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力
致病菌在機體內繁殖擴散的能力
侵襲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膚、粘膜生理屏障,進入機體並在體內定植,繁殖和擴散的能力。
侵襲力:侵襲力是指在能夠侵染致病的前提下,病原物侵染順利與否和致病程度強弱的不同,它是數量性狀。可有由弱到強種種程度,它可能對品種是沒有專化性的,其表現並不因品種而異。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是由多個組分(如孢子萌發能力、侵入能力、菌絲生長速度、對寄主細胞內生化環境的適應力、分泌毒素和酶的能力、攝取食物和繁殖孢子的能力……)組合而成的綜合性狀,其中某些組分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品種專化性,但多個組分綜合在一起,其總體致病能力的品種專化性很弱甚至一般難以試驗測出。總之,可以相對地說,它是非專化的致病性。
在低級寄生菌中,菌系間大多只有侵襲力強弱不同,而無毒性表現。這可能是因為寄主對這類寄生菌還沒有發展出或者人們沒有利用到專化的抗病性,如小麥赤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黃萎病菌等。在高級寄生菌和專性寄生菌中,菌系之間可以既有毒性差別又有侵襲力差別,同一菌系既有毒性方面的又有侵襲力方面的遺傳特性。當它對某品種無毒性(即根本不能侵染致病)時,自然看不出其侵襲力強弱,當它對某品種有毒性而能侵染時,則侵染致病的強度便是其侵襲力的表現。
毒性的研究開始得很早,始於生理小種的研究,按毒性差別劃分出的菌系就是生理小種。
菌毛是侵襲力的基礎,是痢疾桿菌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菌體表面的K抗原也與侵入人體上皮細胞的能力有關。痢疾桿菌隨食物進入胃部后,若胃酸分泌正常,可被胃酸殺死,即使細菌進入腸道,也可被腸道內的分泌性抗體(IgA)和腸道正常菌群所排斥。某些足以降低人體全身和胃腸道局部防禦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過度疲勞、受凍、飲食不當及消化道疾患等,則有利於痢疾桿菌藉助菌毛粘附於迴腸末端和結腸粘膜上皮細胞上,然後進入細胞內生長繁殖,最後引起細胞破裂,導致腸粘膜損傷及潰瘍,引起粘膜炎症而致腹瀉。一般情況下,痢疾桿菌只在粘膜固有層內繁殖,並形成感染病灶,很少侵入粘膜下層。細菌侵入血流者較罕見。有毒力的痢疾桿菌對上皮細胞的侵入作用是致病的先決條件,是導致感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