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潘鎮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轄鎮

張潘鎮位於許昌市建安區東南部,南與臨潁縣交界,東與鄢陵縣相鄰,北靠五女店鎮,西接將官池鎮。鎮政府距城區14公里。人口40958人(2017年)。距市區14千米。1999年12月撤鄉建鎮。張潘鎮,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地處建安區東南部,東與鄢陵縣大馬鄉、只樂鄉相鄰,南與漯河市臨潁縣窩城鄉交界,西接將官池鎮,北靠五女店鎮。區域面積63.1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53821人。

張潘鎮是因漢獻帝張、潘二妃葬於此,故名張潘。1999年12月撤鄉建鎮。2001年3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明、清及民國元年(1912年),分屬張潘、毓秀、古城3個保。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伍節鎮、張潘鎮。1951年,屬二區(五女店區)。1984年,改名張潘鄉。1999年12月,撤鄉建鎮。截至2020年6月,張潘鎮下轄4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國土綠化模範鄉鎮。2011年被評為省級衛生鄉鎮。

張潘鎮有S237公路橫穿全鎮東西,張五公路縱貫全鎮南北,日(照)南(陽)許亳高速公路東北西南方向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河流分佈均勻,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2018年,張潘鎮有工業企業109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個。

歷史沿革


明、清及民國元年(1912年),分屬張潘、毓秀、古城3個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伍節鎮、張潘鎮。
1951年,屬二區(五女店區)。
1958年,屬五女店公社。
1965年,成立張潘公社。
1984年,改名張潘鄉。
1999年12月,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自然條件

位置境域

張潘鎮地處建安區東南部,東與鄢陵縣大馬鄉、只樂鄉相鄰,南與漯河市臨潁縣窩城鄉交界,西接將官池鎮,北靠五女店鎮。區域面積63.1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形以為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全鎮最高海拔63米,最低海拔58米。土地肥沃,大部分為潮土和黑土,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氣候

張潘鎮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資源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年平均日照2200h左右,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5千卡/cm²,年平均氣溫14.6°C,年平均降水量72.9mm,最大降水量1132mm,最小降水量414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量54.5%,無霜期217天左右,農業生產的區位自然優勢明顯。

水文

張潘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流域面積39.6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小洪河、新溝河、老溟河、張潘溝。其中新溝河自后汪村入境至趙莊村出境,境內長6.5千米;老溟河自焦庄村入境至水田村出境,境內長5.5千米;張潘溝自花溝村入境至水田村出境,境內長12.9千米。 
鎮域水系簡單,鎮域西南小黑河注入新溝河形成丫字形向南出鎮,另張潘南北寨之間有張潘溝,全鎮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鎮域水文地質屬中等富水區,單井出水量大於25T/h,出水量穩定。
張潘鎮位於黃淮衝擊平原上,基本為潮土,土層深厚,土體內碳酸鈣含量豐富,PH值為8.0-8.6,土地耕層較厚,肥力中等,易於耕作。
自然災害
主要有旱、澇和乾熱風等。乾旱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共28個村民委會。56個自然村,198個村民小組。
村民委會張一村張二村張三村張四村段庄村古城村焦庄村門道張村寨張村孟庄村無相寺村盆李南村盆李北村城角徐村師庄村七級韓村校尉張村坡張村謝庄村鐵爐村花溝村后汪村前汪村柳林董村東趙莊村水田村陶庄村楊寺村
截至2020年6月,張潘鎮下轄4個社區和2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張三村。 
張一社區柳林董村鐵爐村焦庄村
張三社區前汪村七級韓村城角徐村
張四社區后汪村師庄村盆李北村
寨張社區花溝村無相寺村盆李南村
張二村謝庄村古城村楊寺村
孟庄村坡張村段庄村陶庄村
東趙莊村校尉張村門道張村水田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139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44人,流動人口3301人。總人口中,男性26125人;佔50.8%;女性25272人,佔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到50114人,佔97.5%;回族1283人,佔2.5%。人口自然增長率3.9‰。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7千米,總面積是5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49.6平方千米,佔91.85%;水域4.4平方千米,佔8.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6人。
45個黨支部,1600名黨員。鎮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有6個行政村,總人口10000人(其中非農1700人)。
2017年,張潘鎮常住人口40958人。
截至2018年末,張潘鎮戶籍人口53821人。

經濟


經濟發展
河南豪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豪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張潘鎮主要有粉條、豆筋、豆腐等土特產。特色飲食主要有燒雞水煎包羊肉燴面等風味小吃和食品。燒雞色香味俱佳,肉嫩骨酥,肥而不膩,回味悠長;水煎包皮酥餡靚,味美可口;羊肉燴面厚薄適宜,湯清麵筋,營養滋補。粉條色澤鮮亮,又細又長,耐煮,筋道好吃;豆筋色亮,味美,是佐餐的好菜;豆腐色白細膩,營養豐富,可煎、炸、燉、炒出各種菜肴。
綜述
2011年,張潘鎮財政總收入1510萬元,其中國稅548萬元,地稅83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0元。 
2018年,張潘鎮有工業企業109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個。 
農業
張潘鎮有農業耕地面積6.2萬畝,人均1.2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7億元,比上年增長5%;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5萬噸,其中小麥2.5萬噸,大豆0.2萬噸,玉米1.8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小辣椒、煙葉、花卉、小雜果、湖桑、中藥材、食用菌等。 
張潘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存欄2.7萬頭,出欄6.4萬頭;家禽存欄22萬羽,上市家禽38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2.2億元。 
工業
以精細化工及農機製造兩大支柱產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31億元。擁有工業企業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6億元,比上年增加22%。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張潘鎮有商業網點1625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8.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6億元,比上年增長21%。 

財政金融

2011年末,張潘鎮有農業銀行、河南農村信用社開設的金融網點3家,各類存款餘額1.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000萬元。
2011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10萬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59.6%,國稅縣級所得完成548萬元,完成年度任務的236.3%,地稅縣級所得完成833萬元,占年度任務的172.1%,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7670萬元,同比增長144%,農民純收入達到8050元,同比增長10%。

文化


地名由來

相傳境內張四村西有漢獻帝張、潘二妃墓冢,故名,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文物古迹

張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初為“許國”至春秋時代,秦漢時為“許縣”。東漢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建都於許,稱“許都”,是我國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張潘因漢獻帝張、潘二愛妃救助漢獻帝和農家子弟死後葬於此而得名,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三國文化勝跡星羅棋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境內的名勝古迹從類別上分,有古城址、古墓葬、古廟寺、古建築和古石刻。現存的有: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漢張公祠、愍帝陵、徐晃墓、郄慮墓、張潘二妃墓、漢墓群、三姓柏、鄧艾廟、地震碑、關羽辭曹歸劉碑,分別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張潘漢魏故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漢魏故城遺址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
漢魏許都故城遺址
位於許昌市建安區的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誌》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台

毓秀台
毓秀台
毓秀台在張潘鎮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漢張公祠

漢張公祠亦稱張公廟,清代又塑包公像於殿內,故又稱包公寨,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距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1.5公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魏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廟門建築奇巧,是寨,又是洞門,還是山門,上是門樓又是戲樓。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兩通地震碑。五是祠內漢磚幾千塊,磚的圖案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愍帝陵

愍帝陵位於許昌市東14公里的張潘鎮,東望張潘漢魏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冢。陵稱“愍”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謚。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后,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

交通


張潘鎮境內有日(照)南(陽)高速公路、許亳高速公路過境,其中日南高速境內長8.8千米,雙向6車道;許亳高速境內長3.5千米,雙向6車道。237省道,境內長13.9千米,向西通往許昌市區,向東通往鄢陵縣只樂鄉。縣道張古路縱貫,境內長5千米,南從張潘鎮為起點,向北通往許昌縣五女店鎮。有張潘客運站,日發客車60班次,發送旅客1200人次。 
2011年末,張潘鎮鎮區內構成六縱四橫道路主骨架。2011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年運營總里程達150萬千米,公交運營車輛20輛,萬人擁有量為4台,年客運量130萬人次;計程車50輛,萬人擁有量10台,年客運量100萬人。

社會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文化站、廣播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8處,各類圖書室35個,藏書10萬餘冊。
教育
張潘鎮街道
張潘鎮街道
2011年末,張潘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800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11所,在校生1650人,專任教師18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250人,專任教師9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張潘鎮第一中學、張潘鎮第二中學。
2011年,張潘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張潘鎮有村文化站29個,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各類圖書室35個,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藏書10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4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盆李、水田、張潘、前汪、城角徐、韓庄、謝庄等村的戲曲演唱隊。張潘鎮有學校體育場9個,4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張潘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個,包括張潘鎮衛生院1個、張潘鎮計劃生育指導站1個,村衛生室28個。病床230張,專業衛生人員153名,其中執業醫生31人,註冊護士7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000人次。
2011年,張潘鎮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5%。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9個,4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張潘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戶,人數15人,支出3.1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17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24戶,人數1325人,支出138.3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長40%。敬老院2家,床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0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8000人,參保率93%。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張潘鎮有郵政所1個,代辦所5個,投遞單程總長度70千米。電信服務網點11個,固定電話用戶2958戶;行動電話用戶18309戶;寬頻接入用戶1300戶。 
供電
2011年末,張潘鎮有變電站、供電站1個、供電所1個。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張潘鎮鎮區有花壇1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交通客運站1個,2006年建成,日發客運60班次,日均容量1200人次。
給排水有水廠1個,深水井3眼,已有14個行政村23000餘人用上自來水,年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有排水管道2000米。
供電2011年末有變電站、供電站1個。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1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