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陶
始於明朝的陶瓷
均陶是陶瓷百花園中的奇葩,遠在宋代就著稱於世。均陶美在釉色,絢麗多彩。有藍均、紅均、銅均、白均等數十種,又以藍均秋最為珍貴,贏得“灰中見藍暈,艷若蝴蝶花”的美稱。“堆花”是均陶的傳統裝飾,全憑藝人拇指的功力,將色泥堆貼在坯體上,呈花鳥、山水等不同畫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間藝術特色。產品以大件實用陳設為主,各式陶台、陶凳、花盆、花瓶、水盆、旱盆、花缸、金魚缸等,大之數尺,小之盈寸,歷經風吹雨打越發光亮,是賞用兼優的藝術陶瓷。
均陶
宜興均陶獨特的成型技法,彰顯了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所謂文化成就,就是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形成鮮明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本地特性,很東方,很古老,很傳統,又很時尚,很質樸,很高貴,從陶瓷文化的角度去觀察。這種精神自始至終地包含在它的材料,工藝和氣質中。
宜興均陶充分發揮歷代陶工名匠的聰明才智,原料採用當地蘊藏量豐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明末清初的在成型技法上運用泥條盤築或泥片鑲接,全手工製作,明萬曆十七年修的《宜興縣誌》就有缸、瓶、缽、器皿的記載。明代也提到太平缸、花缸、七石、牛筋、陶器的諸名款式,無論是均陶大缸、烏壇缽、龍缸,還是各式花盆、荷花缸、陶缽,採用泥條盤築成型或者泥片鑲接手工成型,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乾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製作體系和工藝流程,從而使坯體緻密,避免滲漏,質量穩定,形制美觀。這不僅有利於均陶生產,而且對於整個宜興窯場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日用陶瓷一度成為宜興陶瓷產業的主流,就是到了機械化成型的今天,傳統的成型技法依舊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卓絕的堆花技能,炫示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為均陶所獨有的裝飾手段,經受著時間的考驗自成一格,獨步千秋,宜興均陶堆花製品被譽為以泥、代墨、陶坯作紙,拇指作筆堆貼出的,不似浮雕,勝似浮雕的中國畫幅 是運用有異於坯體的其它色澤的民間題材,諸如游龍舞鳳,福壽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
宜興均陶,因稀有的資源,獨特的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且賞用功能兼具而享譽人間,成為難得的藝術瑰寶。呈現了好者日眾,喜者愈喜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這一文化行業的發展。在群星璀璨的陶都均陶藝人中,有一位出類拔萃的中青年女性陶藝家葛武英,她懷著對紫砂藝術文化的滿腔熟情,在紫砂藝術的殿堂里辛勤耕耘。她的作品往往表現出氣質脫俗,造型別緻的鮮明特點,泥料巧色自然,意韻獨樹一幟,讀其作品,贊其性情確實是一種享受。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宜均陶器開始進入皇宮,成為御用器物;乾隆、嘉慶時期(1736~1820年),宜興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兩兄弟燒照的宜均陶器蜚聲中外,是燒制宜均陶的名藝人,世稱“葛窯”。日本人最為喜歡,凡受驗製品底銘“葛明祥”、“葛源祥”款識者以重金收購。葛武英出生於陶都丁蜀陶藝世家,自幼受家庭傳統制陶的熏陶,1986年考入江蘇省宜興市丁蜀紫砂工藝一廠,專業學習陶藝理論和制壺工藝,深得多位前輩大師的特別藝術指導和著意栽培,梅香自苦寒來,作品已形成了“氣韻豐茂,神形皆備”的獨特風格,得采眾家之長,自成一派;現已成為紫砂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上海市收藏協會會員、中央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並與張暉先生(陶藝設計師)創辦《淘砂苑》制陶中心,在上海中福古玩城1B-03號設立作品展示廳,作品深得眾多茶人和紫砂愛好者的青睞。
均陶
探索壺藝的創新,既要有取捨地繼承傳統的優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東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諦;而這個真諦就是美的本身。一件較為完美的作品,必須自已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通過多年的探索和不斷總結,葛武英女士與我交流一致認為壺藝創新要注意三個要素:
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造型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其二是神,即壺的神韻,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品,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作品的氣質要美。
2006年9月25日上海旅遊節,著名書畫家湯兆基先生藝術精品展與葛武英女士(特約合作)陶藝展成了活動期間耀眼的亮度。湯兆基先生“身兼三絕”,其書法功力紮實、清秀而富張力——形如其貌;其篆刻刀法穩健、疏密有致——韻如其性;其繪畫山水術境、守拙存真——品如其德。砂壺銘刻是金石藝術的延伸,此次陶藝展銘壺與出生宜興陶藝世家葛武英工藝美術師合作,所選壺形為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吳經提梁”大氣飽滿如樓台層起,高屋建瓴;“秦權壺”如高山墜石,顯示出堅實的存在感;“石瓢壺”素雅包容,簞食瓢飲令人回味;“西施壺”秀逸靈動,似仙女下凡……湯兆基先生在書法、篆刻,繪畫的同時,又涉獵紫砂銘壺,全方位展示了他的藝術領域,湯兆基先生原來已與紫砂工藝美術大師涉獵過銘壺,此次藝術精品展湯兆基先生特約合作葛武英女士,雙方共同譜寫了《丹青壺緣》的藝術詩篇,湯兆基先生高超的藝術素養,精益求精的要求,成就了此次合作活動的圓滿成功。湯兆基先生完美的書畫藝術形式與葛武英女士的紫砂作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作為對茶文化的又一次闡釋,重開文人銘壺之光彩,以卓越的藝術修養成就了茶飲、茶具品位的升華,書寫了藝壇的一段佳話。湯兆基先生與葛武英女士合作的這幾件作品,做到了形、神、氣三者融會貫通,以多元的藝術形式表達泥土的質樸,賦予古老的紫砂傳統與時代共鳴,顯示出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已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讀葛武英的作品,在品壺,品人中,見其藝品、人品,裨益甚深。
均陶
這次編纂的《宜興均陶》側重於史實性,學術性和通俗性。全書分5個部分,講述宜興均陶的歷史沿革、工藝特色、產品門類、藝術成就和宜興均陶的研究文集。著重反映明清時代“歐窯”與“葛窯”的聲譽和現代宜均的風采,書寫均釉和堆花這兩項陶藝絕技,記錄均陶歷代技藝人員的光彩人生。還將搜集各種均陶照片,力求圖文並茂。《宜興均陶》一書的編寫將填補宜興陶瓷史上的一個空白,有利於均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均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