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答龐參軍的結果 展開
- 陶淵明五言詩作
- 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四言古詩
答龐參軍
陶淵明五言詩作
《答龐參軍》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可分兩部分,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龐氏的深摯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隱而不仕的決心。詩歌語言樸實無華卻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的序文較長,作者以詩化的語言,交代了兩層意思:一是因有“來貺”,所以寫作是詩,扣緊詩題“答”字;二是追敘與龐參軍的友情,因此在離別之際感到悲傷,也因此在老病無力、不復為文的情況下,還要勉力作答,為全詩的感情抒發作了鋪墊。詩序筆隨人意,純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雋永,頗與王羲之之雜帖相類,對友情的眷念和珍視也流溢於筆端。
在此詩正文中,詩人表達了對友人好意的感謝,並且表明自己不願意出仕的心愿。全詩十六句,可以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是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兩句,說明兩人不是舊交,而是新知。這從序文的“自爾鄰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意思是說,如果人不相知,從初交至白頭,還會像剛認識一樣,沒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車在道上相遇,也會像老朋友那樣並車而談,以至兩車的車蓋相切、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憶舊遊。“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是總述。“賞我趣”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反過來說,也是陶淵明所處的林園環境的情趣,陶淵明獨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龐參軍在內的客人,因此使他們經常造訪,時時登門,終於成為“相知”。下面四句,從兩個方面來談“趣”,實際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兩人交遊的內容和感情的基礎。一是談聖之趣,“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說明談話內容的格調、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輩汲汲於名利的庸俗之談所能企及的。二是飲酒之趣,“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若能以酒助談,則興緻更高,說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閑適,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當然,這也是“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實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層,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正因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離,就無法扯斷聯絡感情的紐帶。詩人自己是立志歸隱之人,沒有俗務纏身,不會因公事鞅掌,東西奔走;而朋友卻要遠離自己而去,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別後能常通音問,以釋遙念。“物新人惟舊”,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間當以舊誼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懼相隔萬里,也終究無法改變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現實,不復能時時談笑宴飲。只能希望你在遠方自己保重身體,以後相會,還不知在何年何夕呢?這一層詩人抒發的感情十分細膩豐富:分手在即,不免感傷、悵惘;感傷之餘,又要囑咐常通音信,叮嚀保重身體,對分手后的“情通萬里”,來年的重新相會寄託了希望。顯得十分樸實、深沉。
這是一首送別詩,又是一首表達真摯友情的抒情詩,反映了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側面。同陶詩的其他篇什一樣,這首詩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讀者。按理說,送別詩完全可以寫得愁腸百結,纏綿悱惻,令人不忍卒讀,但這首詩卻以明白如話的詩句,舉重若輕,樸實無華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淵明六十歲。據四言《答龐參軍》序,龐為衛軍參軍。按江州刺史王宏鎮潯陽,於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進號衛將軍,則龐當是王宏的參軍。龐在潯陽為官,與陶淵明遂成“鄰曲”,后龐參軍奉命出使江陵,有詩贈陶淵明以告別,陶淵明以此詩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