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橋

涿州永濟橋

涿州永濟橋,位於河北省涿州市城北1.5公里的拒馬河徠之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源遠流長


聖母造橋
聖母造橋
聖母造橋
日下舊聞考》及《涿州志》載:“巨馬河,距城二里,每伏秋水發,洶湧暴至,行旅走避不及,歲漂溺常數百人,聖母慈聖皇太后念之。會州民有奏乞建橋者,聖母自以宮中供奉金募工。一夫不役於民,一錢不取於官也。”
(大意)明朝聖母慈聖皇太后體恤蒼生,捐出皇宮中供奉她的銀兩招募工匠,不需百姓服徭役,不需州府出資,為邦畿千里,京南要衝之上的拒馬河畔建造最初的永濟橋。
乾隆重修
古拒馬河水勢兇猛浩大,僅有明一朝,永濟橋六建六毀。《涿州志》載:“迨崇禎后,河徙而南,行人病涉。乾隆二十五年於舊河橋南又建九孔新橋,延築石堤下涵洞二十有二,橋堤共長二百丈有奇。”
清乾隆帝《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載:“庚辰春,……於舊橋南移建九孔新橋。仍築石堤,下為涵洞廿有二,……。其舊橋之頹廢者葺之,改為涵洞十八……。通新舊橋堤長二百丈有奇”
(大意)明崇禎后,拒馬河河道南移,故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橋端築引橋,橋南砌築石堤並下設涵洞二十二個,原有舊橋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為"堤形引橋"以泄夏秋洪澇。新橋加之引橋涵洞及舊橋改造涵洞的“堤形引橋”全長627.65米,涵洞計52孔。

京南形勝


永濟橋為九孔石橋,橋兩端各築引橋十餘孔,主橋長153米,整橋總長627米有餘。主橋高寬各七米,寬8.5米。橋身全部用長方巨石砌成,欄桿系漢白玉雕飾,工藝精美,雕樑畫棟,規模宏闊。
清帝乾隆為其賜名曰"永濟",並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御制永濟橋詩並序》。
乾隆南巡時對古郡涿州情有獨鍾,多次流連城內,並修有行宮,曾御賜牌樓,御筆題字:
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而永濟橋由乾隆重修,又是天下第一州內之巨觀,故又親筆為橋題聯:
十八省通衢,冠蓋如雲,斗大一州供億苦,
兩千年舊郡,河梁落日,停車片刻感懷多。
晚清名臣、直隸總督李鴻章題《重修永濟橋碑記》贊曰:“涿鹿為畿南第一州,其北門外曰拒馬河,白溝上游也。源出雲中,經紫荊關入邊,燕晉之交,萬山叢矗,溪澗縱橫。夏秋之間,時見泛涌,蓋地勢然也。跨河之橋曰永濟,四方之朝覲賓旅,貢使皇華,餉鞘羽檄,計偕服賈皆出焉。”京南形勝(4張)
拒馬長虹
拒馬長虹
拒馬長虹
涿州古郡,名揚天下,關於涿州永濟橋,有詩讚曰:煙水浩無際,撐岸一橋橫。又有聯曰:雙塔高擎銜日月,一橋橫卧起龍蛇。
涿州永濟橋因橋拱跨度大,砌築採用中國古代傳統起拱技法,造型優美,飛跨於拒馬河之上,跨度極大,長如玉帶,遠望又恰如一條彩虹橫架兩岸,被譽為“拒馬長虹”,為“涿州八景”之一。

巧奪天工


定海針 鐵水則
定海針 鐵水則
定海針 鐵水則
永濟橋西側主涵洞右方立有一根方形鐵柱,邊長25厘米,重達數噸,頂端鑄有方鈕,河底以上6.8米。其上刻有銘文: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歲次庚辰三月太子太保直隸總督方觀承奉旨重造。
鐵柱倚橋一側,橋石鑿有凹槽,用以固定鐵柱。有關資料稱之為“鎮橋樑”,該形製為涿州永濟橋僅見。
另在涿州博物館藏有一根與明代原永濟橋所用的鐵柱一根,銘文是:
大明 天啟四年歲次甲子三月戊辰吉日成造
兩根方形鐵柱究竟何物,具體何用途,是鎮河的“定海神針”,還是提示舟船可否通行、預警水位的水則(也叫水志,即水位計),有待考證以為正名。
舟形墩 斬冰劍
拒馬千里,浩蕩悠悠,永濟橋跨河而立,古人為分水以暢其流,又因北方冬季河流結冰,整塊的冰面在冰下水流帶動下會給橋基帶來很大推力,因此橋墩製成舟形,迎水(冰)面為一銳角,並以鑄鐵尖棱護住橋墩,劈開冰面。該結構是古代北方橋樑之特色,更為古代匠人智慧之體現。
鐵蝴蝶 銀錠隼
古代能工巧匠在修築永濟橋時,亦應用了傳統的蝴蝶榫結構,將需要加固結合的石料分別鑿出倒置等腰梯形,合在一起恰似蝴蝶,將此凹槽填以一體的金屬錠或石料,即形成了一對牢不可破的蝴蝶榫卯結構。一對對“鐵蝴蝶”,大大提高橋墩抗水流衝擊、抗震能力,使得古橋得以矗立數百年。
觀景區 禮讓台
觀景區 禮讓台
觀景區 禮讓台
現代之高速公路兩側諸多緊急停車帶,用以在緊急情況下使車或人避讓停留。古人在修築橋樑時也有這樣的考慮,在橋頭加設寬台,供路人休息賞景,在有車架相衝時亦可停車等待,禮讓通行。永濟橋兩側即有此設計。
車轍深 雕花欄
作為明清京畿重要通衢橋樑,永濟橋歷來由皇家官方主持建造,橋身全部用長方巨石砌成,最重者達兩噸有餘。橋面欄桿系漢白玉雕飾。橋面兩側設地袱和高0.84米的欄板、1.4米高的望柱,欄板雕凈瓶、荷葉,望柱雕方形卷葉,工藝精美,畫棟雕梁,規模宏闊。四百餘年過去,橋面古石板讓牛車馬車壓出道道車轍,恰為歷史之痕!滄海桑田,當年匠人雕琢的藝術飽經風雨,卻依然矗立橋頭之上,引人欄桿排遍,對古深思。

冠絕天下


世上首長
我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此橋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文物專家認為,該橋規模宏大,建造科學,結構特殊,風格獨特。橋下分水尖安裝破冰凌用的鑄鐵,具有顯著的北方特點,主橋、南北引橋和兩端原有建築及清乾隆帝御制碑,則顯出該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歷史作用。引橋
2004年12月,經過對該橋引橋探查和試掘,永濟橋主橋並南北引橋總長約627.65米。我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詞"中國第一長石拱橋"。羅哲文題詞
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濟橋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御贊碑亭
御贊碑亭
御贊碑亭
徠永濟橋北端路西側,原有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書滿漢碑文。南引橋端石碑為李鴻章書御碑亭“永濟橋”之親筆。北引橋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稱“九間廳”。橋南端有牌樓一座,橋兩端牌樓匾額、對聯皆為乾隆皇帝親筆。橋南、北建築物,毀於民國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毀。現該橋正處於進一步考古探查和保護修繕過程中。永濟橋畫作橋頭文物
通過對該橋的初步探查,已發現了御碑亭平台遺跡及乾隆皇帝撰文的《御制重修涿州石橋記》御碑,碑文用滿漢文字記述永濟橋的創修史及形制規模。
古橋今世
由涿水變巨馬,古涿鹿又涿州,悠悠千載光陰,如河水奔騰流逝,未曾停歇。涿州作為一座千年古城,不似昔日輝煌,卻依舊蓬勃發展。拒馬河畔,曾經遺落著璀璨文明,永濟橋旁,如今車水馬龍、高樓拔地。涿州依託永濟橋古名勝和拒馬河濕地,在永濟橋旁修建了大型濕地公園--永濟公園,其內楊柳依依,水流潺潺,既有深厚歷史底蘊,也是現代化遊園。
古老的石橋重新煥發著光彩,也依舊靜靜見證著涿水長歌,如斯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