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滕宗諒的結果 展開
- 北宋官員
- 北宋左司諫、尚書祠
滕宗諒
北宋官員
滕宗諒(990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陽人,北宋官員,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為世人所知。
滕宗諒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初任濰、連、泰州從事,助好友范仲淹主持築捍堤堰。天聖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貶至閩北邵武縣。歷任大理寺丞、左司諫、天章閣待制、禮部員外郎,后因坐言官禁事不實,降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滕宗諒一生清正廉明,勤政為民,政績卓越,任職岳州期間被同朝文學家王辟之讚譽“治最為天下第一”。
慶曆七年(1047年),滕宗諒由於治岳州(今湖南省岳陽市一帶)有功,調任為江南重鎮蘇州知州,上任后不久薨於任所,終年五十七歲。
滕子京與范仲淹、劉越舉同科進士。初授泰州軍事判官,范仲淹任西溪(今江蘇東台)鹽官時建議泰州知州張綸修築捍海堤堰,薦舉滕子京給張綸當助手。在築捍海堤堰中滕子京吃苦耐勞,也顯示出其才幹,備受張綸稱讚。后遷當塗(今安徽當塗縣)、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范仲淹升任京官后,賞其有才幹,將其召入試學院;天聖中又改任專管審核刑獄案件的大理寺丞。天聖七年(1029)六月,以火災為由,范仲淹、滕子京等諸多高中低級官員分別奏請劉太後放棄垂簾聽政,將軍國事大權交還給仁宗趙禎,劉太后大怒,將范仲淹等高級官員逐出朝廷任地方官,將中低級官員一一貶逐邊遠州縣。
滕子京
於天聖九年(1031)由大理寺丞貶至閩北邵武縣。這是他二次來邵武,在一年多任職時間內他為民辦好事,建學堂,訪貧問苦,與當地百姓親密無間。《閩書》稱他“復知邵武軍州事,自任好施予,喜建學,為人尚氣倜儻,清廉無餘財。”
明道元年(1032),滕子京奉調入京,任掌管皇帝衣食行等事的殿中丞。然而這年八月,內宮再次發生火災,連燒八殿。詔令追查起火原因。滕子京當是首當其衝的被迫查者。他與秘書丞劉越分別上疏諫,認為宮中屢屢失火原因是規章制度不嚴,未能防患於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簾,婦人柔弱,朝綱不整,政失其本。仁宗聽其言,罷詔獄。明道二年三月由垂簾聽政到皇帝禮遇,至軍國事權一手獨攬,專政達十一年之久的劉太后終於一命嗚呼。劉太后死去,常勸太后“還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遷左司諫,秘書丞劉越病故,也贈右司諫銜。未久,有人告滕子京所奏宮中失火原因不實,其本人有不可推脫之責。
景佑元年(1034),滕子京又被降為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后又因與司諫范諷君子之交,心心相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范諷次年因事被貶,株連滕子京,子京被降為監管酒業專賣的池州監酒。這次貶逐池州,就在監池州酒任上,邀請范仲淹來池州遊玩,兩人同登九華山,同游秋浦山水,飽賞貴池、青陽秀麗風光,滕子京流露百年後安卧青陽之心愿。
寶元元年(1038),滕子京調江寧(今江蘇南京)府通判,不久徙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
康定元年(1040)九月西夏國王嵬名元昊大舉興兵侵宋。滕子京陞官刑部員外郎、職直集賢院、任涇州(今甘肅州涇川北)知州。開始長達四年防禦西夏東侵的艱難生涯。
慶曆二年(1042)閏九月,嵬名元昊舉兵進犯涇原。西夏軍打到渭州時,距滕子京守軍涇州只120里。他沉著應戰,動員數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敢之士,偵探敵軍之遠近及兵力之多少,檄報鄰郡使之做好防備。后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范仲淹率一萬五千人解涇州之危。滕子京張羅供應柴糧,確保了戰爭所需一切物資,終於將西夏軍擊退。在保衛涇州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結束后,滕子京大設牛酒宴,犒勞羌族首領和士兵,又按當時邊疆風俗,在佛寺里為在定川戰爭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禱,並安撫死者親屬,其良苦用心是籠絡少數民族民心,藉以求得民心安定和邊疆的安穩。
在范仲淹舉薦下,滕子京提為管理宮廷中藏書的高級文官天章閣待制、任環慶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慶州知州職位。
慶曆三年(1043)他調京不久,駐紮在涇州的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滕子京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監察御史梁堅對其進行彈劾,指控他在涇州費公使錢十六萬貫,隨即遣中使檢視。滕子京恐株連諸多無辜者,將被宴請、安撫者的姓名、職務等材料全部燒光。其實,所謂十六萬貫公使錢是諸軍月供給費,用在犒勞羌族首領及士官的費用只有三千貫。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監官歐陽修等都為其辯白,極力救之。后只被官降一級,貶知鳳翔府(今陝西寶雞市境),后又貶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境)。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以國事為重,勤政為民,辦了幾件好事,如擴建學校、修築防洪長堤和重修岳陽樓等。這些事受到百姓稱讚,結果兩年時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治為天下第一”。在重修岳陽樓之後,他寫信給好友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事”。隨信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圖》,供仲淹參考,說是“涉毫之際,或有所助。”其時,范仲淹因“慶曆新政”遭當朝保守派大臣賈昌朝、陳執中、王拱辰等的攻擊而失敗,已於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貶謫為鄧州(今河南南陽市)知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范仲淹,借樓寫湖,憑湖抒懷,真正的意圖是對摯友的婉轉規勸,惟恐招來禍患。范仲淹可謂苦心孤詣,深知重修岳陽樓要花很多錢,擔心有些人再次藉此攻擊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開頭就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既是對他的政績的肯定和頌揚,又是為他被貶謫再次辯白;同時告訴他人,他是在干出大成績后才重修名勝古迹岳陽樓的,又堵塞了攻擊者之口。
今日岳陽樓
慶曆七年(1047),滕子京由於治巴陵郡有功,調任江南重鎮蘇州知州,上任后不幸卒於任所,終年五十八歲。始葬於蘇州,后其子孫(是子還是孫無史據可考)按其生前“君昔有言,愛彼九華書契”意願,遷葬於青陽縣城南金龜源。明清兩朝敬仰滕子京的青陽人,在九華山雲外峰下建造了“滕子京書堂”,供後代子孫瞻仰憑弔,只可惜書堂遺址今已無處尋覓。
滕子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朋友,兩人同於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進士。滕子京在中國歷史上本無什麼地位,亦無顯赫的名聲,多虧了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才使他的名字得以流傳後世,而且還蒙上的一個“勤政為民”的美名。因為《岳陽樓記》一文中說他在貶官一級后,“不以己悲”,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便把偌大的一個岳州治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相傳滕子京並非如《岳陽樓記》中的所溢美的那樣,據《宋史》記載,滕子京被貶岳州的緣由是因為他在涇州任職期間,“費公錢16萬貫”,除去分給“諸部屬羌”及“饋遺游士故人”。此事被監察御史揭露后,當時的宋仁宗派員前往查勘,然而滕子京“恐連逮者眾,因焚其籍以滅姓名”。最後得虧了范仲淹的“力救”,才得以降官一級,謫貶岳州。他在岳州任上,也未使岳州出現太平興盛的景象,在老百姓窮困潦倒,餓殍遍地的情景下,滕子京並未做到“勤政為民”,相反,四處搜刮錢財,重修岳陽樓,為自己樹碑立傳,邀功請賞。更為可惡的是,滕子京故伎重施,征斂賦稅,“所得近萬緡(一千文),置於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
而據編纂《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原文載:“滕宗諒知岳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銀,不斂於民。但榜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官為督之。民負債者爭獻之。所得近萬緡,置庫於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不靠財政撥款,不搞集資攤派,而是靠催收州民捐獻出來的爛債聚財,確實令人稱奇。可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也是可信的。
滕子京墓位於青陽縣東5里的金龜源,即今新河鄉光榮村隴崗村民小組。金龜源得名於一座酷似金龜的小山崗。滕公墓取金龜朝北斗之向。墓東的山崗上有塊巨石,狀如“金雞登高”,也稱“金雞嶺”;墓西北有一蔥翠欲滴的孤山,形同綠色寶珠,名曰:“抱珠墩”。滕公基地周圍,山巒起伏,林術蔽崗,景物清麗,是塊難尋的風水寶地。滕公墓後半里處,曾聳立巨碑一塊,上刻12個徑尺陰文:“宋名臣天章閣待制滕公神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碎。1981年青陽縣政府定滕子京墓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家因緊靠318國道,後來國道拓寬,無法避讓,遷葬於國道北側抱珠墩,重建了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