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凝鎮

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崇凝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地處臨渭區南部的崇凝塬(又叫長稔塬)上,東與華縣高塘鎮接壤,南與橋南鎮相連,西與閻村鎮毗鄰,北與豐原鎮相接。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9千米,總面積34.4平方千米。

崇凝鎮東南方向築有一座“崇凝觀”,鎮名因之。崇凝鎮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渭華起義”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是渭南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

截至2020年6月,崇凝鎮下轄12個行政村。截止2020年崇凝鎮常住人口為19103人。2011年,崇凝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4700萬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210萬元。

歷史沿革


因清代鎮東築有崇凝觀而得名。
古名獨孤庄,因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曾居於此而得名,后因清代鎮東築有崇凝觀改為名崇凝鎮。
明清為神川鄉慶寺里。
民國十一年(1922年),隸長稔鄉。
1949年5月,設崇凝鄉隸崇凝區,轄8個村。
1958年9月,屬長豐公社。
1959年1月,改稱崇凝管理區隸崇凝公社,轄8個生產大隊。
1961年8月,改稱崇凝公社隸崇凝區。
1966年,更名為紅星公社。
1967年,恢復崇凝公社。
1976年1月,撤銷崇凝區隸渭南縣直轄。
1983年5月,改為鄉,轄8個行政村。
1994年9月,改為鎮。
2001年11月,原線王鄉合併設崇凝鎮,轄2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崇凝鎮地處臨渭區南部的崇凝塬(又叫長稔塬)上,東與華縣高塘鎮接壤,南與橋南鎮相連,西與閻村鎮毗鄰,北與豐原鎮相接。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9千米,總面積3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崇凝鎮地處秦嶺北麓崇凝塬腹地,境內大部為台塬平原,地勢基本平坦,平均海拔500米左右。
氣候特徵
崇凝鎮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4.0℃。生長期年平均330天,無霜期年平均180天。年平均降水量51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中以7—8月最多。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轄崇凝、馮家、尹家、五星、郭向、樊庄、左家、靳尚、小官堡、隱村、花廟、王堯、嚴家、線王、申田、權張、斗田、段村、宋家、仁村、小官、昝王、徐村、郭村、田村寺25個行政村;下設10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崇凝鎮下轄12個行政村 。人民政府駐崇凝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502107200121崇凝村
610502107201121樊庄村
610502107202220段村村
610502107203220官仁村
610502107204220永慶寺村
610502107205121隱村村
610502107206121靳尚村
610502107207220田村寺村
610502107208220線王村
610502107209220三興村
610502107210220申田村
610502107211220竹馮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轄區總人口2735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02人,城鎮化率12.1%。另有流動人口5000人。總人口中,男性13805人,佔50.5%;女性13551人,佔49.5%;18歲以下6474人,佔23.7%;18—35歲6532人,佔23.9%;35—60歲10168人,佔37.2%;60歲以上4182人,佔15.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011年,崇凝鎮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長率5.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0.6人。
截至2018年,崇凝鎮戶籍人口26560人。
2021年,臨渭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崇凝鎮常住人口為1910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崇凝鎮財政總收入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5%,是1949年的148倍,比1978年增長2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比上年增長13%,是1949年的52倍,比1978年增長18倍。
2018年,崇凝鎮有工業企業10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24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崇凝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崇凝鎮糧食生產13490噸,人均493.1千克。其中小麥7161噸,玉米4581噸。主要經濟作物以棉花、西瓜、油料作物、蔬菜等為主。2011年,崇凝鎮棉花種植面積324畝,產量31噸;西瓜種植面積220畝,產量798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127畝,產量290噸,其中花生13噸,芝麻42噸;蔬菜種植面積10470畝,產量22653噸,主要品種有辣椒、黃瓜、茄子、大蒜、油菜、菠菜、西紅柿等。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兔、家禽為主。2011年,崇凝鎮生豬飼養量27743頭,年末存欄13268頭;牛飼養量5223頭,年末存欄4096頭;羊飼養量7383隻,年末存欄4879隻;兔飼養量13700隻,年末存欄7300隻;家禽飼養量24.3萬羽,上市家禽11.7萬羽。2011年,崇凝鎮生產肉類1458.1噸,其中豬肉1025.3噸,牛肉163.9噸,羊肉46.3噸,兔肉12.9噸,禽肉208.3噸;禽蛋1425.2噸,鮮奶5583.6噸;畜牧業總產值0.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6.7%。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累計造林2.3萬畝,其中經濟林1.7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7萬株。2011年,崇凝鎮水果種植面積1.8萬畝,產量29907噸,主要品種有蘋果、酥梨、桃、杏、柿子等,其中蘋果24152噸,酥梨3898噸,桃1752噸,杏48噸,柿子36噸。2011年,崇凝鎮大中型拖拉機96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48部。
第二產業
崇凝鎮以生產建築材料為主,初步形成了以磚瓦生產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崇凝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6%。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商業網點205個,職工395人,已成為塬區重要的交易市場和商品集散地。2011年,崇凝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210萬元,比上年增長2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陝西省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1家金融機構設立了辦事處。

文化


人文歷史
崇凝鎮最早名叫獨孤庄,是因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早年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一直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崇凝鎮”一名才開始出現在渭南集鎮記載中。而崇凝鎮一名的來歷,據《渭南縣誌》記述,是因獨孤庄東南方向一座“崇凝觀”廟院而來。
崇凝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和景觀豐富。鎮西南半千米處有明代吏部左侍郎孫宏的陵寢;鎮西南2千米處有秦始皇行宮步壽宮;鎮北邊佔地二十多畝矗立著元末將軍李思齊陵地柏樹墳、李家祠堂;鎮東南角處有老爺廟,又名奓廟(當地人讀“奓”不讀zhā或zhà,而讀tūo,意為很大之解),老爺廟廣場上還有一座大戲樓……所有這些,都是當地人文積澱之所在。
鎮東面原有舊土牆遺址,環城四周,方圓幾千米,分為城子,南堡,中堡。土堡舊為校場,后被村人佔為宅基地,堡里人多數姓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部分李家後裔由東塬獨孤庄移居貟曲谷里村,谷里村原叫孤李村,意即獨孤庄李村,后改為谷李村,與貟曲城區良田溝李村同宗共祖,據說是元末李思齊將軍的後裔。
紅色文化
民國十七年(1928年)2月宣化鬥爭之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壓,中共渭南縣委將黨、團組織轉移農村,幫助整頓農民協會,開展反帝、反封建宣傳,建立農民武裝。正在這時,爆發了陝西軍閥李虎臣反對馮玉祥的戰爭,削弱了軍閥在陝西的統治。中共陝東特委和渭南縣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遂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1日,組織農民群眾在渭南縣崇凝鎮舉行暴動大會,“渭華起義”正式拉開戰幕。渭南縣東塬數千名農民和學生,手持武器和小旗,從四面八方擁向崇凝鎮街南大廟戲台前集合,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主席台中央懸掛著革命導師列寧的畫像,兩邊貼著對聯,戲台兩邊的柱子上綁著兩名惡差,會場周圍張貼著“實行耕者有其田”、“大家吃、大家干、大家的事大家辦”、“有土皆豪,無紳不劣”等醒目標語。大會由中共渭南縣委書記肖明主持,組織部長何寓礎、東南區委書記金子毅以及王尚德、霍世傑、馮異生、鄭德龍、閔希孝等參加了會議。五一縣和華縣縣委也派代表參加了大會。鄭德龍、馮異生、閔希孝等先後講話,痛斥了蔣、汪、馮合謀背叛革命,鎮壓人民,屠殺共產黨人的罪行,揭露土豪劣紳的惡跡,指出了剷除土豪劣紳,摧毀反動政權,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極端重要性。接著處決了惡差王水泉、張丑娃。中午時分,肖明莊嚴宣布崇凝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交通


崇凝鎮境內101縣道渭(南)橋(南)路過境,境內總長5千米,雙向2車道,渭南通往橋南;有鄉(鎮)級通村公路25條,總長25千米。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鎮區道路總長度7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2.1米;道路鋪裝面積4.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總面積36平方千米。路面積10.1平方米。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運營總里程達47千米,公交運營車輛20輛,其中汽車20輛,年客運量60萬人次。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文化藝術團體5個,會員300人,其中團體會員98個,個人會員202人,創作完成的文體藝術作品有6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28個,演職人員247人,年演出12場次,觀眾達1800人次;電影放映單位3個,年放映30場次,觀眾達2萬人次;農家書屋25個,建設面積500平方米,藏書3.8萬餘冊;檔案室6個,建築面積180平方米;還有13個村公共娛樂設施。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50人,佔全鎮社會從業人員的15%,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23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500人,專任教師50人;小學4所,在校生900人,專任教師7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00人,專任教師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小升初升學率9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7%。主要學校有渭南市臨}胃區崇凝鎮初級中學、崇凝鎮中心小學等。2011年,崇凝鎮教育經費達2498.1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469.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319.6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319.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9.3%、313.8%、313.2%、313.2%。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崇凝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三級乙等綜合醫院1所,病床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8張,固定資產總值9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00人,其中執業醫師23人,執業助理醫師62人,護士9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崇凝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000人次,住院手術1200台次。重點醫院有渭南市臨}胃區崇凝醫院、線王衛生院等。2011年,崇凝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4萬人,參合率99.8%;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旅遊


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544~602),女,俗稱獨孤氏、獨孤皇后,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在中國歷代皇帝皇后中,唯有隋文帝和獨孤後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直至獨孤氏去世,楊堅的後宮才設立妃嬪。其父獨孤信是西魏大將,鮮卑人,原籍雲中(治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徙居代地(今山西大同)。北魏洛陽政權分裂后,高歡追殺孝武帝。獨孤信捐棄父母妻子,單騎救主奔長安,在秦嶺北麓(今渭南市臨渭區崇凝鎮,俗稱獨孤庄)建立家園,復娶二妻,郭氏生6子,崔氏生獨孤伽羅。為獨孤信第七女。

歷史淵源

崇凝鎮最早名叫獨孤庄,是因隋文帝楊堅的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早年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一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崇凝鎮”一名才開始出現在渭南集鎮記載中。而崇凝鎮一名的來歷,據《渭南縣誌》記述,是因獨孤庄東南方向一座“崇凝觀”廟院而來。
崇凝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和景觀極為豐富。鎮西南半公里處有明代吏部左侍郎孫宏的陵寢;鎮西南二公里處有秦始皇行宮步壽宮;鎮北邊佔地二十多畝矗立著元末將軍李思齊陵地柏樹墳、李家祠堂;鎮東南角處有老爺廟,又名奓廟(當地人讀“奓”不讀zhā或zhà,而讀tūo,意為很大之解),老爺廟廣場上還有一座大戲樓……所有這些,都是當地人文積澱之所在。
鎮東面原有舊土牆遺址,環城四周,方圓幾公里,分為城子,南堡,中堡.土堡舊為校場,后被村人佔為宅基地.堡里人多數姓李,清光緒十八年(1892)部分李家後裔由東塬獨孤庄移居貟曲谷里村,谷里村原叫孤李村,意即獨孤庄李村,后改為谷李村,與貟曲城區良田溝李村同宗共祖,據說是元末李思齊將軍的後裔。
奓廟最後三間破敗的房子
奓廟最後三間破敗的房子
據記載,佔地三畝許的鎮東南的老爺廟門前,曾經有一個佔地五、六畝大的廣場,廣場上又建有一座風格大氣的戲樓。這個大戲樓除供每年二月二廟會時唱大戲外,還是當地舉行各種活動的聚會地。
隨著歷史的滄海變幻,孫宏陵寢、秦始皇步行宮、李家祠堂、老爺廟等景觀都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出,唯有大戲樓,以及大戲樓上曾經演出的一幕又一幕,讓人們難以忘記。因為就是這座大戲樓,是1928年“渭華起義”前夕的“五一大會”主席台,是宣布陝西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成立的所在地。
1997年陝西省政府批複成立渭華起義革命老區,涉及華縣高塘鎮、聖山鄉、東陽鄉、金惠鄉、大明鄉全部和赤水鎮瓜坡鎮部分行政村和臨渭區崇凝鎮、橋南鎮等地區,覆蓋人口20多萬人。到2008年為止,當地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25元的貧困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0%。隨著渭華起義“紅色旅遊”景區項目的建設,必將帶動老區人民儘快脫貧致富。

歷史遺跡

石馬墳
文化大革命時期在崇凝初中那一大塊宋朝石馬墳,聽說一大塊地方呢,由於那時候打擊封建迷信,把所有墳都推平了。這個上世紀確實有大量的石馬,石人像等。在2010年左右,崇凝初中對面修建崇寧電力所的時候挖出來一個大石碑,石碑基本保存完整,通高4米左右,后被文物部門拉走後下落不明。
獨孤庄
崇凝鎮
崇凝鎮
崇凝鎮古名獨孤庄,因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曾居 於此而得名。
崇寧宮遺址
崇凝鎮
崇凝鎮
崇寧宮遺址,崇寧宮遺址位於崇寧鎮靳尚村南,面積16萬平方米 ,尚存夯土台基長約50米,殘高0.8-1.5米,夯層厚5-6厘米,據一些學者推測為秦步壽宮遺址.

崇凝區蘇維埃

崇凝鎮
崇凝鎮
1928年2月宣化鬥爭之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鎮壓,中共渭南縣委將黨、團組織轉移農村,幫助整頓農民協會,開展反帝、反封建宣傳,建立農民武裝。正在這時,爆發了陝西軍閥李虎臣反對馮玉祥的戰爭,削弱了軍閥在陝西的統治。中共陝東特委和渭南縣委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遂於1928年5月1日,組織農民群眾在渭南縣崇凝鎮舉行暴動大會,“渭華起義”正式拉開戰幕。
渭南縣東塬 數千名農民和學生,手持武器和小旗,從四面八方擁向崇凝鎮街南大廟戲台前集合,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主席台中央懸掛著革命導師列寧的畫像,兩邊貼著對聯,戲台兩邊的柱子上綁著兩名惡差,會場周圍張貼著“實行耕者有其田”、“大家吃、大家干、大家的事大家辦”、“有土皆豪,無紳不劣”等醒目標語。大會由中共渭南縣委書記肖明主持,組織部長何寓礎、東南區委書記金子毅以及王尚德、霍世傑、馮異生、鄭德龍、閔希孝等參加了會議。五一縣和華縣縣委也派代表參加了大會。鄭德龍、馮異生、閔希孝等先後講話,痛斥了蔣、汪、馮合謀背叛革命,鎮壓人民,屠殺共產黨人的罪行,揭露土豪劣紳的惡跡,指出了剷除土豪劣紳,摧毀反動政權,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極端重要性。接著殺了惡差王水泉、張丑娃。中午時分,肖明莊嚴宣布崇凝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一切權力歸蘇維埃。頓時,會場群情振奮,一片歡騰,熱烈歡呼陝西省第一個革命新政權的光榮誕生。“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擁護蘇維埃”等口號驚天動地。蘇維埃由1名主席和7名委員組成,下設人民、土地分配、軍事、糧食分配4個委員會。會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處死了縣催糧委員孫太,搗毀了大惡紳楊鵬霄的天慶商號和東南區長李玉林的同盛商號。

崇凝塬

位於沋河與赤水河間,因塬上有崇凝鎮而得名。又叫東塬、長稔塬、長收塬、長壽塬、廣鄉塬。塬面平坦完整。今有豐原、崇凝兩個鎮,土質良好,宜長禾稼,素有“華陰華州水澆田,不如渭南長稔塬”之說。東西寬6公里,南北長14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由於雨水長期切割,在崇凝塬的周圍,形成了數百條溝道。較大的有康溝,又名東陽谷,位於塬的北緣,距縣城10里,面積16平方公里,溝內有水,北流入渭。馬家溝,又名西陽谷,在康溝之西,距縣城8里,面積34平方公里,溝水入渭。明光峪,在馬家溝之西,距縣城3里,峪水入渭。殷溝,在塬的西緣河西鄉周坡村北,樹木參天,翠竹豐茂,當地人民以編竹籠著名。羊峪,在塬的南緣,橋南鎮東北,匯東溝、寺峪、葫蘆峪、黑掌峪、稀屎溝等谷水,向東匯入赤水河,峪長約4公里,寬約1公里,溝底宜稻、宜蓮,其楊魏村之蘆席、溝岸村之簸箕聞名全區。除了溝道而外,崇凝塬周圍還有為數眾多的通往遠近村鎮的坡,著名的有:胡城坡,位於塬的北緣,神川塬緊東北、龍尾坡角下西偏北。漢時凶奴休屠王歸降后築城居住坡端南面,故稱胡城坡。龍尾坡,在塬的北緣偏西,距縣城2.5公里,古時將東塬比作一條龍,南有龍耳山(今華縣境內)、龍正山(清明山),北面之坡形似龍尾,名為龍尾坡(渭橋路X101路段)。坡長2.5公里,寬2米,經瓦塔村東,上豐原到崇凝鎮,是通往商洛必經之地;五十年代末,從西張村西沿坡盤旋而修渭(南)橋(南)公路,長22.2公里,寬7.5米。1973年鋪為瀝青路面,公共汽車每日往返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