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吳恩裕的結果 展開

吳恩裕

吳恩裕

吳恩裕遼寧瀋陽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北平從事編輯工作,后在英國倫敦大學獲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重慶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政治系教授,北京政法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及北大法律系、國際政治系教授。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

簡介


吳恩裕
吳恩裕
吳恩裕(1909-1979),著名的政治學家、法學家和《紅樓夢》研究專家。遼寧西豐人,滿族。生於1909年12月10日。1928年在瀋陽東北工業大學哲學系讀書時,便與同學合辦東北第一個白話文藝刊物《夜航》,開始發表短篇小說、新詩。1979年12月12日下午三點多鐘因心臟病不幸逝世。

生平


吳恩裕硃筆批校
吳恩裕硃筆批校
1930年入清華大學哲學系,1933年畢業。師從國際社會黨理論鼻祖、“人權理論”提出者、曾任英國工黨主席的H·J·拉斯基教授。在拉斯基教授指導下撰寫的博士論文《馬克思的哲學、倫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教授譽為“我迄今見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論文之一”,至今仍對學習馬克思主義有較重要的價值。

著作


2008年1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修改後的《馬克思的政治思想》,以紀念這位政治思想家誕辰一百周年。其政治方面的著作還有《民主政治的基礎》、《論洛克的政治思想》,其逝世後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著作《西方政治思想史論集》。《曹雪芹的生平》是最初的代表作。不久,便有專門考證有關曹雪芹文獻資料的《有關曹雪芹八種》問世,1963年,又擴展為“十種”,最後彙輯為《曹雪芹叢考》一書。另著有《曹雪芹佚著淺探》。1973年,他根據孔祥澤提供的資料,發表《曹雪芹的佚著和傳記材料的發現》一文,肯定《廢藝齋集稿》為曹雪芹佚著,這一觀點在紅學界引起轟動。還有如曹雪芹故居的發“虎門”意義的破解等。

履歷


吳恩裕著名學者,遼寧瀋陽人。滿族。1933年畢業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任北平《晨報》的文學、哲學副刊《思辨》主編和《文哲月刊》主編。1936年公費留學英國,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政治思想史,1939年至1946年任重慶中央大學政治學系教授,1946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院系調整后,曾任北京政法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及北大法律系、國際政治系教授等職。1954年秋起,開始致力於《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研究,先後出版有《關於曹雪芹八種》(后增訂為《有關曹雪芹的十種》,最後增補為《曹雪芹叢考》)、《曹雪芹佚著淺探》。吳恩裕先生研究曹雪芹生平注重實地考察,並積極關注有關曹雪芹的文物。因而在實物考察方面成果顯著。如曹雪芹故居的發“虎門”意義的破解、《廢藝齋集稿》的發現等等。但同時,也由於吳先生對學術的執著以及在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不足,吳先生也有著明顯的失誤。

學術轉向


舊中國時期

舊時,中國許多政治學的學者曾經很活躍,比如張奚若錢端升、周炳琳、楊人楩、王造時、吳恩裕等人,這些學者大體上都屬於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一方面在大學教書,一方面不斷用言論來參預社會變革。我在查閱《觀察》周刊、《新路》周刊、《世紀評論》等刊物時,常見這些大學教授的言論。
吳恩裕水墨畫
吳恩裕水墨畫
後來政治學在中國消失了,政治學、社會學這些學科的消失,不僅耽擱整整一代政治學的學者,使他們本人的學術生涯提前終止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科的消失,使中國人重新變得愚昧起來。我們常說某某東西對一個民族造成了傷害,我感覺政治學者的改業所帶來的損失,要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我曾和我的朋友丁東做過一個關於中國“文革”民間思想的研究,在收集資料和分析“文革”一代青年的思想資源時,我們明顯地感到一個時代思想資源的貧乏,必然導致一代青年思想狀況的貧乏。那一代青年無論對政治、經濟、民主、自由等等的理解和評價,讓人感到他們又是在黑暗中摸索,其實,他們的前輩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可惜的是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中斷了。我從吳恩裕的學術生涯中,感到了某種無奈,看到了一個學者的苦悶。
國內關於吳恩裕的資料不是很多,我由於視野有限,只查閱到紅學界幾位學者在80年代初期寫的懷念文字。吳恩裕在新時代是以紅學家名世的,他先後寫了《曹雪芹的生平》、《關於曹雪芹》、《己卯本石頭記新探》等,對紅學做出了貢獻。但是吳恩裕的本業卻不是紅學,而是哲學和政治學。他是1933年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的,1936年到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我在做儲安平和《觀察》研究的時候,在《客觀》、《觀察》、《世紀評論》、《東方雜誌》上讀到過他的許多關於政治學的專論,他也是列在《觀察》封面上的撰稿人。吳恩裕和儲安平同歲,當時正是壯年,從國外回來,雄心勃勃,想在民主憲政方面為國人多做一點工作,吳恩裕特彆強調民主的實現和國民教育程度的關係。說到吳恩裕,我特別想說他和哈羅德·拉斯基的關係。治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人,不應當忘記這位費邊主義的理論家。考察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也不應當忽視拉斯基的影響。30年代中期,中國政治學的學者有好幾位是從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出來的,如羅隆基、儲安平、王造時、吳恩裕等。40年代儲安平辦《觀察》周刊時,在外國人的文章中,以選擇拉斯基的最多,而且每次署名都以教授相稱,可見對他的尊敬。我不熟悉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情況,但就我所見而言,我覺得研究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拉斯基大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

新中國時期

從吳恩裕的敘述中,我們能看出他自己的學術興趣。他的專業是哲學,但他初到英國的時候,考取的是讀歷史的留英公費生,如果改習哲學,將不能獲得公費。為此他曾苦惱過。“一個學習哲學已有五六年的人,突然迫他改習歷史,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哲學如一杯濃郁芬芳的美酒,飲來味道深沉醇厚,耐人尋思。歷史則是一杯白水,雖然也可能聊慰求知的渴欲,但不免淡而無味,不能引人入勝。”正是在這種苦悶中,他找到了拉斯基,學習政治學,此後即以此為自己的專業。吳恩裕年輕的時候,對歷史持這樣一種看法,可以想見,50年代以後,他改做《紅樓夢》研究是迫不得已的。自己的專業已經不再允許研究,無奈之下只得另尋別路。1949年前,吳恩裕已經完成了《西洋政治思想史》(1947年)、《政治學問題研究》、《馬克思的政治思想》(1954年)、《唯物史觀精義》(1947年)等,已經是一個對西方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有精深研究的學者,但他的學術道路後來偏離了他的學術興趣。我不知道吳恩裕早年是否就對《紅樓夢》有興趣,但從《客觀》和《觀察》上的文章看,他是對民主憲政和社會進步抱有熱情的。他在《客觀》周刊寫過《實行民主不能忽視教育》(4期)、《關於奧斯丁主權的討論》(12期)、《認識政治與認識民主》(14期)等,在《觀察》周刊寫過《家庭關係政治關係民主政治》、《論人性與私產》、《國家與道德》、《自由乎平等乎》、《法律道德與大家利益》、《一個歷史的教訓》、《馬開維里代表思想選集》、《社會契約論》、《讀胡適之先生校足本密爾自傳書後》等等,都在他的專業範圍之內。與胡適傅斯年等人比起來,吳恩裕這一代自由知識分子是抗戰以後才學成歸來的,40年代正是大有作為的時候,像他的同輩朋友儲安平、費孝通等人一樣,他們在40歲以後,已經沒有做學問的條件了,想來真是痛心。幾乎兩代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的學者(以1900年和1910年前後出生的那些知識分子為代表),在他們50歲和40歲的時候,失去專心治學的時光,真是一個民族的巨大損失,他們是中國現代史上真正受過中西兩面學術訓練的學者。吳恩裕還做了紅學研究,更多的學者則是什麼都不能幹了。

在英國期間

吳恩裕在英國的時候,拉斯基是他論文的導師,而且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曾多次幫助過他。1945年,吳恩裕在重慶《客觀》第10期上曾發表過一篇長文《拉斯基教授從學記》,詳細介紹了他在英國做研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