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轟炸機
全金屬低單翼近代轟炸機
B-10馬丁式是世界上第一種量產的全金屬低單翼近代轟炸機,她的速度是當代所有轟炸機的1.5倍以上,三挺點30機關槍的自衛火力,從此之後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轟炸機時代到來了。
b-10轟炸機
由於當時義大利空軍學家杜黑的空權論盛極一時,世界空軍界吹起了一陣高速重轟炸機的旋風,當時的轟炸機主義者聲稱只要造出比戰鬥機快上數十公里的高速轟炸機,就不需要配備護航戰鬥機了;當時因為大型機場還不多,可以利用湖泊與海洋等地形直接起降的飛行艇遂在20~30年代流行一時;然而巨大的浮筒與高肩翼設計卻也造成了龐大的阻力,這是馬丁公司極欲避免發生的。
因此123型試作機在當時來說是擁有最高出力的兩顆萊特廠發動機,可收回式的起落架,稍後更決定採用封閉式座艙配置與全金屬低單翼設計,以降低阻力,提高速度。
比起當時戰鬥機與轟炸機都採取開放式座艙設計以獲得良好視界的主流,馬丁公司認為提供乘員充足的防彈保護和更流線的造型以提高速度、增高升限才是一架轟炸機的當務之急。不過為了要彌補全封閉式機艙帶來的視野受限問題,馬丁公司採取了把駕駛艙刻意作成凸出的球狀玻璃罩,以增廣駕駛員的所見視野。
b-10轟炸機
接近完成品狀態的XB-10於1932年公開展示時,可說是集30年代初期最先進科技於一身,其速度、防禦力、載彈量、火力等各方面優異的性能,令美國陸軍航空隊與各國軍事觀察家大為震驚;它的速度是當代所有轟炸機的1.5倍以上,甚至比大多數的雙翼或高肩翼單座戰鬥機要來的更快、更敏捷。
三挺點30機關槍的自衛火力更是令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開始反省下一代轟炸機與攔截戰鬥機的設計案,美國陸軍航空隊也毫無疑問地選擇B-10作為下一世代的主力轟炸機,從此之後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轟炸機時代到來了。陸軍航空隊的亨利.阿諾德將軍即評價B-10為「合眾國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先驅」。
b-10轟炸機
從1933年制式採用到1936年間是B-10最風光的時代,在美國陸軍航空隊以轟炸機部隊為主力的擴張軍備計劃里,B-10成為了自一次大戰以來生產量最龐大的轟炸機,期間還因為採用普惠公司(Pratt and Whitney)的新式引擎代替萊特公司(Wright engines)的改良案,而誕生了B-10的姐妹機B-12。因為引擎出力的提高(675匹馬力~775匹馬力),B-12可以飛的比其原型的B-10更快。
193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10從華盛頓特區起飛往阿拉斯加,落地加油之後再返航,航程長達8290英里;即使中間有落地加油數次,但是其超長的續航力與長距離飛行的可靠性都獲得了證明與肯定。
原本馬丁公司預估B-10大概能夠擁有五至八年的壽命,公司也能從接連不斷的訂單和修護契約中得利,但是,好景不長;航空界技術的日新月異遠超過馬丁公司的預想,更新式的轟炸機如同雨後春筍般誕生,波音公司(Boeing)在1935年所設計的299型試作機(Model 299),也就是B-17空中堡壘的誕生,更是給予B-10致命的一擊。
B-17抄襲了許多源自於B-10的設計並且更加發揚光大;其機身亦為全金屬低單翼構成的流線造型,並且在機身上配備大量的球型機槍座,而且因為裝備了四發動機,而使得載彈量、航程、火力、裝甲都能躍升到雙發的舊式機B-10的兩倍以上。
結果,馬丁公司被迫將淘汰掉的B-10與還堆在生產線上的半成品機群賤價脫手換取資金周轉,遂吸引了當時財力不是那麼充裕的荷蘭、阿根廷、智利、土耳其、中華民國、與蘇聯的部份研究單位低價採購,編組成經濟又實惠而且數量龐大的轟炸機部隊。
國府空軍在1936年後就購入了九架馬丁139WC型(B-10B的外銷型號),在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前夕的這段期間國府也向蘇聯採購了許多SB-2屠波烈夫雙發轟炸機與TB-3四發重轟炸機,並透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引進德國的亨謝爾He-111轟炸機。
在經過開戰序盤的激烈戰鬥之後,國府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尤其是在松滬與南京上空的航空消耗戰後,空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護航戰鬥機可以用於掩護轟炸機部隊作戰;而新一代的日軍戰機如九六艦戰的速度,都遠高於廠商宣傳的所謂「高速轟炸機」,高速轟炸機的理念在現實科技的進步下,當場撞上科學之壁而成為一堆廢言。
1938年春,國府為了激勵民心士氣並向日本與國際媒體宣傳,決定策劃一次對日本本土的超長距離空襲作戰。
國府空軍與參謀單位在經過審慎的評估后,選定了B-10馬丁式作為空襲日本本土的機種。之所以會交由馬丁式執行任務的理由是因為SB-2與He-111初期型的航程太短,而四發動機的TB-3重轟炸機則是速度太慢、體積龐大,加上蘇聯發動機會發出大的可怕的低沉嗡嗡噪音,使用它毫無疑問鐵定會被發現,並被日本戰鬥機攔截擊落之。
由於當時國府空軍僅存四架馬丁式B-10轟炸機,其中兩架堪用(1403與1404號機),使用B-10掛載700公升補充油料,飛往日本的最大可載彈量只有500kg不到,所以國府當局遂放棄採用傳統空襲,決定採取空投傳單的輿論宣傳戰。
作戰計劃是由漢口基地起飛,在上海附近的寧波基地降落後迅速補給油料,飛往九州上空,執行空投傳單任務,然後返回中國本土。
於是,軍事委員會政治作戰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遂著手草擬《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商者書》、日本異議人士所投書的《反戰同盟告日本士兵書》,整合成一份單張紙報,作為空投日本的傳單。
至於飛行員的人選,起初是打算讓B-10的原洋員機組執行任務;但蔣介石拒絕了付給洋員機長十萬美金報酬的要求,派人解除B-10機群飛行傭兵的職務,改由國府空軍第十四大隊司令徐煥升擔任特遣隊隊長與1403號機駕駛,第十九大隊副長佟彥博擔任1404號機駕駛。
徐煥升是中央航校第一期畢業生,基於中德軍事合作協約而被派往德國接受德國空軍訓練,受過嚴格的德制轟炸機操作訓練;佟彥博也是隸屬裝備He-111、受德式訓練的十九大隊出身,兩人都具備當時在中國可說是相當罕見的盲目與夜間儀器飛行能力,是國府空軍的菁英份子。
在其餘六名成員到齊並且為此次任務進行了相應的改裝之後,徐煥升在武漢附近進行了為時兩個月的密集訓練;他並要求部下能夠確實掌握無線電使用方法、與精確的航法判讀與儀器盲目飛行能力。
由於五月時值陰晴不定的梅雨季,因此特遣隊成員均隨時整備待發,等待出擊許可的命令發布下來。徐煥升於五月十九日自寧波發電給漢口的航空委員會,發出「寧波天氣良好」的電文。當日下午3點23分,兩架B-10就從漢口基地升空飛往寧波基地,於下午6點平安抵達。
b-10轟炸機
翼展:21.5公尺
全高:4.7公尺
凈空重:14,700 lbs磅(6680公斤)
離陸重:16,400 lbs磅(7440公斤)
翼面積:63平方公尺
動力:Wright R-1820-33改良型發動機,775匹馬力x2
速力:159節(294km/h)、最大187節(346km/h)
續航力:1370英哩(2200km)
升限:24200呎(7380公尺)
武裝:30白朗寧機槍x3
載彈量2260磅(1030公斤)
造價:52,000美金/架(1933)
馬丁B-10B型轟炸機是一種雙發動機單翼轟炸機,每台發動機的功率為775馬力,機長13.63米,翼展21.49米,起飛重量達7430千克,最大時速為343千米,最高飛行高度為7300米、航程僅達900千米。飛機上還裝備有機槍3挺,可攜帶炸彈1025千克,乘坐4人。馬丁B-10B型轟炸機帶有當時先進的封閉座艙和旋轉炮塔。
設計者:佩頓·M.·麥格魯德(Peyton M. Magruder)
服役:1934年11月
退役:1942年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C)、土耳其空軍、荷蘭東印度皇家空軍、阿根廷空軍、中國空軍
生產年份:1933年-1937年
生產數量:342架
單位造價:52,083 美元
衍生機型:Martin Model 146
B-10系列的外形異常古怪,最明顯的是就其“大腹便便”,其次就是突出的“下巴”,2個分離的駕駛艙也突出於機背,看起來像外星怪物。但是,B-10系列的設計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它是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全金屬結構轟炸機,並採用了變距螺旋槳、整體油箱、高效率襟翼、炸彈內置、可收放起落架等先進技術和設計,使其速度超過當時任何·種轟炸機並能夠與當時的戰鬥機匹敵,它在運載900公斤炸彈的戰鬥航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公里,飛機升限更是達到了2萬米以上。
中國空軍
馬丁B-10轟炸機在出場時曾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轟炸機,它比雙翼驅逐機要快上1.5倍,並比當時其它的戰鬥機都飛的快。雖然B-10開創了新的轟炸機時代,但1930年代快速發展的轟炸機設計確讓此型轟炸機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即成為了一種過時的機種。在亞洲戰場之上,荷屬東印度與中國的B-10機隊很快的就被證明無法對抗日本新式戰機的攔截。
中國空軍在1936年後就購入了九架馬丁139WC型(B-10B的外銷型號),在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前夕的這段期間國府也向蘇聯採購了許多SB-2屠波烈夫雙發轟炸機與TB-3四發重轟炸機,並透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引進德國的亨謝爾He-111轟炸機。
然而,這些新引進的轟炸機大多數是由洋員機組(傭兵)所駕駛,但是由於缺乏類似陳納德的飛虎隊那種管理制度,而成為缺乏士氣與軍紀的單位;往往一遭遇到日機攔截,就拋棄炸彈掉頭回航,甚至是毀機跳傘以求生。
在經過開戰序盤的激烈戰鬥之後,中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尤其是在松滬與南京上空的航空消耗戰後,空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護航戰鬥機可以用於掩護轟炸機部隊作戰;而新一代的日軍戰機如九六艦戰的速度,都遠高於廠商宣傳的所謂「高速轟炸機」,高速轟炸機的理念在現實科技的進步下,當場撞上科學之壁而成為一堆廢言。
1938年春,當時的中國政府為了激勵民心士氣並向日本與國際媒體宣傳,決定策劃一次對日本本土的超長距離空襲作戰。早在1938年5月19日夜,中國空軍出動兩架“馬丁”B-10轟炸機,從漢口機場出發,經寧波機場補加燃油后,遠征日本本土。
1938年,中國國民黨空軍的B-10成功地對日本腹地進行了“傳單轟炸”,極大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駐菲律賓美軍、駐印度尼西亞荷軍的B-10也對反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38年5月19日,晚上11點48分,寧波櫟社機場停機坪上的兩架"馬丁"B—10B型轟炸機驟然發動,滑入跑道,瞬間便昂首騰空。駕駛這兩架轟炸機的駕駛員分別是中國空軍第14中隊隊長徐煥升和第19中隊副中隊長佟彥博。他們奉令夜航東飛,執行一項越海空襲日本本土的特殊任務。
日本上空的中國轟炸機
中國空軍與參謀單位在經過審慎的評估后,選定了B-10馬丁式作為空襲日本本土的機種。之所以會交由馬丁式執行任務的理由是因為SB-2與He-111初期型的航程太短,而四發動機的TB-3重轟炸機則是速度太慢、體積龐大,加上蘇聯發動機會發出大的可怕的低沉嗡嗡噪音,使用它毫無疑問鐵定會被發現,並被日本戰鬥機攔截擊落之。
由於當時中國空軍僅存四架馬丁式B-10轟炸機,其中兩架堪用(1403與1404號機),使用B-10掛載700公升補充油料,飛往日本的最大可載彈量只有500kg不到,所以中國當局遂放棄採用傳統空襲,決定採取空投傳單的輿論宣傳戰。
作戰計劃是由漢口基地起飛,在上海附近的寧波基地降落後迅速補給油料,飛往九州上空,執行空投傳單任務,然後返回中國本土。
於是,軍事委員會政治作戰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遂著手草擬《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商者書》、日本異議人士所投書的《反戰同盟告日本士兵書》,整合成一份單張紙報,作為空投日本的傳單。
至於飛行員的人選,起初是打算讓B-10的原洋員機組執行任務;但蔣介石拒絕了付給洋員機長十萬美金報酬的要求,派人解除B-10機群飛行傭兵的職務,改由中國空軍第十四大隊司令徐煥升擔任特遣隊隊長與1403號機駕駛,第十九大隊副長佟彥博擔任1404號機駕駛。
徐煥升是中央航校第一期畢業生,基於中德軍事合作協約而被派往德國接受德國空軍訓練,受過嚴格的德制轟炸機操作訓練;佟彥博也是隸屬裝備He-111、受德式訓練的十九大隊出身,兩人都具備當時在中國可說是相當罕見的盲目與夜間儀器飛行能力,是國府空軍的菁英份子。
在其餘六名成員到齊並且為此次任務進行了相應的改裝之後,徐煥升在武漢附近進行了為時兩個月的密集訓練;他並要求部下能夠確實掌握無線電使用方法、與精確的航法判讀與儀器盲目飛行能力。
由於五月時值陰晴不定的梅雨季,因此特遣隊成員均隨時整備待發,等待出擊許可的命令發布下來。徐煥升於五月十九日自寧波發電給漢口的航空委員會,發出「寧波天氣良好」的電文。當日下午3點23分,兩架B-10就從漢口基地升空飛往寧波基地,於下午6點平安抵達。
投紙炸彈的B-10
“準備投彈”,隨著徐煥升發出的命令,炸彈艙被打開了,一股冷風從飛機下邊衝上來,成捆成捆的傳單散開后,立即像大片大片的雪花,紛紛揚揚、翻翻滾滾地飄落下去,很快就消失在夜空中。
馬丁B-10轟炸機在長崎上空撒過傳單后,馬上又飛往福岡等地方,散發了上百萬傳單。這時候,日本人發現了撒傳單的飛機,馬上實行了燈火管制,九州島上一片漆黑,高射炮也急急忙忙地醒來發射炮彈。但是,這已經是“馬後炮”了,兩架馬丁B-10轟炸機勝利完成任務,已經輕輕鬆鬆地返航了。
天亮前,徐煥升他們安全的回到了祖國的海空。9點24分,徐煥升的飛機穩穩噹噹地降落在江西南昌機場,他人僚機也順利地降落在江西玉山機場。11點13分,兩架飛機凱旋在漢口機場上,迎接他們的人群早早就等候在那裡了。這次行動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武漢三鎮的市民為慶賀勝利燃放了三日鞭炮。
日本人看到傳單后大吃一驚:“中國的飛機也能飛到日本本土上空來嗎?!”
事實正是這樣。不管日本人承認與否,這次行動在世界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6年,美國《生活》雜誌上刊登了世界聞名的12個飛行員的照片,其中就有徐煥升,並說他是先於美軍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