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玉牒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歷代皇族族譜
- 皇族族譜
玉牒
中國歷代皇族族譜
徠玉牒,中國歷代皇族族譜稱為玉牒,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滿、漢兩種文本,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題准,每十年編續一次,在清代共編26次,民國後到1921年又修兩次。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現存1070冊,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
一、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
《史記·孝武本紀》:“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
宋 王禹偁《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祈福不勞藏玉牒,禮天須至用金泥。”
二、記載帝王譜系、曆數及政令因革之書,宮廷文獻,皇帝家族之譜冊。唐代已有,至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傳於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
清代每十年續修一次,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存者朱書,死者墨書。宗室記於黃冊,覺羅記於紅冊,並各有滿漢文本。男女分記,各記有宗支、房次、封職、名字、生卒年月日時、母族姓氏、婚嫁時間、配偶姓氏,宗室、覺羅中人口變動情況,按上述項目每年造冊送宗人府,以便續修時載入玉牒。自順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新唐書·百官志三》:“﹝宗正寺﹞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玉牒修書,始於大中祥符,至於政宣而極備……編年以紀帝系,而戴其曆數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為《玉牒》。”
明 何景明《寄樊國賓》詩:“業紹青緗舊,名沾玉牒香。”
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據一九三七年修訂的‘玉牒’和妹妹弟弟們提供的材料,做過一個統計。”
三、泛指典冊、史籍。
《文選·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張銑註:“玉牒、石記,皆典策類也。”
《文選·張協七命》:“生必耀華名於玉牒,沒則勒洪伐於金冊。”李周翰註:“玉牒、金冊,並國史也。”
四、指佛道之書。
晉.葛洪《抱朴子·黃白》:“《玉牒記》云:‘天下悠悠,皆可長生也;患於猶豫,故不成耳。’”
隋煬帝《寶台經藏願文》:“前佛后佛,諒同金口;即教當教,寧殊玉牒。”
《雲笈七籤》卷七:“三元布經皆刻金丹之書,盛以自然雲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謂之玉牒金書。”
五、神仙名籍。
唐韋應物《萼綠華歌》:“有一人兮升紫霞,書名玉牒兮萼綠華。”
玉牒
中國皇帝的宗譜。清代玉牒記載了自顯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孫名譜,其中有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大體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進行排列,規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國從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譜的制度,但兵燹戰亂,如今完整保存下來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譜――玉牒。清代玉牒從順治十七年至民國十年,先後修纂了28次。清代皇族按血緣遠近分為本支“宗室”(俗稱“黃帶子”)和旁支“覺羅”(俗稱“紅帶子”)。當時規定,凡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上報掌管皇族事務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著的人用紅筆書寫,故去的人用墨筆書寫,遇到名字重複的情況,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清代玉牒是清朝歷代皇帝的宗族譜。分滿、漢文兩種。該檔案文獻系統記錄了清朝歷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譜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國宗譜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寶貴價值。該文獻為清朝官修、皇家檔案館(皇史宬)的尊藏本。從形制、體積、裝裱等方面都堪稱世界宗譜之最。
玉牒
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我國歷代王朝均修玉牒,不過,唯一完整系統地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只有清代玉牒。
從順治十八年開始,共纂修玉牒28次
清代順治十三年開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屆時開設玉牒館,由皇帝欽定正副總裁,下設總校閱官等。從順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開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尊卑觀念,並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綱常倫理,它表現在皇族命名、排列順序及編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封建社會,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嚴。在宗室玉牒中,以帝係為統,按照輩份為序,每一輩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遠支。皇帝之名,必須避諱,玉牒中凡出現皇帝名字之處,必用小塊黃綾蓋住,以表敬重。多數情況只寫皇帝年號或廟號,而不直書皇帝名字。
玉牒最厚的一冊達85厘米,重約90公斤
清代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於黃冊;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稱為覺羅,入於紅冊。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記載皇族繁衍的情況。
編修方法有直格和橫格兩大類直格玉牒每頁畫16行豎格,一般1至2格記載一個人名項,反映同一輩宗室覺羅男女的詳細情況,原則上每一輩訂一冊,但也有幾代合訂的玉牒。皇子還記有封謚等情況。
而有關皇帝的記載尤其詳細,通常要佔去兩三頁,除上述各項外,還包括被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謚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其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情況。
但是並非所有后妃都能載入玉牒內皇帝一欄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載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無論有無子女,俱著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概不載入。這樣,既體現尊卑有別,也符合“母以子貴”的封建傳統觀念。
橫格玉牒,其形式為每頁畫有13行橫格,每橫格代表一個輩分,輩分最高者寫於卷首第一橫格,其子孫後裔依輩份遞降。皇族女子不載入橫格玉牒,只能載入按輩份編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冊籍大小分為大開本和小開本,大開本為90厘米х45厘米,小開本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後來的朝代,玉牒的頁數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冊光緒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約重90公斤。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滿漢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書,俱用滿文書寫,修玉牒也是如此,順治、康熙兩朝所修玉牒,僅有滿文。
雍正元年,增設漢主事二人,於進士內遴選,經皇帝引見后,補授職官。以後每年宗室覺羅子女開列送府時,即以滿漢兩種文字造入冊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數前期纂修的是滿文外,基本上都以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其格式內容完全一致。
為研究人口學提供了精確的數字依據
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來說,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歲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歲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數死於40多歲的中年期。壽命在70歲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歲)、皇十六子允祿(73歲)、皇二十三子允祁(73歲)。皇女中壽命最長的是第六女格靖固倫公主,也只活到57歲。
而順治皇帝情況更糟,8子6女中,8歲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壽命最長的當數皇三子玄燁(即康熙皇帝),享年69歲,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僅活了33歲。由此可以了解到,當時的醫療衛生條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員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其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壽命也不長。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較男子更高,平均壽命較男子為短,這和現代社會女子人均壽命普遍高於男子的現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覽玉牒的禮儀隆重
玉牒修成后,要舉行“恭呈御覽”的禮儀,請皇帝“御保和殿受書,御太和殿受慶賀禮”。儀式隆重複雜,先由欽天監擇良辰吉日,禮部在太和門設玉牒香案,宗人府設彩亭,自玉牒館恭捧玉牒置於彩亭內,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開玉牒,請皇帝升中和殿“恭閱玉牒”。
迎送玉牒的禮儀中,由侍衛前引后護,另有黃蓋、龍旗、御仗並奏導迎樂,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禮儀結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庫暫存,備送盛京。
最後一次修訂的清代宗室玉牒多達7000頁,其中僅詳實記錄的宗室男性就有10餘萬人,從這個角度說,清代玉牒堪稱世界上記載最豐富的族譜。
清代玉牒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數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連續完整的記錄,特別是女性人口資料和婚姻資料齊全。正因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學者眼裡,清代玉牒是一個真正的寶庫。此外,清代玉牒用滿漢兩種文字繕寫,裝幀華美,書法雋秀,也是極具審美價值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