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邏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圖書

徠《佛教邏輯》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出版時間為2009年,作者(俄)舍爾巴茨基。

佛教邏輯大致可稱為因明。據舍爾巴茨基所代表的彼得堡學派的意見,佛教哲學的全部歷程分為三期:始自小乘,走向大乘,最終在瑜伽行派的唯識哲學上達到圓成具足。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三部著作所組成的叢書的最後一部。這套叢書的目的在於說明亞洲史上堪稱最為強有力的思想運動。這種思想運動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時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漸地擴張到幾乎整個亞洲大陸,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島。因此,這幾部著作討論的是中亞和東亞的主要思想的歷史。本書是關於佛教邏輯的一部權威性著作。作者通過對梵、藏原典的研究,並藉助西方政治理論,對代表印度邏輯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邏輯理論作了系統的闡釋和評價。

作品目錄


緒論第一部分 實在與知識第二部分 可感知的世界
1.何謂佛教邏輯1.佛教邏輯的範圍和目的第一章 剎那存在論第二章 因果關係第四章 終極實在
2.邏輯在佛教史上的地位2.何謂知識來源1.問題的提出1.功能相依的因果關係1.何謂終極實在
3.佛教哲學的第一階段3.認識和識別2.實在是能動的2.因果律的公式2.個別者是終極的實在
4.佛教哲學的第二階段4.真理的檢驗3.從時空同一性而來的論證3.因果性與實在性是同一的3.實在不可言說
5.佛教哲學的第三階段5.實在論與佛教的經驗觀4.持續性與廣延性是非實在的4.兩種因果性4.實在產生生動的表象
6.佛教邏輯在印度哲學中的地位6.兩種真實5.直接感知(現量)的論證5.因之多重性5.終極實在是能動的
7.陳那之前的佛教邏輯7.知識來源的兩重性6.識別並不能證明持續性6.因的無窮性6.單子與原子
8.陳那的生平8.認識活動的界限——教條主義和批判主義7.從分析存在概念而來的論證7.因果性和自由意志7.實在即肯定
9.法稱的生平8.從分析非存在概念而來的論證8.緣起的四種意義8.反對的意見
10.法稱的著作9.寂護的公式9.歐洲的類似理論9.實在觀的演化
11.《量評釋論》各品的順序10.變化與消滅第三章 感覺認識(現量)10.歐洲的類似理論
12.釋文派的諸注家11.運動是非連續的1.現量的定義
13.迦濕彌羅派或闡義派12.消亡是先天規定的2.法稱的實驗
14.第三派或明教派的注家13.從矛盾律演繹出來的剎那性3.現量與虛妄(錯亂)
15.后佛教邏輯和印度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爭14.點剎那是一種實在嗎——微分法4.現量(直覺)的種類
16.中國和日本的佛教邏輯15.瞬時性理論的歷史5.印度哲學中現量觀的歷史
17.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邏輯16.歐洲的類似理論6.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三部分 構造的世界第四部分 否定第五部分 外部世界的真實性
第一章 判斷第三章 為他比量(三段論式)第一章 否定性的判斷1.何謂真實
1.純感知向概念活動的過渡1.定義1.否定的本質2.何謂外在
2.知性的第一步2.為他比量的各支2.否定是一種比量3.三個世界
3.何謂判斷3.比量形式與歸納3.否定性三支論式的格和簡單否定格4.批判的實在論
4.判斷與概念的綜合4.三支比量式的格4.其他的十種格式5.終極的一元論
5.判斷及命名5.三支比量式的價值5.否定的意義6.觀念論
6.範疇6.對被視為為他比量的三支論式的歷史簡述6.僅存於經驗範圍中的矛盾性與因果性7.陳那論外部世界的非真實性
7.被視為分析的判斷7.歐洲的與佛教的推論式7.關於超感覺對象的否定8.法稱破斥唯我論的短論
8.在客觀上有效的判斷第四章 邏輯謬誤8.這種理論在印度的發展9.外部世界的實在性問題的歷史
9.判斷論的歷史1.分類9.歐洲的類似理論10.歐洲的類似理論
10.歐洲的類似理論2.與實在相違的謬誤(不成因過)第二章 矛盾律11.印度—歐洲關於外部世界實在性的討論會
第二章 比量3.矛盾理由的謬誤(相違因過)1.矛盾的起源結論
1.判斷與推理4.不確定理由的謬誤(不定因過)2.邏輯矛盾專用名索引
2.三項5.二律背反的謬誤(相違決定因過)3.能動的對立邏輯主題索引
3.關於比量的種種定義6.法稱的補充4.別性律附錄
4.比量與比量果(推理與結果)7.歷史5.對矛盾律和別性律的不同表述
5.比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知識8.歐洲邏輯中的類似理論6.印度其他派別的矛盾觀
6.理由的三個方面(因三相)7.歐洲的類似理論
7.法稱論關係第三章 共相(一般)
8.兩種依賴關係1.事物的靜止的一般性被行動的相似性所代替
9.分析的與綜合的判斷2.關於共相問題的歷史
10.最終的範疇表3.歐洲的類似理論
11.範疇表中的各項是互相排斥的嗎第四章 辯證法
12.佛教的關係表是窮盡的嗎1.陳那的名言論
13.共相一般與必然性判斷2.勝主慧論名言的否定意義
14.純知性的使用界限3.寂護和蓮花戒論語詞的否定意義
15.比量觀的歷史輪廓4.佛教辯證法發展的歷史簡述
16.歐洲的類似理論5.歐洲的類似理論

書籍摘要


第一部分 實在與知識
1.佛教邏輯的範圍和目的
“凡一切成功的人類行動都必然以正確的知識為先導,所以我們要研究它①。”這是法稱給知識論所劃定的範圍與目的②。人的目標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⑧,或者是欲求的、或者是迴避的某物。預期的行動④在於達到所欲而避開非所欲。正確的知識⑨是成功的知識,即是說,它跟隨有決心或判斷@,後者便會引導成功的行動⑦。那使人誤入歧途的認識,即欺騙有知者的希望和欲求的認識便是錯誤的認識⑧。錯誤與 疑惑①是正確知識的反面。疑惑是雙重性質的。它可能是根本無知的懷疑,因為它全然沒有決心和判斷。這種疑惑便不會引起預期的行動。但它也可能包含了對成功②的企望或對失敗③的了解,這60就會象正確的認識一樣,引導判斷和行動。農夫並不能確信豐收,但他指望有好收成並採取行動④。他妻子並不知道有行乞僧人要來,不知道會不會要施捨給他為別人準備的食品,但她預料他不會來,所以罐子熱在火爐上⑨。
法稱的這個知識論定義與現代心理學所認可的定義相差不遠。心理學被定義成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的特性就是“對將來的結果的尋求及對所欲達到的目標的手段選擇。”印度的這門學科只限於研究精神的認識現象、真理與謬誤,限於人類知識範圍。內心的情感成份不在研究之列。從認識的現象定義看,總得說認識活動中存在著(雖然它可以是微妙難言的)情緒,或者是慾望或者是厭惡⑦。這一點在佛教的認識理論中自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那稱作我(ego)的本質被認為是由情感成份構成的。而詳細的分析這些情感並估量價值也就構成了佛學另一分支的內容,而不在認識的真理與謬誤的討論中考察。
徠……

作者簡介


佛教邏輯
佛教邏輯
舍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20世紀上半葉西方佛教學界最著名的俄羅斯學者,是西方佛學彼得堡學派的巨擘。舍氏1866年生在波蘭。他少年時代即已掌握英、法、德語;青年時代更熟稔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等;他精通梵文、藏文,了解漢文、日文,足可稱為不世出的學者。其學術領域包括印度詩學、古代戲劇、碑銘學、藏學、佛教哲學等。他曾訪過中東,到過波斯,在印度和蒙古都居住過,曾拜見過第十三世達賴。他對“第二佛陀”世親的《俱舍論》、法稱的《正理滴論》有著深湛的研究和獨到的心解。《大乘佛學》《小乘佛學》和《佛教邏輯》只是他的部分代表作。他是俄國科學院東方學部通訊院士,又是歐洲三個東方學研究團體——英國亞洲學會、巴黎亞洲學會和柏林東方學會——的名譽會員。1942年舍氏逝於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