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赤城

安徽省歌舞劇院古琴演奏家

劉赤城,男,1938年12月生,江蘇南通人。中國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諸城派”第三代傳人,安徽省歌舞劇院古琴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顧問,梅庵琴社名譽社長,國家一級演奏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8年2月:“命名劉赤城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個人經歷


劉赤城
劉赤城
出身於書香世家,五歲即承庭訓,從其父著名國畫家、古琴家劉嵩樵先生習畫習琴,寒暑無間。8歲已登台演奏《風雷引》、《平沙落雁》等琴曲。后受業於諸城琴派始祖王燕卿其入室弟子徐立孫宗師門下,繼承了該派全部曲目,盡得藝術精髓,青年時代已馳譽琴壇。於195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本科民樂系首屆古琴專業,入學后,傾力溫理徐師所傳琴藝,著重攻讀音樂理論,以充實琴學修養。古琴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代表樂種,在校期間,學校曾多次安排外事演出,多半是接待國外一些音樂學者與交流演出,以對外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古琴藝術。畢業后,執教於安徽省藝術學院,后調入安徽省歌舞劇院,從事專職古琴演奏和研究工作。

所獲成就


在長達七十餘載的操縵生涯和藝術實踐中,劉老立足傳統,忠實本派,博觀約取,融古開今,形成了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琴旨高蹈,在繼承的基礎上求發展,創造了回鋒、滾輪、閃滑、退復吟、盪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極大強化發展了諸城派古琴演奏藝術的內涵,使具有山東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演奏風味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演奏剛中含柔而剛柔相濟,清曠沉雄而灑脫豪放,講求收放與吞吐,開合有度,形神並舉,以音傳情,風格濃郁而迥異尋常。多年來,致力於古琴音樂遺產的發掘、整理打譜等工作,卓有成就,古琴曲目積累豐富(含自己打譜的精選名曲)如《秋鴻》、《羽化登仙》等:計四十餘首。出版有《古琴名曲精萃》、《中國神韻》、《中國古琴發燒極品》、《國樂大師:諸城派一代傳人——劉赤城》等多盤專輯盒帶及CD唱片發行海內外,其中1991年由廣州新時代音像公司出版的專輯《梅庵真傳》及台灣搖籃唱片公司出版的《國寶級珍藏版:中國古琴大師——劉赤城專輯》。先後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廣播電台主辦的命題為《演奏家的風韻》專題音樂節目對外連續播放,影響深遠。拍攝有《醉漁唱晚》古琴獨奏MTV,曾由中央電視九台播放。發表過多篇專業性論文,其中《(梅庵琴譜)與諸城派》一文發表於(《中國音樂》1984年第二期),引起中外琴壇矚目。在六十餘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演出場次包括學術講座達數百場。各次所演奏的代表曲目分別有《搔首問天》、《搗衣》、《醉漁唱晚》、《長門怨》、《廣陵散》、《遁世操》、《欸乃》、《山中思友人》、《挾仙游》、《梅花三弄》、《流水》、《漁樵問答》等。在歷次舉行個人專場音樂會,以及特邀出席國際、國內的重大演出中,反映強烈。僅列舉幾次比較有意義的演出:1975年7月,赴首都參加全國獨唱、獨奏單項音樂調演,當時指定古琴只可演奏《梅花三弄》一曲,成為文革後期中國舞台上首次公演古琴的琴人,曲終,聽眾不由暴發出熱烈的掌聲,演出后,呂驥李德倫等評委給予高度評價。1988年元月,隨安徽入選的一台民樂赴北京參加《龍樂音樂周》,共演出三場,其中部分節目選入人民大會堂為中央首長演出,演奏曲目《搗衣》、《醉漁唱晚》和民樂交響詩《胡笳吟》中的古琴領奏,均獲得最佳的演出效果。1997年應邀參加台北傳統藝術季演出並連續講學,備受讚譽。2006年5月18日,應山東諸城市人民政府的邀請,在諸城故土已失傳的諸城琴派誕生之地,隆重舉行了“百年諸城琴派還家——古琴大師劉赤城先生音樂會”。繼於19日由諸城市電視台舉辦了由各界人士參加的長達三小時的“諸城琴學講座”,著重向大家介紹了諸城琴派的淵源與發展,並為現場觀眾解答了有關古琴藝術的諸多問題。千餘名觀眾自始至終掌聲雷動,是一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和非常成功的講座。
劉赤城
劉赤城
此外,在六十餘年以來的眾多演出場面,多半有錄像、照片等保存,無需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