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角斑病

煙草角斑病

煙草角斑病菌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4~28℃,致死溫度為溫熱52℃6分鐘。角斑病在苗期和成株上均能發生,但主要發生在煙株生長後期,受害部位主要是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肉組織上形成水漬狀暗綠色斑點,以後病斑擴大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灰白色或黑褐色,顏色不均勻,常形成多重雲形輪紋,邊緣明顯,周圍沒有黃色暈圈,有時病斑可擴大至1~2厘米。

簡介


角斑病可以發生在苗期和成株上,主要在成株上為害。煙株葉、莖、花果等均可感病,以葉部為重。角斑病在葉部一般是從葉緣和葉脈兩側開始發病,初期癥狀與野火病相似,也是在葉肉組織上形成水漬狀暗綠色斑點,以後病斑擴大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周圍沒有黃色暈圈,病斑灰白色或黑褐色,顏色不均勻,常形成雲形輪紋。潮濕時病部表面有溢膿,乾燥時病斑常破裂脫落。在莖、花果上形成黑褐色凹陷斑,與野火病不易區別。

病原


煙草角斑病菌為桿狀菌體,單極或雙極生1~6根鞭毛,革蘭氏陽性,不產生芽孢和莢膜。病菌適宜生長溫度為24~28℃,致死溫度為濕熱52℃6分鐘,不產生毒素。

癥狀及診斷


煙株生長中後期葉片上出現的角狀病斑是一種細菌性葉斑病,稱為細菌性角斑病,或簡稱煙草角斑病。此病以大田煙株生長後期發生較重。葉上病斑初為多角形黑褐色小斑,邊緣無明顯黃色暈圈;發病嚴重時,病斑形狀、顏色常有較大差異,病斑可擴大到10-20毫米以上,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或邊緣黑褐色而中央呈灰褐色至污白色,斑面常出現多重雲形輪紋。潮濕時,病斑表面滲出薄層菌膿,如用手指觸摸有明顯粘質感,乾燥后此薄層菌膿轉呈似雞蛋白塗抹的膠膜狀物,具一定的反光性,病斑易破裂、脫落,嚴重時病斑累累,葉片被毀。
在診斷本病時,應注意把它同另一個煙草細菌性葉斑病即稱為“煙草野火病”的區分開來。煙草野火病亦主要發生於煙株生長中後期,病葉癥狀初期為黑褐色水漬狀小圓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直徑可達10-20毫米,四周有寬的黃色暈環,病斑合併后亦形成不規則大斑,斑面上亦現輪紋,潮濕時病部表面亦有薄層粘質的菌膿,乾燥后病斑亦破裂脫落,甚者葉片被毀。由此可見,煙草角斑病和野火病在癥狀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僅如此,兩者在發生流行規律和防治方法上都很相似。所不同的是:野火病病菌能產生一種稱為野火毒素的特殊氨基酸,可使其病斑周圍產生一種很寬的黃色暈環;角斑病病菌則不產生毒素,其引起的角狀病斑周圍黃色暈環不產生或不明顯。這是兩病癥狀的主要區別。

發病規律


煙草種子帶菌是角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場所,病菌也可以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在病殘體上存活9~10個月)。翌春,在煙田苗床上由苗床及周圍病株殘體、受病菌污染的水源及病種子出苗造成的病苗,引起角斑病在苗床的初侵染,在南方煙區角斑病在苗床上就可以成片發病,造成死苗。
病菌移入大田,隨著氣溫的升高,在6~8月份若遇多雨天氣,特別是暴風雨天氣,使煙株相互碰撞摩擦造成大量傷口,病菌就可以通過傷口和氣孔、水孔等途徑侵入煙葉,引起發病,並通過雨水沖濺而傳播,使病情加重。此病菌對環境條件適應範圍較寬,在我國南北煙區發生較為普遍,但極少在雨後形成暴發流行。

發病特點


病菌在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也能在一些作物和雜草根系附近存活,成為翌年該病的初侵染源。田間的病菌主要靠風雨及昆蟲傳播。苗期即可染病,造成大片死苗。煙苗栽到大田后,隨氣溫上升或6-8月多雨,尤其是暴風雨,造成煙株及葉片相互碰撞或摩擦,產生大量傷口,病菌就會通過傷口或從氣孔、水孔侵入煙葉,引致發病。條件適宜時進行多次再侵染。幾天內即可使葉片破爛枯焦。栽植過密、植株郁蔽、濕氣滯留及施用氮肥過多易發病,長期連作的煙田或田間大水漫灌,雨多造成積水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對該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農業防病措施和藥劑防治。煙草種植品種中尚缺乏對角斑病有良好的抗病品種。
①苗床期防治:首先應進行種子消毒,如用0.5%~1%硫酸銅浸種10分鐘。苗床地注意換土,苗床土、苗床肥進行消毒處理。在病害嚴重發生的地區,為了防止糞水的傳播,可用複合肥代替糞水追肥,具體做法是每100升水中加複合肥200~250克,攪勻後於傍晚澆施。同時也應加強苗床管理,在陰雨天氣下,及時通風去濕,除草間苗,排水放濕等。當苗床上出現零星病株時去除病株,並噴施1:1:160波爾多液或200單位的農用鏈黴素
②大田期的防治:應堅持輪作2~3年,切忌連作,並且不能與馬鈴薯和其它茄科蔬菜輪作。在大田管理中,應注意合理密植,保證通風透光。合理安排氮、磷、鉀肥比例,防止氮肥過量,造成煙株葉片肥嫩,增加感病性。在病害發生初期及時去除病葉,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在病害點片發生期內,根據天氣條件,及時噴灑200單位農用鏈黴素進行防治。預防方案:按奧-力-克細截500倍液稀釋噴施,7天用藥1次。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按奧-力-克細截300—500倍液稀釋噴施,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按奧-力-克細截300倍液稀釋噴施,3天用藥1次,噴葯次數視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