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勝

陝西綏德黃饃饃手藝人

黃國勝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展示出的黃饃饃手藝給人印象深刻。

人物簡介


黃國勝與妻子
黃國勝與妻子
黃國勝,59歲(2012年),陝西綏德縣辛店鄉亢家溝村人。2012年5月15日,象徵鄉土飲食文化的黃國勝和他的黃饃饃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里出現,並迅速走紅。也正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在這一個月以及接下來的日子裡,黃國勝的生活軌跡悄然發生著變化。

黃饃饃手藝


樸實的黃國勝吃著自己做的黃饃饃十分得意
樸實的黃國勝吃著自己做的黃饃饃十分得意
黃國勝所在的亢家溝村是一個總共一百來戶人家的小村落,離綏德縣城有4公里。在這個典型的陝北村落里,黃饃饃是一種傳統的主食。黃國勝沿襲了祖輩們做黃饃饃的手藝,鬆軟的棗泥裹上黃燦燦的糜子面,筋道有嚼頭。

人物經歷


普通村民

黃國勝只是亢家溝村一位普通村民。最被村裡稱道的,是“老實”和“勤勞”。陝北之地常年乾旱,降雨量永遠攆不上蒸發量的步子。農民看天吃飯,一年只能收秋天一季莊稼,亢家溝村仍堅持種地的人不足一半。老黃種了60畝地,有自己家的十幾畝,剩下的都是人家不要的。
“黃叔兩口全村最勤快,都很能吃苦。很老實的人,去北京之前還念叨著地里旱,盼著老天爺開恩下點兒雨。”黃忠文跟黃國勝是本家,和黃國勝同齡,因為輩分關係,他得叫黃國勝“黃叔”。在黃忠文看來,黃國勝對自家的那頭驢子比對他自己都親。黃國勝聽到這個說法,笑得前仰後合,“家裡平地只有兩三分,剩下的不是坡地就是梯田,得指望它耕地啊。冬天做黃饃饃,又得指望它拉碾子。不對它好能行嗎?”
一年四季,黃國勝都閑不住。春天地里撂荒,黃國勝就跟著建築隊打工。在工友的印象里,“幹活從來不偷懶”。盛夏是蠍子出沒的季節,每天晚上8:30到凌晨3:00,老黃都要去捉蠍子。去年,一斤蠍子賣到130塊錢,老黃捉了 30多斤,進賬4000多塊。
院子里的三間窯洞,是老黃23年前修好的,一間老兩口住,一間留給兒女回家過年時住。另外一間,堆滿了裝著豇豆糜子的袋子,“25袋,全是我的。”黃國勝自豪地帶記者巡視他的糧食,就像將軍巡視手下的士兵。
到了冬天,黃國勝就做黃饃饃。一個冬天下來,除去成本,利潤大約8000多塊。其他村民大多都會做,但都不願做,“因為又麻煩又累”,如今只剩黃國勝一家還在堅持。

偶遇導演

黃國勝,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做的700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裡去賣。”這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對黃國勝做的介紹。據黃國勝回憶,當時他正在街上賣黃饃饃,先是兩個電視台的編導通過當地人找到他,了解完情況后說以後再來。“一個禮拜后,他們來了五個人,我就用陝北的小米粥招待他們。還有黃饃饃也管飽,想吃多少吃多少,絕不要錢。”自己把人情和生意分得很清楚,黃饃饃在縣城裡賣一塊錢一個,一分都不能少,但客人到家裡來,就一分錢也不能收。按照他的說法,這叫“有理不打上門客”。
黃饃饃在陝北算不上什麼稀奇的食物,是用當地盛產的糜子加工製作而成。黃國勝自己的這套手藝還是跟妻子學的,妻子在娘家時就有這手藝。黃國勝的妻子指出:“這個黃饃饃原來在陝北大家都會做,就是做起來很耽誤工夫,一般人家也就不做了。每次逢年過節時,就蒸上一鍋讓大家嘗嘗。後來我二姑的女兒說,這麼好吃的黃饃饃為什麼不到城裡去賣。”之後,這老兩口就琢磨著進城賣黃饃饃,這一賣就在當地賣出了名氣。

沒想過上電視

中央電視台的攝製組走後黃國勝並沒有多想,他指出:“我想你們拍就拍吧,以前還有來拍收破爛的呢,你拍了還能免費給我做廣告”,然後繼續賣他的黃饃饃。由於黃國勝被拍進紀錄片的故事在當地傳開,這讓他的黃饃饃越賣越好,常常是準備一天的黃饃饃,一個小時就賣沒了。“來晚了就買不著了,有的說要預訂300個,我說只能排到三天後了。”黃國勝很得意,他覺得當初請那些扛攝像機的人到家裡來做客沒白請。
黃國勝一輩子都沒想過上電視,當初還是街坊鄰居告訴他上電視了。“我不敢相信,電視不是一般人能上的,我們就是種地的普通農民,這還真能上電視。”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黃國勝在當地名氣越來越大,成了街坊鄰居談論的熱點,當地領導也多次來到家中慰問。問及成名之後的生活有什麼變化,黃國勝指出:“沒啥變化,比原來喊著更有勁了,街坊說起來也覺著挺有面子”。黃國勝的妻子指出,黃饃饃的銷量比原來好多了,“原來一天能賣700個,後來是1000多個,現在最多的時候賣到2000多個,當年碾出的糜子面都用完了”。

成為代言人

2012年6月20日,黃國勝以三年30萬元的身價成為北京西貝餐飲集團“黃饃饃”的代言人——這相當於他37.5個冬天賣黃饃饃的辛苦所得。

晉京不能變味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老黃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竟能為他帶來一筆巨款。北京西貝餐飲公司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以每年10萬元的代言費用簽約黃國勝夫婦3年,同時宣布將以每個3元錢的價格在全國銷售“黃饃饃”。
按照約定,在每年農閑的兩個月時間裡,老黃夫婦將去全國的分店進行指導。黃國勝指出,他當初最擔心的是北京的大飯店做不出黃饃饃的香味兒。“我們在老家都是用驢拉石磨來磨糜子面,還要挑天氣好的時候,那樣糜子才能在石磨上立得住,才能磨得細。電動磨面機雖然快,但溫度太高,會損壞糜子面原來的香味兒。”黃國勝把這個顧慮跟公司說明后,公司決定從日本進口一種電動的石磨機,以3個小時一次的頻率來磨糜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