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時芳
馬時芳
馬時芳 (1761—1837) 字城之,號平泉,因其住宅西北有泉水自平地湧出而自號。河南禹州人。清代理學家。
馬時芳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個小官吏,他14歲時便隨父親住在江西臨漕縣署中,就學於王宜震門下,開始接受儒學的啟蒙教育。父親任滿后,他又隨父返回故里,博覽儒家經典,但終無大益。年近弱冠之時,他對李紱的《陸子學譜》、孫夏峰的學生趙御眾的親筆遺稿潛心鑽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和主張。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馬時芳22歲,考中鄉試副榜,但以後屢試不中,嘉慶十二年(1807年)試卷被房官橫抹,非常憤慨:“我偏偏不求文章中試官,只求文章中天下!”乃作歸詩,絕意進取。十九年(1814年)受封丘教諭,道光七年(1827年)任鞏縣教諭,此時已是66歲。
除執教外,他仍專心從事理學研究。著有《朴麗子》、《求心錄》、《馬氏心書》等,總數不下百卷。馬時芳還擅長書法,筆力蒼勁有神,遺墨頗豐,時人多有珍藏。
馬時芳生卒年為清代中期,比撰寫《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的清代書法理論家阮元早三年。此時因碑學理論還在醞釀期,《廣藝舟雙楫》書論還沒有問世,碑派書法還沒有發端,稍有書法常識的人不難發現,馬時芳的書法作品屬帖學作品,並且為師法“二王”兼“歐趙”等所創作的合乎當時審美理念的作品,主要以“二王”為主。其作品為行草書,行書多師法《蘭亭序》、《聖教序》等,而偶有草書之體的為師法王羲之的《十七帖》,其書法作品為中鋒用筆,蒼勁有神,靈動且顯現了個人風格。
作品的“六”、“歲”、“歷”、“燕”、“百”字用了王羲之的行書結體,筆用中鋒,個別處偶有側鋒用筆,屬傳統意義上的古意豐存。結體則用“二王”一路的內強外秀,內緊外拓而生巧生妙,流暢通達,剛勁豐盈。結體法晉,屬尚韻風格,表情達意較為明顯,在意境創造方面功夫不凡。“年”、“如”、“寒”、“幽”、“跡”、“笑”、“無”、“醉”字用了《十七帖》小草結體,有的直接拿來為其抒情表意。用墨也受當時影響,為濃墨,如童子之眸。作品歷經近200年,裝裱用紙已剝蝕得面目全非,但書法之字個個保存完好,清楚明白。
留存於今的一首不可多得的抒情言志之詩,整首詩為:
甲子今逢三百六,
擲余年歲去如流。
少經吳越丹楓冷,
老歷幽燕白日秋。
劇有寒蹌惟蔗尾,
都無破席到龍頭。
粗為檢點平生跡,
醉倚欄桿一笑休。
其詩大致可作如下理解:相逢甲子年又是三百六十天,擲去我的年歲好像流水一樣,少年時代經歷了吳越之地的丹楓之冷,老年又來幽燕之地已到了人生的秋季。想起來踉蹌前行胸懷大志,卻沒有施展理想抱負,屢次鄉試不中,沒能實現登科及第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