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Cappella Sistina)又名西斯廷教堂,為梵蒂岡(Vaticano)宮的教皇禮拜堂,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Roma)市西北郊的梵蒂岡城。該堂建於1480年,原為教皇(教宗)個人的祈禱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稱。

簡介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是1473年由教皇西庫斯托斯四世作為教皇聖廟修建的,當時由波提切利、基爾蘭代奧、佩爾 吉諾等繪製兩側的牆壁,後來根據尤利烏斯二世的命令由米開朗基羅繪製天花板和剩下的壁畫。牆上的壁畫取《舊約·聖經》為題材,正面是《最後的審判》,右側是《基督傳》,左側以《摩西傳》為主題。天花板的中央是《舊約·聖經》的創世紀,畫有預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亞當誕生》、《原罪與流放樂園》、《諾亞方舟》。

歷史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教堂始建於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發起創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來源於當時的教皇之 名“西斯都”。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紀》第6章中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羅馬教皇的私用經堂,也是教皇的選出儀式的舉行之處。教堂於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主題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
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繪有天空圖案的壁畫。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又稱朱理二世)為了紀念叔父西克斯圖斯四世,命米開朗基羅重新繪製穹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於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壁畫,並命名為《創世記》,壁畫於1512年最終完成。此幅穹頂畫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擁有了米開朗基羅最有最有代表性的兩大巨制壁畫《創世記》和《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於天下。
長久以來西斯廷教堂作為一個宗教儀式舉行地,常年受到蠟燭等的熏染,致使穹頂畫和壁畫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壞。但近些年來對西斯廷教堂的修復工作正逐漸使著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畫和壁畫回復到原來的面貌。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CAPPELLA SISTINA)為梵蒂岡(VATICANO)宮的教皇禮拜堂,位於義大利首 都羅馬(ROMA)市西北郊的梵蒂岡城。該堂建於1480年,原為教皇個人的祈禱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稱。禮拜堂長40米,寬14米,堂內沒有柱子,為長方形磚石建築物。側牆的高處有6扇半圓拱形窗戶,房頂呈穹窿形狀,其面積近600平方米。很少人不被西斯廷禮拜堂的壁畫所震撼,因為畫作本身充滿了畫家對其作品的堅持,以及他對人性掙扎、痛苦、以及心靈喜悅的感受。

內部景觀


壁畫

西斯廷禮拜堂壁畫
西斯廷禮拜堂壁畫
西斯廷禮拜堂因集中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精華而聞名於世,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等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堂內祭壇兩側牆壁各有6幅壁畫,由平圖裡喬、佩魯吉諾、波提切利、科西莫 ·羅賽利、西尼奧利等名家創作。南牆上的摩西組畫從西往東分別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與葉忒羅的女兒》、《以色列人與法老軍隊在紅海》、《摩西給以色列人帶來“十誡”律法》、《懲罰可拉黨》、《摩西之死》。
北牆上的耶穌組畫從西往東分別是:《耶穌受洗》、《耶穌受試探》、《耶穌招收門徒》、《耶穌登山寶訓》、《耶穌傳給聖彼得天國的鑰匙》、《最後的晚餐》。祭壇后正面牆上是米開朗基羅的名作《最後的審判》。畫面展現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對天下人進行審判。受審的人們表情各異,性格鮮明,有人捫心自問;有人驚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於表述;有人則絕望至極。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帶入天堂,撒旦則把下地獄的人趕進地獄。禮拜堂房頂上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巨畫《創世紀》,畫中共有數百個人物形像。整個畫面分成兩部分,繪有上帝創造世界的9個場景,即《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房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分別繪有耶穌的祖先等。
《創世紀》畫面宏大,人物縱橫交錯,使人仰視畫面時有一種莊嚴肅穆、神聖可畏的感覺。禮拜堂側牆上方窗戶之間布有眾多的教皇畫像。每當在重大的禮儀性場合,側牆下部用描繪《聖經》故事的掛毯加以裝飾。掛毯由拉斐爾設計,於1515~1519年在布魯塞爾編織。拉斐爾所作的《西斯廷聖母》在他的大量聖母圖中被公認為傑作。這幅作品,從構思到完工均顯出畫家嚴肅的深思,反映了拉斐爾的人道精神、文化素養和完美的技巧。這幅畫的布局初看起來十分單純,實際上,畫面擺脫了矯揉造作與刻板公式的無懈可擊的均衡,一點也沒有使人物行動的瀟灑從容受到約束。從我們的角度看來,聖母在同一個時間裡既是向前走動,又是站定在一個地方。
聖母的形體飄飄然騰雲駕霧,同時又具備了人體的真實重量。從聖母抱著聖子的兩手的動作中,可以看得出把孩子緊緊摟住的母親下意識的激動。在聖母略揚起的眉毛上,在張得挺大的眼睛里,顯示出忐忑不安的傾向,顯示出一個人在突然了解她的所遭遇的命運時透露出來的那種感情。同時,聖母的目光不是固定在一個點上,很難捉摸,她似乎不是瞧著我們,而是遺漏了我們或是超越了我們。這彷彿是預見到她的兒子悲慘的命運,同時準備把她的兒子作為犧牲品奉獻出去。豐健而優美的體形,簡樸的衣裳和赤裸的雙足,明確地讓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間的慈母,而非天上的聖母。這種宗教題材上強烈表現出世俗的情感的藝術,在精神上與人民建立了強大的交流,洞見了這個時代人民靈魂深處的震顫,從而具有了永恆的美感。1993年教堂頂部畫被修復。
1993年6月4日羅馬教廷為兩台價值65萬里拉的空氣調節和凈化計算機控制系統舉行了揭幕儀式。新系統將依靠安置在教堂隱蔽處的75個電子感測器發揮作用,使教堂溫度晝夜保持在穩定的25攝氏度。同時,參觀教堂的人數一次將被限制在700人以內。專家認為,過去蠟燭的煙熏和火炬的燃燒是壁畫損壞的主要原因,而空氣污染、溫度和濕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達200萬遊客的呼吸則是這些藝術品的現代天敵。從理論上講,教堂的12扇窗戶將永遠封閉,以使教堂內部系統免受羅馬日益擁擠的交通狀況產生的污染的危害。

穹頂畫

西克斯圖斯四世之侄儒略二世於1506年,命米開朗基羅繪製。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雖非本願,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1512年完成。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在米開朗基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派》。

祭壇畫

20年後克萊孟七世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壁畫。克萊門斯死後,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接續。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以《瑪竇福音》中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作品。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從最上層開始,分別描繪有,天使群像,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獄的人群,地獄。米開朗基羅“地獄”部分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神曲》之地獄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給觀者帶來了震撼的效果,同時因為描繪了眾多裸體人像,被當時很多人抵觸,保祿三世死後,裸體的陰部被加繪上了遮羞布等。

延伸閱讀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伯納洛提——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的穹頂畫上——是他 留下來的又一曠世傑作。
在米開朗基羅之前,西斯廷禮拜堂牆上的壁畫早已畫好。但是,米開朗基羅雄心萬丈,他要用穹頂畫向世人證明,“那些在他之前在那作畫的人,註定要敗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在記事本上寫道:“在1508年5月10日這天,我,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已收到教皇陛下尤利烏斯二世付給我的500杜卡特,作為教皇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工程的部分報酬。我也在這天開工。”
西斯廷禮拜堂頂上這片面積達到1080平米的穹頂,等待米開朗基羅在上面創作“濕壁畫”。濕壁畫的義大利文fresco,本意是“未乾的”,顧名思義就是要求畫家在半濕的灰泥上作畫。這種畫法需要非常完善的事前準備和精準的時間把握。作畫前用鏝刀在牆壁上塗抹一層一厘米多厚的灰泥,抹平打光,等到灰泥半干半濕,方才在上面作畫,這樣,潮濕的灰泥可以迅速吸收顏料的色彩,灰泥干透,顏料也就固結到灰泥下面的磚石里。而自稱“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顯然並不擅長這種畫法,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遇到了數不勝數的困難。這年冬天,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寒冷北風橫掃亞平寧半島,羅馬城雨雪交加。米開朗基羅每天都要站在腳手架上將頭後仰,在低溫里繪製濕壁畫。聖誕節剛過,已經畫好的《大洪水》突然起霜,畫面脫落,人物漫漶,“就像一幅扔在羊圈裡的垃圾”——時至今日,《大洪水》右上角脫落的部分依然清晰可見。硝酸鹽返潮帶來的霉變,讓米開朗基羅非常沮喪,他心疼整個秋天的心血,進而情緒失控,找到教皇大吵大鬧,把畫筆扔在教皇面前:“老實說,陛下,這不是我的專長。”牢騷歸牢騷,賭氣歸賭氣,米開朗基羅在艱苦的環境里繼續濕壁畫的進度,並且逐漸摸索出一套解決傳統畫法弊端的科學方法,大大提高了繪製速度。
1512年10月31日日落時分,尤利烏斯二世帶領17名樞機大主教到西斯廷禮拜堂做晚禱。一行人從梵蒂岡的國王廳出來,穿過短短的庭院,進入西斯廷教堂,撲面而來的是色彩艷麗、雄偉恢宏的巨型濕壁畫,《聖經》里神靈活現的先知們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梵蒂岡,這些樞機主教全部驚呆了,無一例外。教皇的頭似乎一直那麼仰視天頂,甚至忘記主持晚禱。
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硃砂和佛羅倫薩山區的礦物顏料,色彩的最大特點是鮮亮光滑。但是經過500年蠟燭和油燈的煙熏火燎,濕壁畫表面積留了太多的油垢,後世教皇為了保護它,塗上數層亞麻籽油和清漆,使整個畫面一團糟,到20世紀,穹頂已經被稱為“幽暗與死亡的蒼穹”。如今看到的色彩絢麗,是1980年經過科技清洗后的“原色”,基於這個緣故,參觀者被嚴格禁止在教堂裡面吸煙和拍照,事實上,一旦進入禮拜堂,遊客不約而同的抬頭仰視這塊面積巨大的天頂,全神貫注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傑作。

西絲汀教堂

西斯廷教堂內部西絲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稱「西絲汀禮拜堂」近鄰聖彼得大教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發起創建,教堂名「西絲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西絲汀教堂作為一個宗教儀式舉行地,常年受蠟燭等熏染,穹頂畫和壁畫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壞,修復工作使得穹頂畫和壁畫重現了繪製當時的鮮艷色彩,一部分的遮羞布也被除去,還原了當時的本來面目。

電影取景地

西斯廷禮拜堂電影《2012》取景地:每天清晨七點,身穿古老制服的瑞士衛隊,都會準時打開梵蒂岡的銅 質厚實國門,你就可以開始遊覽了。
電影中表現的壁畫位於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其實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牆壁上保存有米開朗基羅花費4年時間繪製的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而久負盛名。電影中裂開的畫面是《創世紀》“創造亞當”的場景,畫的右上方描繪的是上帝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他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情。他的左手正在緩緩伸出,指尖就要和上帝之手觸碰……這是創造人類生命最關鍵的一剎那,那條縫隙是米開朗基羅的神來之筆。除了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博物館也值得好好看看,這裡彙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