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禪林寺的結果 展開

禪林寺

廣東省梅州市禪林寺

梅州禪林寺坐落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松林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粵東著名古剎。民國初年,由高僧善開法師任住持,與潮州開元寺住持是師兄弟,兩寺關係密切。寺中常住男眾有數十人,設過戒壇,開過戒,因而香火鼎盛。

禪佛聖地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1919年,梅州市梅縣區佛教協會成立,禪林寺住持善開法師任首屆會長,在禪林寺設立佛學院,並由其兼任院長,培養了不少正法禪僧,名聞遐邇。傳至應章法師任禪林寺住持兼任院長后不久停辦。由於歷史原因,禪林寺這個佛教叢林為學校所用。為了落實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並應各階層人土要求,1999年經政府批准決定把禪林寺遷建於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畲江公園的東山上,新址周圍眾山環抱,座北向南,兩邊操手平衡,形似大佛座壇,山前溪水繞流,猶如玉帶纏腰,面朝大江,長樂江水順來朝,遠眺蓮花山,山嵐相疊,似片片蓮瓣現眼前,是天然禪佛聖地。

遷建概況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遷建后的梅州禪林寺址,佔地面積約百畝,按佛門風範結合時代特色進行規劃設計,其主體布局規劃,由山頂至山門依次是:五方佛塔——千手觀音殿——法堂——天王殿——山門。山頂建五方佛塔,佛塔塔基1089平方米,主塔高19米,四個副塔各高6米。千手觀音殿,高14米,長40米,寬22米;兩側副殿各高10米,長23米,寬17米,法堂,高12米,長40米,寬22米;天王殿,高10米,長12米,寬10米;兩旁鼓樓鐘樓;山門,高10.4米,長22.4米,寬10米;山門至天王殿之間是放生池,池面建九龍橋。觀音殿至佛塔築九十九階台。觀音殿至山門左右兩傍,按用途分別建兩層樓房,樓房之間長廊銜接。整個寺廟建成后,莊嚴壯觀,既富有佛家風範,又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它與公園、烈士紀念陵園,雖各具一格,自成一局,但又自然連成一個旅遊景點的整體布局。
禪林寺
禪林寺
禪林寺的所在地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距梅州市區40公里,地處206國道,往汕頭必經之路,既是廣梅汕鐵路、閩粵鐵路的交匯點,又是梅汕高速梅河高速公路的匯合處。目前圓通寶殿(觀音大殿)已建成,殿內供奉:由普陀山觀音道場戒忍大和尚主持開光分靈分香請來的南海觀音,以及8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還有觀音32身和送子觀音。圓通寶殿兩邊,分別是方丈樓(僧房)和功德堂,功德堂內供地藏王菩薩,供各善信供奉先靈牌位。還是有齋堂和客房,供善信住宿和素食用餐。寺前石拱大橋由梁雅佳、李翠華伉儷等捐資已建好,路已接通,但未築水泥路面。

五方佛塔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山頂五方佛塔已在動工興建中,是遷建禪林寺總體規劃的重點項目,修建菩提佛塔嚴格按佛教傳統量度要求設計,整座塔基平台1089平萬米,中央主塔矗立寺後主峰之上,高19米,塔基四邊各邊長9.9米,塔體白色材料裝飾,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法身大日如來(如供佛舍利),黃色,屬土。東、西、南、北四方各建副塔一座,高6米,塔基四邊各邊長3.18米。東塔供奉主健康的藥師琉璃光佛,青色,屬木。西塔供奉主長壽的阿彌陀佛,白色,屬金。南塔供奉主財富的寶生如來佛,紅色,屬火。北塔供奉主事業成就的成就如來佛,屬水,黑色。統稱五方菩提佛塔。

寺院建築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禪林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眾所周知,鴻臚寺是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因此,可以這麼說,禪林寺是飛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院現狀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漢傳佛教叢林軌儀辦寺,常住均是持戒清凈的出家比丘。每天晨鐘 暮鼓,做早、晚課,上午上供禮佛。每月基本安排固定法會外,順應善信所求做各項佛事,如放焰口、拜懺、超度、灑凈等,為善信消災增福慧,冥陽兩利。寺內還設有光明智慧燈供善信供奉觀音菩薩,特設長年消災增福祿位牌為善信供奉(於每年農曆12月十九為完願日)。

寺廟布局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天人合一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禪林寺
寺 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