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短裙苗的結果 展開
- 苗族上百支系中的一支
- 空申苗寨
短裙苗
苗族上百支系中的一支
短裙苗,有時文字敘述上也叫短裙苗族,但應該叫錦雞苗族。苗族同胞是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之一蚩尤的後代,這已是專家學者的共識,短裙苗只是苗族上百支系中的一支。短裙苗的名稱來自族群婦女的穿著。(苗族服裝的主要色調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短裙苗主要生活在雷公山片區雷山的新橋、獨南、烏的、掌批、橋港、桃江、掌雷、略果等,丹寨的排調、麻鳥、孔慶、掌灣、烏哩、烏佐等,榕江的空申、兩汪、加簸等;必須說明的是,西江千戶苗寨是沒有短裙苗的,而2010年之後很多資料上顯示卻是說有短裙苗,這其實只是為了打造旅遊品牌,故意捏造了事實而已。短裙苗春夏秋冬四季都身著短裙,神秘而誘惑。在苗族的上百個支系中,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較高,因此,被大山的圍困和周圍強勢文化的包圍,他們成了弱勢群體,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還被作為嘲笑的對象或視之為落後、愚昧不化的象徵。他們的房子從先民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現在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吊腳木樓。短裙苗同胞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經歷了無數次水與火、風與雨的考驗,雖然山寨在崇山之中顯得有些偏僻、封閉,但封閉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靈。他們超前的穿著打扮已經與當今人類優異品格接軌,是世界性的時尚。
短裙苗
短裙苗
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短裙苗的姑娘、婦女,無論春夏秋冬都穿著短裙,由於服飾的明顯特徵,在苗族的分支中人們稱他們為“短裙苗”,這個所知道的“短”字實際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一般身穿大襟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綁腿。領口、袖口、下擺和綁腿都是姑娘們自己綉制的彩錦,項上戴著粗大的銀環冰雪頂所在的山區,屬於短裙苗的居住地。
他們的服飾除有地域特徵和色彩之分外,還分便裝和盛裝,據說,“短裙苗”的短裙在歷史上與方便勞動有關。“短裙苗”居住的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每年春節前後氣候也十分宜人。
苗族是素有“服飾文化博物館”之稱的民族,其中以苗家超短裙最為獨特,號稱自己的裙子是“世界第一短”。
據記載,榕江縣兩汪村的“超短裙”苗族,因其女性衣裙僅有16厘米長而得名,裙的樣式縐褶似芭蕉葉面,無花紋,穿著時以“裙角往上翹”為美,節日期間,一般穿10層,多者達20層,被稱為“世界超大型短裙的故鄉”。當姑娘們在田埂上一路走來時,彷彿舞劇《天鵝湖》中翩翩起舞的演員,因此,此處超短裙又被人們稱為“東方芭蕾舞裙”。
這支苗族勤勞手巧,她們所做的裙子,除繡花絲線和襯底用的綢緞外,均為自種的棉花,自紡成紗、自織成布,白染自縫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領口滿襟,多數鑲有色彩艷麗的欄乾和綉有精美的圖案,穿著古樸、大方、瀟灑。青年婦女還配上一副綉有精巧鮮活的魚、蟲、花、草等圖案的圍腰布,抄上腰間,風姿綽約,猶如天鵝秀態、芙蓉出水、天仙玉女,與世爭奇鬥豔,加上銀核,銀花鬢夾,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鐲等銀飾,更顯得如風拂百花,翩翩起舞,光彩奪目。
吃新節是慶豐收的節日,相傳古時候地上沒有谷種,只有天上雷公掌管,苗族的始祖告勞派一隻狗到天上取回九粒谷種,經過告勞辛勤的耕耘,終於使大地長出了金燦燦的稻穀。所以吃新節就成為苗族同胞一年中主要的一個節日。吃新節不僅是慶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節日。姑娘和小夥子們三五成群地邀約,不是去趕集就是去看鬥牛比賽。其實主要目的還是借這些活動來進行交往。吃新節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們都陸續地走出家門,趕到附近的蘆笙場上去跳蘆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諺語“蘆笙一響,腳就發癢”。蘆笙場是每個苗族村寨必須具備的公共場所,因為苗家小夥子個個都愛吹蘆笙,姑娘們個個都愛跳蘆笙舞。苗族認為蘆笙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蘆笙的聲音就是母親的聲音,千百年來,蘆笙以它動人的樂音成為苗族同胞精神上的一種凝聚。蘆笙場上,如果哪個小夥子的蘆笙吹得好,常常就會贏得姑娘們的歡心,姑娘們挑選小夥子自然也要看看他們的蘆笙吹得好壞了,苗家人對蘆笙的熱愛超過了一切,幾乎每一個苗族家庭都有一到兩把蘆笙。
吃新節上除了吹蘆笙跳舞外,鬥牛也是吃新節上的主要活動。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與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苗族喜好鬥牛,尤其是推崇剽悍強壯的牛。這種牛是不用勞動的,常常是被一個家族把它供養起來。鬥牛比賽這一天,牛主雙方的親戚都會來助威吶喊,四周的觀眾氣氛非常熱烈。
這支短裙苗,每年3至6月份不結婚嫁女,但隨春暖花開季節的到來,蟬、鳥嘈林,這裡的男女青年就互相邀約夜間串寨,借屋腳或穀倉邊幽會,更為世人矚目的是他們每年一度的“茅人節”。
“茅人節”是他們紀念祖先反抗包辦婚姻、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古老、最奇特的民族習俗之一。
相傳,遠古時候,這支短裙苗的祖先遭受異族驅逐,被迫逃到空伸、空烈一帶山坡上居住。為共同抵抗掠奪,他們結為兄弟,規定短裙苗之間不能通婚,像兄弟一樣團結和睦。因此這裡的男青年娶媳婦和姑娘出閣都要找雷山、台江等很遠的地方的人家,遠嫁他方的姑娘很難回家,短的三五年,長則八九年才能回家與父母兄妹團聚一次。每當春季,山巒翠綠、映山紅花盛開的時候,親人們思念遠嫁他鄉的女兒、姐妹時時淚眼漣漣。於是有人便到山坡頂上去插一排茅人,中間最高的象徵大姐,兩邊的象徵妹妹,當思念親人而又不能見面時,就爬上山頂去,看見茅人,同如看見自己的親人。從那以後,每年的農曆二至四月他們都要到山坡秀美的山頂上去插茅人,唱情歌,“茅人節”就由此而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支短裙苗族男女青年相互通婚後,“茅人節”就演變為男女青年談情說愛,自由選擇如意對象的一種重要社交活動。
在貴州省雷山縣西江苗寨,“短裙苗”姑娘向客人敬“攔門酒”
玩“茅人坡”是短裙苗的一種有趣的活動,更是青年人的一種主要的戀愛方式。這種活動,一般在農曆二至四月栽秧前進行。鶯飛草長的時節,男青年選擇佳日上山用茅草和小樹桿紮成茅草人(草人要單不要雙),插在寨子附近的山坡頂上.姑娘們(已婚婦女亦可參加)高興地打扮起來,提個小籃子上山采蕨菜.小夥子們(已婚男子亦可參加)身背柴刀或斧頭上山砍柴,他(她)們在“茅人坡”相會後,便對歌取樂。唱歌,一般有“初相會”(即見面歌)、“讚美歌”、“盤查歌”、“思念歌”、“求愛歌”、“盟誓歌”、“送別歌”等。
相會後,男的便高興地先唱:
今日運氣好,
白雲無雨既有風。
雲會雨,雪會風,
河岸會江東。
蒜苔會蘿蔔,
韭菜會青蔥。
孔雀會鳳凰,
鯉魚會金龍。
有緣千里來相會,
無緣對面不相逢。
女方接著回唱:
初初來:
銀蹄白馬會金街,
畫眉初會金雞伴,
山伯初會祝英台。
溪會河、馬會鞍,
盤路會青山。
蜂子會芍藥,
蝴蝶會牡丹。
早知麗山有好伴,
包飯問路早來玩。
唱完初相會歌后,又唱誇獎歌和盤查歌,男的先唱:
會唱多,
唱得鸚鵡怕唱歌,
唱得乾魚睜開眼,
唱得陽雀口難開,
唱得郎哥紅了臉,
干願拜你為歌師。
接著又唱盤查歌:
妹歌多,
郎要問妹顛倒歌,
什麼顛倒去砍樹,
什麼顛倒去挖坡。
女方聽后,毫不遜色便立即回唱:
郎要盤問顛倒歌,
妹就答郎顛倒歌。
鋤頭顛倒去砍樹,
斧頭顛倒去挖坡。
他們就這樣,你唱我答,你盤我對,幽默而又風趣。當唱到情投意合后,男女青年便談情說愛,山坡上的茅草里,樹叢間,一對對互相對唱情歌。男的唱:
寨邊田最貴,寨腳田值錢,
有錢能買到,只要多加銀。
阿妹生最乖,手巧心又靈,
妹值千兩金,妹值萬兩銀。
妹呵,哥我窮又苦,
無石打岩鷹,成天在想妹,
想妹成雙對,如妹嫌棄哥,
只有陪老住,光棍過一生。
女的便接應,唱到:
仙女最漂亮,仙人最聰明。
那個敢算定,永活萬年青。
代代有能人,妹是窮家女,
妹是活路人,只要兩相好,
活路雙雙做,情投意更深。
哥呵,只要你不嫌,
妹願陪著你,白頭過一生。
情歌越唱越熱烈,這寸整個“茅人坡”沉浸在歌的海洋里,歌聲時而豪邁奔放,回蕩山谷林叢,時而悠悠然然,飄揚空中雲里,時而情意綿綿,如潺潺流水。他們就這樣盡情地歡歌取樂,越唱情意越深,如痴如醉。已婚成年人,通過對唱,加深友誼,化解昔日積怨舊恨,增進了團結。未婚青年,通過對唱物色各自的意中人。唱呀!玩呀,一直到晚霞灑向山崗,才依依不捨地互唱送別歌:
分別了,
我倆分別莫分心,
要學江河長流水,
莫學花兒一時香。
去了去了又轉來,
山伯難捨祝英台。
鯉魚難捨灘頭水,
蜜蜂難捨桂花開。
次日,按約定好的時間和地點,又準時到坡上相聚,繼續談情說愛,談到情融意合時,便唱開了結伴歌:
畫眉借山來歇涼,鯉魚借水來歸塘。
哥不借妹錢和米,借妹把憑連心腸。
苦瓜連青藤,鷂子連山鷹,
蜂子連蝴蝶,哥妹要連心。
結伴要連情,感情好,
你我要連六十春,生生死死不分心。
結伴歌唱到高潮時,意中人蘋果般的臉蛋上含羞飛霞,彼此互遞珍貴信物,雙雙離眾而去,在箐底林中輕言細語,歡度幸福時光。這種活動既原始又熱烈,既神秘又奔放、自由,充滿了浪漫的情調。
苗家人有一句諺語“蘆笙一響,腳就發癢”,蘆笙場是每個苗族村寨必須具備的公共場所,因為苗家小夥子個個都愛吹蘆笙,姑娘們個個都愛跳蘆笙舞。苗族認為蘆笙是始祖母創造出來的,蘆笙的聲音就是母親的聲音,千百年來,蘆笙以它動人的樂音成為苗族同胞精神上的一種凝聚。
蘆笙場上,如果哪個小夥子的蘆笙吹得好,常常就會贏得姑娘們的歡心,姑娘們挑選小夥子自然也要看看他們的蘆笙吹得好壞了,苗家人對蘆笙的熱愛超過了一切,幾乎每一個苗族家庭都有一到兩把蘆笙。但並不是每個時候都可以吹蘆笙和跳蘆笙舞的。
關於這個還是有一個故事的,就是說,以前呀在一個寨子裡頭,然後有一天,有一個年青的小夥子,到蘆笙場上一個人在吹蘆笙,然後很多干農活的人們聽到蘆笙響,心裡面就癢的不得了,就放下農活不管了就跑出去,和小夥子一起跳起了蘆笙舞,結果呢就把農活耽誤了,怎麼辦呢?寨子里的人就聚在一起商量,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吃新節以前是不能吹蘆笙的,過了吃新節以後才能吹蘆笙。
遊方是貴州雷山一帶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傳統習俗,遊方的地點一般選在離寨子較遠的田間河岸,青年男女婚前可以在這裡通宵達旦地進行情歌對唱。情投意合了,雙方便會悄悄商定結婚的日子。
苗家的姑娘,是非常心靈手巧的,在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和母親學做刺繡了,到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完全獨立地綉制自己的嫁妝了,到出嫁那一天,她就會把自己親手刺繡的服裝穿在身上,首先主要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服裝有多麼美,另外就是要顯示自己是多麼地心靈手巧。
在吃新節的遊方中,姑娘們一旦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她就會悄悄地趕製自己的嫁衣。短裙苗姑娘結婚前的綉品都統稱為“秘密綉”,也許是姑娘們出於一種羞澀,通常要等到出嫁那天才把自己的傑作向人們展示。
這裡的苗族婚俗方式就主要以偷親為主,那什麼叫偷親呀,就是還沒有偷親之前,小夥子就會跟她心愛的姑娘說,哪天哪天晚上我會來你們家偷你,我會有個暗號,那天晚上呢,這姑娘就會把她自己的衣服包裹好,準備起來,這時候呢她聽到聲音了聽到外面有這小夥子的暗號就會推開窗子,確定是這小夥子在樓下以後,她會把自己的包裹從樓上人上扔了下去,然後那悄悄的遛了下來,那麼其實家裡的父母是知道的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出來阻攔呢就相當於默認了。
偷親過去是苗族青年男女婚前的一道程序,也是女兒向父母發出的一種即將舉行婚禮的信號。這種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家人的浪漫與多情會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的。第二天,有人到娘家去報信。娘家就會派人來接姑娘,如果娘家人給面子,男方家會請他們吃飯,如果不給面子,姑娘就會很不情願地跟隨他們回家。其實一切都不必擔心,苗族青年男女是能夠充分享有婚姻的自由的。
婚禮開始前,要等男方家接親的人來了以後,新娘才能夠出門。接親的人一般是一男一女,男的手拿一把刀表示驅邪,女方為新娘準備一把傘,是保護新娘一路平安的意思。
在這裡,只要有紅白喜事,全村全寨的人都會來幫忙。即便今天是一場婚俗的表演,人們的熱情依然高漲,整個寨子充滿了歡樂。最高興的還是要數寨子里的孩子們了。
這時候,新娘的家已經聚集了所有的親朋好友。按照禮節,接親的人要把新郎家送來的彩禮錢當眾交給新娘的父母。
收禮金
現在男方家送禮金過來了,我們當著大家的面點一下一共有多少,他們一共拿來了1600元,我在這裡就幫主人家點了。
我點過了,現在交給大伯再數一數,
大伯:女兒已經長大了,父母把她撫養大也不容易,禮金還是要收,現在我把禮金交給主人家,大家開始喝酒吧。
主人:親家已經把禮金送過來了,我也收了,我大女兒出嫁的時候也是這麼多的禮金,現在我的小女兒出嫁了我也收這麼多。
大伯:現在基本上說定了,祝福阿香依一路順順利利的到達婆家,祝他們今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夫妻恩愛,來喝酒。
為了讓大家看清楚,彩禮錢必須放在地上,由新娘家負責收禮的人來清點。新娘家陪嫁的東西,抬出門前也要重新檢查一遍。娘家人生怕少抬一樣東西,會被路上的人笑話。
寨子里所有的人都已經等在外面了,大多數都是來看新娘的母親都陪嫁了一些什麼東西。當然是東西越多越體面了。在送姑娘出寨子的那一刻,每一個人都會來送別,多少都會有些依依不捨和傷感。
在山裡,每個寨子都相隔很遠,通常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所以新娘一般都在進寨前才換上盛裝。
新娘一般在剛剛走出家門不遠的地方,由家裡比較受尊敬的大伯,在新娘的左手上系一棵草,表示我們娘家人只能送到這裡了,祝福女兒到夫家順順利利,一路平安。
盛裝穿好了,新娘就成為另一個寨子聚焦的對象。穿上二、三十斤重的盛裝,還要走一段崎嶇的山路。看來只有苗族的新娘才能擁有這種美麗。
新娘進寨的時候,如果人們事先知道新娘長得很漂亮,鄰村鄰寨的人都會跑來看熱鬧。苗族是一個尤其愛美的民族。
進新郎家的門之前,送親的隊伍必須要喝兩道攔門酒。新娘也要喝了攔門酒才能進門。第二道攔門酒通常要用葫蘆做的大木瓢來喝。這就要考驗新娘的酒量了。
新娘進門的時候,必須要先邁左腳,新郎家的人才能認可。通常還要由一位年歲已高的長者來祝福他們。
新娘進家之後,男方家十二個分支的親戚都會端上一盆糯米飯和幾條魚,來舉行祭祀活動。這時候,新娘要一盆一盆地,虔誠地祭祀這十二個分支的先祖,這樣整個家族才能夠認可新娘。
經過這麼多的程序之後,新娘才能夠與新郎見面。阿香依這才完成了一整套婚禮。
一個短裙苗姑娘從戀愛到結婚,都倍受整個山寨、整個民族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