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江氏

濟陽江氏

江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後。上古時代,顓頊帝有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併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子名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傳幾十代,經夏、商,到西周時有裔孫名元仲。元仲受封於江,並建立了江國。江國后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江姓。他們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

濟陽江氏,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高門士族(江南門閥僑姓士族)。自東晉至南北朝二三百年間,是江氏歷史上最隆盛時期。濟陽江氏,厚學篤文,人才濟濟,秉文經武,鼎立高門,長盛不衰,貴顯於世。濟陽江氏,以濟陽(濟陽郡)為江姓郡望;以淮陽(即淮水之陽,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淮河北岸,為古江國所在地)為江姓發源地;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之嫡長子玄囂(少昊),為古江國(江水之國)之開創者,以及江姓之得姓始祖。

主要分支


譜稱"濟陽江氏"
濟陽一世是漢封齊相江革,而為現存"統宗世譜"之始祖,但開宗江族中重要歷史人物尚有十世晉太子洗馬江統,十六世宋金紫光祿大夫江淹,之後突出的是宋理宗時的江萬里。皇帝以手書孝經賜臣萬里,"臣昧死言臣不肖備位宰輔,玩歲惕日,無所云補",說明位至丞相。因處於賈似道知揚州后不斷加官進級,位登極品,獨攬大權、肆意淫奪的階段,與另一個徽州人位至丞相的程元鳳一樣,任期不到一年的就下了台。程元鳳1257年即寶祜五年冬代丞相,次年四月罷官,江萬里1269年任左丞相次年正月罷官。遷婺源的有潛潭官至兵部尚書,遷鄱陽江家灣的有永康丞相,遷遂安的有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俱列譜系。
宋太平興國
初,江汝剛領歙縣節度,任滿,卜居於歙北。濟陽江氏入歙卻在唐文明間,遇黃巢戰亂適居徽篁墩。在徽州地區,不僅府志、縣誌、山志齊全,不少村落還有自己的村志。《橙陽散志》就是一本非常完整的歙縣江村村志。因聚居於橙子陪而稱村為橙里,因聚江姓而江村。該村志浩浩十二卷,洋洋八萬言。宗系、人物、建築、村景、橋祠、物產、風俗,樣樣不漏。志中還有乾隆撰稿,有兵部尚書江蘭等人專傳。社序、館序、簿序中,都極贊江村人文鼎、簪纓代出,從而讚頌道:"山水秀絕之區即人文淵藪,以其靈之所毓而獨厚也。而山水之秀莫過於新安。"人物傳中特別提到了江春。他經商揚州,練達明敏,熟悉鹽法,才略雄駿,舉重若輕,推為商總。兩淮鹽商徽歙勢力最大,載入揚州史志的不汪廷璋、汪應庚、黃應泰、徐贊侯、鮑家兄弟、黃氏兄弟、馬氏兄弟七大家。但之著者,當推江春。高宗六巡江南,他家接駕六次,皇帝還借金五十萬,並恩賜壽杖,御書"怡性堂"額,沐恩最渥。以一布衣上交天子"一時異數,諸商無出其右者"。按皇帝之願,他在揚州二十四橋旁築起白塔,他在揚州有五處園林。四大徽班從揚州進京,是因徽商扶植培育而成班,皇帝南下又多從江春等人家中看過徽班,是早就情有所衷的。而其中之最大的花部戲班--春台班,就是江春在揚州創建的家班。班村江家買下了歙州練江南岸大片土地為墓道,還買下了通往績溪的大道,除江村八景外,另有巡撫坊、御史坊、四世一品坊、四世廷尉坊,從中可見村之人顯赫。江村"藝文"厚厚一卷,其中寫黃山詩就有十一人十九首,江春一人五首。江村仍在外的影響就可想其大了。
一千多年來,江氏日益繁衍,從歙縣江村總譜中看,有六大支系:柔北婺源西支,蘭溪、遂安支,黟北、休寧支,涇東、旌西支,鄱陽江灣支,還有府南歙南支。歙縣江村、旌德江村、婺源江村,都是名門望族渾然大家。

姓氏溯源


江姓,出自嬴姓(部落)江氏(氏族),是上古名臣伯益之後,為華夏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嫡長子玄囂的裔孫。《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即封國)江水(即江水之國);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而《國語。晉語 . 四 . 重耳婚媾懷嬴》云: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 ……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帝王世紀》云: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是為玄囂。《史記索引》曰:“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 …… 即所封國也。”綜上所述,綜上所述,華夏民族人文初祖黃帝之嫡長子玄囂,降居江水,為姬姓江氏,是古江國(江水之國)之開創者,以及江姓之得姓始祖。
嬴姓部落,出自姬姓(部落)江氏(氏族)。上古時代,玄囂之孫、蟜極之子業父,娶顓頊帝之孫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玄鳥(燕子)之蛋而懷孕,併產下一子,名大業,大業生伯益,因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使其脫離原來的姬姓部落,成立獨立的部落——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部落各氏族(含江氏)的共同祖先;伯益第三子元仲,是嬴姓部落江人(氏族)的首領。江元仲下傳數十代,歷經夏、商,到西周時期,江人(氏族)再次受封於淮水之陽(即淮陽,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部之淮河北岸),重建江國。因江國地處淮水之陽,故有“江為淮陽氏”之說。公元前623 年,江國被楚國所滅。厥後,其子孫後裔,以國為姓,亦即以氏為姓(由氏變為姓),稱為江姓。

門第介紹


西晉時期(公元 266 ~ 316 年),譙郡太守江蕤,是濟陽江氏的最初奠基人,被後世尊為濟陽江氏一世祖;其子南安太守江祚,是濟陽江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後世尊為濟陽江氏二世祖;其孫太子洗馬、散騎常侍江統,是濟陽江氏最重要奠基人,被後世尊為濟陽江氏三世祖。他們是兗州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圉鎮)人,祖孫三代,相繼出士,使得陳留江氏家族,躋身門閥士族。
西晉(公元 266 ~ 316 年)末年,衣冠南渡,陳留江氏家族誓奉華夏正朔,不事北朝胡人,是以追隨晉室,舉族僑遷江南,落籍南兗州濟陽郡(僑郡,治揚州晉陵郡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考城縣。厥後,迅速崛起,躋身士族,鼎立高門,史稱濟陽江氏。東晉簡文帝相江虨,是濟陽江氏核心人物;南朝宋金紫光祿大夫、南朝梁醴陵侯江淹,是濟陽江氏標誌性人物。

歷史人物


歷史上,濟陽江氏彬彬濟濟,創造和演繹了氏族的輝煌,先後湧現出江淹、江子一、江夷、江智淵、江簡珪、江謐、江祏、江泌、江革、江湛、江敩、江式、江秉之、江蒨、江德藻、江悅之、江紑、江總等十八位正史立傳者,或以德昭行天下,或以功彪炳青史,或以藝卓行史冊,或以貴閃耀汗青;而正史附傳者,有如江虨、江惇、江敳、江僧安、江淳、江恁、江恆、江槩、江軻、江季筠、江邃、江文遙等,達數十人之眾。矧自正史之外,功德昭著一 方者,必當蔚然大觀。濟陽江氏,燦若星河,難盡其事;濟陽芳躅,播揚千古,光昭萬世。

歷史後續


南朝(公元420 ~ 589年)覆滅,隋朝(公元581 ~ 619年)建立。濟陽江氏族人,隨朝廷北遷者,僅有少數;大部分都留在南方。這也奠定了當代江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即南方多、北方少的典型南方姓氏。據有關資料統計,當今台灣江氏人口約22萬,是台灣第26大姓;福建江氏人口約37萬,是福建第27大姓。這也是江姓在百家姓排行中最靠前的兩個省份。而廣東江氏人口約48萬,是廣東的第39大姓,也是全國江氏人口第一大省。
唐朝(公元618 ~ 907年)採取抑制士族的政策,濟陽江氏後人,高官顯位者,稀少。直到唐朝(公元618 ~ 907年)之後,才復興顯貴。比較突出的是:五代時期(公元907 ~ 960年),南唐(公元937 ~ 975年)諫議大夫、禮部侍郎江文蔚(公元901 ~ 952年),是福建建陽(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人;吳越國(公元907 ~ 978年)鎮海軍節度使判官江景房(公元915 ~ 987年),是浙江開化(今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人;南宋理宗(公元1224 ~ 1264年在位)時的左丞相江萬里(公元1198 ~ 1275年)、尚書江萬頃(公元1211 ~ 1275年)兄弟,他們是江西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