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

人民出版社圖書

徠“德道”是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由《童子問易》正式提出和全面發闡。如德道的普世性問題——“儒家的德道是超越古今、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的” ,如德道與王道的區別問題——“由《易經》而來的‘德道’與宋儒所宣揚的‘王道’是有本質區別的”。“德道”是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的思想重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展示了社會價值觀的核心內涵。

內容簡介


dé dào ㄉㄜˊ ㄉㄠˋ
德道
《童子問易》指出:德道是一種厚生、博愛,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德道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到地道會通、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整理論體系。

歷史


《童子問易》創立了“五聖同揆說”,指出《易經》有“揆”還有“宗”。五聖所“揆”為陰陽、三才觀。易宗是:乾坤一元,陰陽相倚,終始興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數理比翼。“《易傳》的特點除舍象立言,富于思辨,尚簡,百慮之一外,還有”宗揆驅鬼“,”以形判道“等。
孔子開創了易學。孔子關於“《易》不見,乾坤‘息’的普遍聯繫思想”、“荷天衢,道屢遷的有機、合規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善成性的性善論、“‘立心’求‘聖’說”、“‘天人有分’的天地人‘合德’說”、“’法治‘思想”(立法環節強調“明罰敕法”,執法環節強調“明慎用刑”、“赦過宥罪”、“議獄緩死”,讚美“刑罰清而民服”)、“有關社會公平、正義的思想”、“’一言九鼎‘的誠信思想”、“革故鼎新”改革思想和“’家國神聖‘思想”、自由、平等思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裒多益寡,稱物平施”、“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百姓日用”、“受命如響”、“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和平合作思想(“以同而異”、“文明嘉匯”、“萬國咸寧”、“保和太和”)等極大地豐富了《周易》的思想資源,多層次、多角度地豐富了《易經》德道思想的內涵。
《童子問易》作者指出:“德道”源於作為“重卦之人”的舜帝;是文王周公“以德配天”思想的升華;孔子與史巫“同途殊歸”,重點在於觀《周易》之“德義”,孔門弟子的《易傳》“三陳”諸卦之德,主張“與天地合德”弘揚的也是《易經》的德道。
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也為《老子德道經》。
德道還見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此“德”與“得”皆為端鈕職部字,德、得通假。“德道”指“得道”。
徠“德道”與“道德”有什麼不同?也有學者認為是個本末位置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探討究竟是“德”為先,還是“道”為先的問題。當然,從常理來閱讀,“道”本身就是法則,是萬法之源,當中即包括自然法則,也包括人文法則,循道而生可以演繹出不同的實戰道法形態,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但是萬道歸一,“表”不同但“里”相近。這裡我們就必須要關注到“里”究竟是什麼?其實“里”就是“德”。“德”是“道”之本,也就是說“德”在先,“道”在後。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則之道。無“德”的道,自然偏離了“道”的本質,可能成為邪道或歪道。假如一個無德之人有道,那將給人與自然帶來災害。反之,一個有德之人有道,則滋潤萬物,造福蒼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質是德道。

作品影響


“德道”思想與“王道”思想有本質上的區別。德道思想為易學重新走向國際掃清了主要的理論障礙;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點;為執政黨長期執政、服務人民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找到了理論依據。
發掘“德道”思想的現實意義在於:我們倡導的社會核心價值觀,絕不是從浩瀚的辭海中搜尋出諸多好聽、好看的字眼讓人們識記。社會核心價值觀,正是來自於我國古老、厚重的傳統文化,來自於《易經》的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