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赤水河的結果 展開
- 長江川江段支流
-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陝西)
- 廣東南部潭江支流
- 2022年林峰執導的電視劇
- 團結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赤水河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陝西)
赤水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發源於秦嶺箭峪嶺北坡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境內,由箭峪河和澗峪河匯聚而成。俗傳周處斬蛟血染河水,屬附會,實因秦嶺北麓有鐵礦成分,故水呈赤色。為渭南市臨渭區與華州區界河,穿赤水鎮北流至念頭村東入渭河。
上游建有箭峪水庫,附屬灌區,設施灌溉面積3.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中下游主要流經崇凝原,是渭南市區重要經濟區。
赤水河源流之澗峪河
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發源於箭峪嶺下的海棠溝,出峪口不遠即進入華州區東陽鄉境內。其支流有渭南境內的羊峪、葫蘆峪、黑掌峪和本縣境內的黃鹿峪、西牛峪等水。
澗峪河古名灌水,又名小赤水,發源於東澗峪和西澗峪,分東西兩道北流至澗峪口黑虎洞匯流后,先後納東牛峪、處仁峪、李峪、霸王溝等水。
兩河流至聖山鄉武家堡匯合,這以下即稱赤水河。為臨渭區與華州區界河。赤水河向北流經隴海鐵路、西潼公路后,沿臨渭區、華州區交界處北流,出峪后西匯橋南東溝、寺峪、羊峪、葫蘆峪、黑掌峪、稀屎溝等較大支流,經崇凝、線王、豐原東側溝里,到程家公社蔡郭村,穿赤水鎮北流至念頭村東入渭河。
赤水河主河道長41.1公里,總流域面積300.8平方公里。
華州區境內流域面積為24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1‰,多年平均徑流量5110.7萬立方米,平均流量1.621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為1914年的910立方米/秒。平均年輸沙量為8.13萬噸。赤水河水量充沛,具有開發價值,上游已建有西牛峪、箭峪兩座水庫。
赤水河華縣赤水鎮赤水村段
羊峪,在原的南緣,橋南公社東北,匯東溝、寺峪、葫蘆峪、黑掌峪、稀屎溝等谷水,向東匯入赤水河,峪長約4公里,寬約1公里,溝底宜稻、宜蓮,其楊魏村之蘆席、溝岸村之簸箕聞名全縣。
發源地之一的箭峪嶺
箭峪:在蘆葫峪東,又名竹峪、是諸峪中最大者。1969~1974年在峪口修成一座小型水庫。
在臨渭區境內,湭河與赤水河間為崇凝原,因原上有崇凝鎮而得名。又叫東原、長稔原、長收原、豐原、廣鄉原。原面平坦完整。今有豐原、線王、崇凝三個公社,土質良好,宜長禾稼,素有“華陰、華州水澆田,不如渭南長稔原”之說。東西寬6公里,南北長14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有大小村鎮124個,人44444口,耕地91505畝。由於雨水長期切割,在崇凝原的周圍,形成了數百條溝道。除了溝道而外,崇凝原周圍還有為數眾多的通往遠近村鎮的坡,著名的有:胡城坡,在原的北緣,漢時匈奴休屠王歸降后築城居住坡端南面,故稱胡城坡。龍尾坡,在原的北緣偏西,距縣城5里,古時將東原比作一條龍,南有龍耳山(今華州區境內)、龍正山(清明山),北面之坡形似龍尾,名為龍尾坡。1955年前有大路(長5里,寬5尺),經瓦塔村東,上豐原到崇凝鎮,是通往商洛必經之地;以後,從西張村西沿坡盤旋而修渭(南)橋(南)公路,長10里,寬7.5米,1973年鋪為瀝青路面,每日有公共汽車通往原上各社鎮。
傳說赤水河名稱由來與周處有關。周處是三國時代東吳陽羨(今江蘇宜興縣)人,傳說他少時喪父,遭吳多亂,只好離鄉飄泊,來渭南元象山居住下來。
當時,周處年輕,勇力過人,性子粗暴,往往打架鬧事,為害鄉里。人們對他又氣又怕。
一天,周處見一位農民怏怏不樂,就問:“今年風調雨順,收成又好,你為什麼還緊鎖眉頭呢?”農民說:“這裡的‘三害’還沒除哩,叫人怎麼不憂懋呢?”“‘三害’是什麼呢?”他問。那位農民回答說:“南山裡的白額猛虎,河水裡的蛟龍(鱷魚),再就是你周處呀!”
周處一聽人們把自己跟猛虎、蛟龍看成同類東西,大吃一驚,他沉思良久后,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就向那位農民講:“這好辦,我一定把這‘三害’除掉!”
於是,他便奔上南山,用弓箭射死白額猛虎。元象山又稱“倒獸山”,便是由此得名。接著,周處又提著劍,跳到赤水河裡去斬蛟龍。他在水中與蛟龍激烈搏鬥,使蛟龍負傷多處,血把河水都染紅了。所以這河名“赤水河”。那負傷的蛟龍一邊掙扎,一邊順流而逃,到了龍背這一帶,脊背露在水面上,以後這一帶取名為“龍背”。
周處在水中與蛟龍搏鬥了三日三夜,終於把蛟龍殺死。人們幾天幾夜不見周處出水,以為他與蛟龍同歸於盡。因為三害全除,眾人皆大歡喜。正在奔走相告,敲鑼打鼓祝賀時,不料周處又從河水中上來了。人們雖然對他殺虎斬蛟表示感謝,但對他能否學好,仍然心存疑慮,露出耽心的神情。
周處見人們還是耽心他不能改過自新,下決心非徹底學好不可。於是,他到東吳拜著名的學者陸機、陸雲弟兄倆為師,過了幾年果然才學出眾,州府推薦他當了吳國的東觀左丞。渭南人從元代就在元象山峪口建“周公廟”,在渭河邊建“周處祠”,以表懷念(現在廟存祠無)。
陝西渭南城區與華縣的邊界的橋上橋
明、清時期,渭南縣在赤水河修渠3條,灌溉農田300畝。明萬曆九年(1581),知縣張棟帶領鄉民在赤水鎮附近修堤、植樹防洪,使兒百畝田地得以灌溉。長期以來,農民用河身侵潤之水灌田,節節築堤分灌渭華境地近千畝。
澗峪東渠,位於高塘鎮南東澗峪口。1953年10月至1954年3月由當地群眾始建。1958年10月至1960年擴建。1963年11月至12月再次進行續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澗峪東渠乾渠,南自東澗峪口起,北至朱張村,總長12公里,有支渠3條,建築物有進水閘、退水閘、渡槽各1座,涵閘2座,排洪橋3座,隧道一座,實灌耕地1500餘畝。
澗峪西渠,位於東陽鄉西澗峪口,北至魏家塬,全長6.5公里,1957年11月28日至1960年3月建成。1961年至1963年,續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該渠共有建築物48座,設施灌溉面積4000畝,有效灌溉面積2500畝,實際灌溉南堡、拆頭、留馬3個行政村耕地1900畝。
箭峪水庫
箭峪水庫渭南灌區,包括修建干、支、斗渠共129條,長106公里,其中襯砌渠道31公里,修建各類建築物1074座,國家投資508.74萬元。箭峪水庫灌區,系黃土台原,往往夏季乾旱,秋糧無收,群眾飽嘗缺糧之苦,盼水心切,因而在修庫中,湧現出許多以庫為家,露宿風餐,夏戰酷暑采堅石,冬戰嚴寒挖凍土的先進人物。1980年實際灌溉面積6800畝。
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八年(1869),兩次修築赤水河堤。
1954年3月17日至4月10日,全縣動員47個鄉的26007名勞力,完成了石堤、羅紋兩河的整修工程。同時還對遇仙、西溪兩河河道進行了整修和砌石護岸。
同年7月10日至8月29日,全縣動員四個區17個鄉的勞力13250人,會同渭南縣完成了赤水河蔡郭村至赤水橋段的河道整修工程。
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以後,程家鄉設立了河防管理處,指派專人管理河堤。1978年在加高渭河大堤的同時,又加固了赤水河防護支堤,全長2.2公里。可以保證赤水、新莊、閔家、青龍等4個村莊和農田的安全。
箭峪水庫,位於華州區東陽鄉西南,臨渭區與華州區交界處的箭峪口,水源為箭峪河水,控制流域面積31.1平方公里,總庫容31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65萬立方米,死庫容7.9萬立方米,滯洪庫容41.1萬立方米。大壩為土石混合壩,壩高58.6米,壩頂長196米,寬5米。溢洪道設在大壩的東部,為側堰式明流隧洞,最大溢洪流量278立方米/秒。放水設施為輸水洞,最大放水流量22立方米/秒。設施灌溉面積3.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萬畝。
該庫1969年12月由渭南縣動工興建,1976年完成樞紐工程。1970年至1972年期間,由渭、華兩縣合修,華縣東陽、聖山兩社共投工30多萬個。以後,根據1972年10月31日渭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召開的有關會議精神,華縣撤回了建庫勞力。到1979年底。連同灌區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通水。共移動土、石方150萬立方米,開石20萬立方米,混凝土7.7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