧業收入24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7頭,肉牛1頭,肉羊10頭);林業收入1萬元;工資性收入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26.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在省內務工16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市。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5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養殖業為主的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生豬、雞等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49戶,鄉村人口189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82人。其中農業人口189人,勞動力10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81人,少數民族5人,是彝漢民族混居地。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9人;享受低保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5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鎮一、二中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1.2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10人。
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4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70.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人,男黨員3人。該村有團員6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道路晴通雨阻,水資源不足,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
2.經濟結構單一,主要靠種、養殖業,且產品科技含量低,增收緩慢。
3.信息閉塞,生產較盲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改造村間道路5千米,建引水管道8千米。
2.加強農產品信息服務,讓農民有計劃生產和銷售。
3.積極組織勞務輸出,計劃年輸出勞力25人,創收入20萬元。
4.加強科技培訓推廣力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農民增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