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學
家譜學
家譜學又稱“族譜學”,是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的學科。研究對象包括收集整理親族的姓名,建立族譜或家譜,收集整理有關祖先的歷史文獻記錄等。
家譜學(Jiā Pǔ Xué):又稱“譜學”,或“譜牒學”。研究家譜(族譜、宗譜)的產生、發展、作用和辨訂的學科。譜牒學同姓氏學密切相關,相互影響和補充。姓氏學研究整個姓氏的來歷與發展演變,譜牒學研究“一家一姓之史”。“譜”,指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成的表冊,如家譜、年譜;“牒”,指古代的書板,如玉牒、金牒,特指譜籍。譜牒學中的“譜牒”,即家譜與玉牒之總稱。家譜俗稱族譜或宗譜,又稱家乘、支譜、世譜。皇族的家譜稱作玉牒。譜牒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
中國的第一部家譜是甲骨文《家譜刻辭》(“兒氏家譜”),此後,中國家譜逐漸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體例,由民間私撰。家譜雖為一家一族之譜,但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編纂體例規範,記敘時間連貫,譜系尊卑論次極其獨特,所有這些特點是任何文獻資料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家譜極其具有史料價值、文獻價值、信息價值。
家譜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1)家譜學基本理論,包括發掘、整理、利用家譜的一般方法、原則等;(2)譜主家族演變史,包括譜主中重要歷史人物的經歷,姓氏、宗族的演變維繫等;(3)家譜資料的專題利用,包括利用家譜資料研究歷代人物(帝王家族人物、軍界人物、政界人物、商界人物、醫界人物、技藝界人物等)的傳記、各種職業的演變發展,以及利用家譜進行地方史、民族史、文化史、民族學、地方語言、地方習俗等多個學科的研究。中國家譜學始於漢朝,到隋、唐發展最盛。家譜修訂與研究一直持續到建國前。建國后,家譜學一度未得到充分重視,特別是在“文革”時,家譜損失嚴重,近年來,學術界開始日益重視家譜研究,有關部門曾對全國家譜進行普查。
1984年,國家檔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開大學歷史系聯合發起編家譜總目。一些大學圖書館已有館藏目錄,如《河北大學圖書館家譜書目》,收173姓,835種;《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家譜目錄》,收130餘姓,400種;《吉林大學圖書館家譜目錄》收藏近1000種;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170餘種;天一閣收藏403種;此外,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均有可觀的收藏。據學者估計,我國現存家譜至少在6000種以上。
台灣還編有《國學文獻館現存中國族譜資料目錄》,台北王世慶等人編有《台灣公、私藏族譜目錄初稿》。香港學者羅香林、林天蔚、蕭國鈞、黎樹添等很注意利用家譜研究的成果研究香港的歷史。羅香林的《中國族譜研究》,被認為是港台譜學的基石。台灣在五六十年代也出現了一批譜牒學著作,並成立了“譜學研究所”等學術機構。
國外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也很重視家譜研究。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家譜學組織,其圖書館收藏著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家譜的縮微膠捲,總量達100萬卷,相當於每冊300頁的400多萬卷印刷書籍,其中中國家譜便有3000種。編有《美國家譜學會中國族譜目錄》,著錄1974年以前所彙集的中國家譜3109種,1983年由台灣成文出版社出版。日本宗譜學專家多賀秋五郎對我國的宗譜經過長期研究之後,寫成了一部專著《宗譜的研究》(日本東洋文庫出版)。目前,在國內外都尚沒有系統、完整闡述家譜學的著作。
中華家譜學:譜學研編工具書。
中華家譜學:譜學研編工具書
作者在充分肯定家譜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方面的價值和作用的基礎上,也分析了家譜的歷史局限和弊端。同時作者鮮明地提出了要以科學歷史觀為指導,“修實譜,編真譜”,“循實記載”和“文化與世系並重”的編修原則;提出了“編修新譜要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題”、“以民為本”、“讓平民入典,使百姓留名,供子孫緬懷,傳厚德家風”的修譜宗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目的,以新思維、新方式、新體例,編修新家譜。這些新觀點、新思想、新思路,為家譜這一古老文體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指出了新路。
術、理結合:書中不僅突出了家譜學學理方面的闡述,而且重點介紹了家譜的編纂體例和方法;不僅介紹了家譜的一般纂修原則和共性要求,而且介紹了宋代蘇洵、歐陽修所創的家譜體例。在傳統體例的基礎上,作者結合新時代的需要,實踐的經驗,對原有的編寫體例進行了創新,更加符合新時代家譜編寫的要求。
本書繼承了古代家譜學的研究成果,又吸納了當代修譜者的實踐經驗和譜學見解,是古代譜學理論成果與當代修譜經驗的系統化、理論化。本書集譜學理論與纂修規則於一體,既對譜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有重要參考價值,又對纂修家譜者有借鑒指導意義,是一本難得的參考工具書。本書是家譜學的學理與學術的結合,一般原理與具體方法的結合,共性與個性、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對提高家譜編纂技能有很大助益。
熱、冷融合:民間悄然興起的修譜熱潮和家譜學理論研究的相對冷淡是作者編著本書的直接動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出現了修家譜熱,從歷史上看,富裕思祖,盛世修譜--當經濟實現了穩步發展,無戰亂災荒時,就會產生文化復興,帶來修譜熱。這是一種傳統宗族觀念的釋放,修譜者感念先恩,增強責任感,追求家族更加發展和壯大。這也是一種尋根,編修家譜能夠挖掘前輩的文化資源,並作為一筆精神遺產教育後人,創造一個和諧家族,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創建。
民間修譜的熱潮雖然不斷蔓延,但理論研究卻沒有與之同步,處在相對滯后的狀態。家譜存世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家譜學還是一門形成、發展中的學科,許多問題還有待於探討、商榷。雖然相關的研究也有很多,大都是局限於某一家族、地域的個案研究,對家譜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目前還不夠系統。本書在這方面首先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雖然書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觀點還不夠成熟,還有待於討論完善。但畢竟是譜學理論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其影響將是深遠的。
中、外共需:盛世修譜,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現象,更是全世界同宗共祖的華人的共同文化祈願,是整個中華文化圈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