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范陽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地名和行政區劃名
- 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縣級市
-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
- 中國山水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 中國山地自行車運動員
范陽
中國古代地名和行政區劃名
范陽,是中國古代地名及行政區劃名,所轄範圍在歷史上多有變動,初於河北保定定興縣,后河北保定淶水縣亦為稱范陽縣,涿州地區曾亦稱范陽,且曾有涿郡稱范陽郡,轄今北京西南、保定、廊坊東部諸縣,治所在涿州,故范陽所指核心區域在今京南保北的涿州一帶。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轄區大約在今河北保定附近。三國魏黃初七年起,所謂“范陽”則指涿州范陽縣,始為涿州或涿郡或范陽郡或幽州之治所,核心區域在今涿州市。
唐朝改幽州為范陽郡,故後世時將范陽郡與幽州(曾治於涿州,主要為今北京)通用,范陽節度使轄區範圍最大擴展為河北北部、天津丶北京至遼寧、朝鮮等地,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即是依託范陽地處古督亢沃土、幽燕膏腴之地為後盾而起兵,動蕩了大唐盛世。
•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
• 西漢繼續為范陽縣,新朝更名為順陰,東漢又稱為范陽侯國。
• 三國魏黃初5年(224年)置范陽國,黃初7年(226年)又將涿郡改名為范陽郡,治所在今河北薊縣,轄今北京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涿州市一帶。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復置范陽縣。同年以范陽郡改置范陽國,封宣帝弟子綏為王。永嘉五年(311年),范陽王司馬黎於長安遇害,無嗣國除。
• 北齊武定年間,范陽郡領縣七:涿,固安,范陽,萇鄉,方城,容城,遒。
• 北周廢遒縣。
•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范陽郡,范陽縣改為遒縣。於舊遒縣置范陽縣,開皇六年(586年)改為固安縣,八年(588年)廢。十年(590年)又置,為永陽。十八年(598年)改為淶水。
• 唐朝武德7年(624年),涿縣改為范陽縣。天寶元年(742年)將幽州涿郡改置幽州范陽郡,治所在薊縣,轄境屢變,約在今河北懷安、高碑店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的地區。原來的幽州節度使更名為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後來在這裡發動了安史之亂,此地升格為燕京。寶應元年(762年),李懷仙投降唐朝,這裡又改回幽州。大曆4年(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於1913年建立了范陽道,屬直隸省,治所在今保定清苑縣,但第二年范陽道又改名為保定道。
(築“黃金台”招攬天下賢才)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春秋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燕王噲之子,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子之之亂平定后,由於原先的太子平被殺,遂由趙武靈王派送重兵回國即位,史稱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后招賢納士,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朝鮮、真番,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幫燕昭王築“黃金台” )
郭隗,(約公元前351年~公元前297年),戰國中期燕人(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 。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秦始皇統一燕國,燕國召攬的人才紛紛外地避世,為懷念此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後世走到哪裡都稱自己為范陽人或范陽堂,范陽美名傳天下,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影響了中華歷史2000多年。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并之勢,曾策劃過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后,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
(我國最早的音樂家)
高漸離,(生卒不詳)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人,荊軻的好友,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后,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荊軻刺秦王)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約公元前275年-前195年),號雍熙,秦始皇召為五經博士,居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後代有: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盧植(劉備的老師)、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慧能祖師(俗姓盧,祖居范陽)
(向韓信獻三分天下之計)
蒯通(kuǎi tōng),本名蒯徹,(生卒不詳),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改為通。代表作品: 《雋永》論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權變之術,也加上自己的評論,著書立說,號稱《雋永》。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後被劉邦捉拿后釋放,后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
(涿州酈姓始祖)
酈炎(公元150年~公元177年)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人。秦漢之際策士酈食其之後嗣。精通音律,很有文采,應對敏捷,善辯,眾人服其能。靈帝建寧、熹平年間,州郡多次召用,都未應詔。平生擅長寫詩,詩文多寫個人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感憤,有《大道》、《靈芝》詩二首存《後漢書》文苑列傳、本傳。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從范陽遷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為涿州酈姓始祖。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因妻家訴訟入獄,炎病,不能理對被囚。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死於獄中,年僅28歲。尚書盧植為其作辭哀悼,彰其美德。炎自幼聰穎過人,十四五歲時就已著書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見志詩》著名。
(東漢末年名臣)
盧氏播譽天下,始於東漢盧植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后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后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后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后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孔子,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聞雞起舞成語人物之一)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其故里是定興縣祖村(現分為:北祖村店村、南祖村店村),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后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聞雞起舞
祖逖與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時,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便叫醒劉琨道:“此非惡聲也。”然後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逖後代有: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沖之,(429-500),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 ( 今河北淶水縣)。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曆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初唐四傑)
盧照鄰(公元636年-公元680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推敲一詞由賈島而來)
賈島(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大英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宋朝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民族英雄)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河內村)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
(《西廂記》作者)
王實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詳。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辭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
范陽一帶是很多中國家族的發源地。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不少各地氏族都稱范陽為祖籍。
其主要的有:
1.盧姓,其中北魏時期的名門望族范陽盧氏即出於此。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有盧氏宗祠。
2.鄒姓、簡姓、燕姓的堂號為范陽堂,即來源於此。
3.苑姓、邵姓。
4.祖姓,其中祖沖之、祖逖皆出於此。
5.董姓,據唐代的《元和姓纂》記載,范陽為董姓郡望之一。
• 秦代范陽縣令徐公
• 唐代范陽節度使安祿山
古范陽地處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地,自史前既有先民活動遺跡,相傳涿州城始於炎黃涿鹿之戰(涿州),因督亢之地土壤肥沃,又是京南重地,邦畿千里,故自古經濟發達,又因經濟繁榮而有歷史底蘊深厚,擁有盧氏文化、禪宗文化、酈學文化、桃園結義三國之源文化、邵雍易學理學哲學文化等等燦爛的文明,擁有兩位開國皇帝,眾數文人武將,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繞不開的華北重要城市,歷史悠久的京畿重地,涿州更是御賜“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具體涿州地區歷史人文文化、自然情況等可查看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