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游騎圖

春山游騎圖

《春山游騎圖》是明代畫家周臣創作的絹本淺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作高遠景色,崇山峻岭,由近及遠,自低至高,既深邃又高峻,自呈風貌。崖邊棧道盤旋而上,山下河流洶湧,桃花燦爛似煙霞。橋上主僕三人正在過橋,游騎悠然,行旅客店歇腳。全畫構圖清曠細密,筆法清秀,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李唐劉松年畫法,山崖巨石於陰面多用小斧劈皴,山石呈一定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人物用細線淡色,格調周密雄勁而又疏朗清秀,別具新意。

畫作內容


畫卷描繪了高遠景色。遠處山巒疊嶂,山勢陡峭險峻,又如一座座屏障,高低不一。山頂和山坳處松柏林立,雜木茂盛,點綴遠處山色。畫幅中間山頭較為緩平,山石高低不一,崎嶇不平。在山坡平坦處和臨溪水邊築有數間屋寧房舍,屋堂一窗打開,堂上坐有數人,正論經說道,相互交談,有的站立門外傾聽,側身昂首,神情專註。山崖邊有一條小徑有棧道盤旋而上,山隙峰巔松柏並茂,山腳有一泓潭水,清澈見底,溪水潺潺流淌,山間河岸桃花盛開,春意盎然、山下寬闊溪水,波紋起伏,溪岸蜿蜒曲折,坡石和溪岸,松柏和雜木叢生。溪河上架有一座較長的板橋,等溪水兩岸連接。在橋上有長者策杖緩步前行,彎腰駝背,很吃力邁著小步;後有一騎馬的游者,側身回首看望挑著柴木的樵夫,橋頭右側平山平坡上座落數間客店,是游者歇息,飲喝,餵驢的場所。
該圖左下山石中署“東村周臣”,鈐“東村”、“舜卿”朱文印。

創作背景


在中國繪畫史上,游騎是畫家們樂於表現的題材之一,作品中往往散發著歡暢與悠閑的氣氛,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圖以春遊、行旅為題材,融合北宋李成、郭熙和南宋李唐、劉松年畫法,再現了古人春分時節騎馬旅遊的情景。

藝術鑒賞


主題

《春山游騎圖》是以寫山水之景而寓畫家之情,追求情與景的交融的作品。畫中繪茂林遠岫,高山峻峰連綿聳立,棧道蜿蜒于山之一側,松柏與雜樹相掩映于山石之間,潺潺的水流源出於遠處的山間,讓人彷彿聽見流水之聲。有房舍庭院位於山麓的水畔,水上橫一木橋,有一位士人正騎馬而過,他回首遠眺,已經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其前後跟隨引路和擔負行李的家僕各一人。水岸桃枝初綻,樹木繁葉垂枝,一片春意盎然的山間景色。
《春山游騎圖》局部
《春山游騎圖》局部

色彩

畫面設色以山石的石青、石綠作主調,以桃花、樓閣的粉紅色點醒畫面,明秀輕快中見古雅,尤其是游騎馬鞍施以朱紅,起到了突出主體的作用。

技法

此畫筆墨技法來自南宋李唐,近景及中景墨色較重,方硬細密的小斧披皴表現出岩石嶙峋堅硬的質感和石體的向背。遠景筆墨簡淡,極高遠處峰岫則略微渲染,於虛實對比之中顯示出高遠深邃之景,頗近馬夏山水畫法。畫中人物造型準確生動,呼之欲出,筆法柔勁細膩。

構圖

此畫構圖穩重,頗得氣勢,所繪景物繁複中見清曠:繁而不亂,密處不塞。在緊湊的結構中注意疏密相間,在畫面的上端和上半部留有較大的空白,使景色繁複而清曠。
此畫山勢高峻方硬,且雄險之勢,山石皴法學劉松年,用細密凝重的斧劈皴,細密的小斧劈皴多用於陰面,使山石陽面呈現一定亮度。樹木枝幹嚴整工細,屬於周臣精細秀麗的一種面貌:整個畫面渲染墨色富濃淡變化,大致前景濃重,遠景輕清,中景適中漸淡,山岩深沉,人物用細線淡色,在渾厚之中透出明麗,創造了可望、可游、可居的真實境界,其景緻十分誘人。

名家點評


近代書畫家張伯駒:(此畫)明朝繪事第一。
現代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作者融李成、郭熙縝密勁健的全山大景與李唐、劉松年小中見大、簡潔明快畫法於一圖。

研究價值


《春山游騎圖》使今人了解到古人在旅行方面的基本情況。在古人的旅行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無論外出旅遊,還是遠行,總是以馬代步。到了唐代,騎馬逐漸成為一種風尚。自此以後,騎馬旅行或遠遊成為人們主要的旅行方式。從此圖可看出,在明代古人旅行也基本是騎馬出行。

作者簡介


周臣(生卒年不祥),字舜卿,號東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活動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畫法主宗南宋李唐、馬遠等院體畫風,並受文人畫的一定影響,功力深厚。周臣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畫師,為了適應人們的欣賞趣味,他一方面突破職業畫家的局限,創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一方面嘗試在技法上學習文人畫的筆墨情趣,使其作品具有周密雄勁而又清曠秀美的格調,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唐寅、仇英為其門下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