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人鳳

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譚人鳳(1860年9月20日—1920年4月24日),字石屏,號符善,清咸豐年農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

少年時加入洪門會黨。1904年辦“群志”小學,聯絡會黨,謀划長沙起義。1906年赴日參加同盟會,后回國策應萍瀏醴起義,未果,再入日本就學法政學校。1908年赴南部邊境,策劃粵、桂、滇邊境武裝起義。1910年於東京召集十一省區同盟會分會長會議,贊成“組織中部同盟會以謀取長江革命”。1911年赴漢促成文學社、共進會合作,並抵滬與宋教仁發起建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任總務部長。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回湘策動討袁,失敗后東渡日本。1916年回國參加護國、護法運動。著有《石叟牌詞》等。

1920年病逝上海。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庭出身

譚人鳳
譚人鳳
16歲考取秀才,后累試未中。
30歲時在村內義學任塾師。在地方頗有威信,里中每有爭議,務請他排難解紛。在教學的同時,開始聯絡會黨,召集江湖朋友在家鄉開山立堂,取名“卧龍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義”以自雄。

秀才辦學

36歲以前,以老秀才的身份,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一所福田小學,請了謝介僧等人擔任教員,潛心文吏,未究時事。
1895年偶遇[司鄉鄒價人經過,與談古今中外事,皆聞所未聞,思想大有啟發,因之一變而投身反清革命。我早年聽鄉里老輩講過,譚人鳳在家鄉教書時,即以好罵出名,當地幾個土豪劣紳,幾乎被他罵遍了。他在朋友同志間也以好罵稱.然而一罵之後,毫無成見,仍和好如初。他在地方很有威信,鄉里人每有爭議,必請他去排難解紛。在家庭里也很有威信,每早必持旱煙袋杆子敲侄輩的房門,喊他們起來出早工,常說:“三早當一工。”侄輩們跟他年紀差不多,都很敬畏他,樂於聽命。
40歲以後在1903年到1904年兩年間,在新化縣城文場內辦小學堂,仍操粉筆生涯,但接觸面比較廣些。

聯絡會黨

1904年暑假期間,有個朋友由日本歸來,在縣城裡找到,秘密告訴他:黃克強、宋教仁等將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在省城發難。從這年冬季起,他加緊在會黨中進行活動,發展組織。他與周叔川由隆回赴桃源,轉往辰沅,再赴常德,到處奔走聯絡,席不暇暖。第二年夏天,應他的老朋友、廣西警察學堂總辦曾叔式和隨營學堂總辦蔡松坡的電邀,帶領三個學生去廣西。到廣西后;在警察學堂掛個文案名義,實際上是作食客。后聽說李燮和、唐鏡三在寶慶起義,他喜不自勝,特地帶學生岳森回來相助。半路上遇見唐鏡三,才知道事情已經失敗了。這時傳聞寶慶官方將派兵勇到鄉里來圍捕,經過親友殷勤相勸。
1906年春離開縣境,經寶慶到長沙,在草潮門新化中學堂任監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暑假期間,常到長沙黎家坡遐嶺庵來。呼他為“小友”。
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陽節,召集湖南各地會黨代表在嶽麓山舉行游山會。游山會後幾天--九月十六,借慶祝黃興30歲生日,與黃興、劉揆一等組織華興會,進一步聯絡會黨。此說可疑。

反清革命

譚人鳳
譚人鳳
1906年8月離開長沙去南京,由南京而上海。12月到東京時,適逢同盟會舉行《民報》創刊周年紀念大會,他也去參加了。會後經先到東京的唐鏡三懇切介紹,與黃興相晤,暢談兩小時,決定加入同盟會。不久萍、瀏、醴大起義爆發,黃興派他與周震鱗、洪春岩、何弼虞、寧調元。胡瑛等回國謀響應。到長沙后,得知起義已失敗,無計可施,又重返東京,入政法學校,插入五期班,時在1907年春。
同年12月鎮南關之役爆發,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等親臨陣地參戰。得到民軍佔領鎮南關的消息,估計大有可為,立即把兒子一鴻的官費折抵借百金,偕同志前往參戰,以遂平生之志。他們到達時,戰事已結束,民軍早已撤走,滿腔希望,頓化煙雲。黃興此時正苦於子彈缺乏,因譚與廣東欽廉道道台郭人漳有舊,黃過去在廣西也運動過郭,便托他往郭處求接濟。趕到郭人漳處,郭認為革命軍事敗,態度忽變,最後並懸賞捉拿他。他脫離虎口,跑到廣州,轉回香港。在港看到報載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起兵於河口,清軍望風而潰,便情不自禁地割須改裝再往,至則又是煙消雲散了,空跑一趟,敗興而歸。
1910年1月同盟會南方支部運動廣東新軍起義已屆成熟,黃興從日本到香港,與趙聲、倪映典籌劃一切。黃興走後,接踵前往。結果新軍起義以失敗告終,他又一次悵然回到東京。

奔走兩湖

1911年2月4日應黃興、趙聲之邀,由東京抵香港,當天晚上和黃、趙商談廣州起義計劃。他認為兩湖地當衝要,非先示機宜不可。徵得黃、趙同意后,第二天即帶2000元往上海,再到漢口,與居正、楊玉如等聚商於某旅社。
黃花崗起義前夕,黃興由香港秘密進入廣州,在小東營機關部進行部署。也由香港趕來參加。當討論進攻計劃時,他認為10路進攻,應有一人居中司指揮調度責任,不應同時都告奮勇。最好先炸斃李准,合攻督署,再由趙聲從城外以新軍進攻,內應外合,較易得手。這個建議,因時機迫促,未被採納。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他從廣州脫險抵香港,在港稍事逗留,折返上海。5月初到漢口,與孫武、蔣翊武等多次會商,建議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通力合作,相輔相成。在策動下,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組成機關部,作為籌劃武漢地區起義事宜的領導機關。
1912年黃興在南京黃花崗周年紀念會演說中讚揚他說:“……至於內地之布置,長江一帶,先生任之。譚先生身體多病,此時亦冒險力疾至鄂。”

漢上先著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1911年秋和黃興詩中有句云:“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譚與湖北的兩個革命團體早有聯繫,武昌首義他是出了力的。
武昌起義前夕,10月8日由滬到南京,約集同志,商討響應湖北發難問題。事後,他同居正一起去武漢,船過九江時,即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10月14日渡江入武昌,與黎元洪相晤。黎向他傾訴了一大堆困難,他責以大義,促速下令進擊清軍。第二天早上,民軍步炮各隊大批過江進攻,清軍不支,狼狽敗退。商民歡聲雷動,滿街燃放鞭炮慶祝。經此一戰後,士氣愈旺,形勢大變。
10月22日夜長沙新軍反正消息傳到武漢,立即向都督府請領快槍2000支,派任震運送回湘。兩天後,他自己乘輪迴湘,到長沙后,發現焦達峰的都督府一片混亂,立憲派組織了一個參議院總攬全權,焦達峰遇事受挾制。譚人鳳看到了這個不正常情況,以外援事急,只好隱忍,而著重於敦促出兵援鄂。
這時光復各省電促派代表往湖北開會,與鄒價人、廖笏堂、劉揆一被舉為代表,於11月24日到達武漢。到武漢后,他與鄒價人等赴王隆中軍中演說,勉勵大家奮勇殺敵。不久,黃興離開武漢東下,準備進攻南京。黃興走後,黎元洪打算退往葛店,武昌情況危急。革命黨人推舉譚人風以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支撐危局,秩序稍為安定,不久,黎元洪也回來了。
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選舉
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選舉
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武昌集會,會上,推舉新到會為臨時議長。經過討論,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隨後,黎元洪遣人送到公文及旅費,委派為議和代表,促赴上海、南京與會。12月26日到南京,參加各省代表會。這時,會議已在南京進行半個月了,正準備選舉臨時大總統。曾在各省代表會上倡議舉黎元洪為總統,但開票結果,孫中山在17票中以16票當選,黃興得一票,無有及黎者。他一面參與各省代表的集會,一面仍以北面招討使名義,在上海組織機關,準備北伐。但是,所謂招討使者,是個空架子,唯一的兵力就是他的兒子二式從湖南帶去的兩營人。

譚宋交誼

到東京不久,就結識了宋教仁。章太炎撰《前長江巡閱使譚君墓誌銘》,說他”與孫、黃好尚異,獨重桃源宋教仁,以為雋才。”這是事實。
1910年春廣東新軍起義失敗,宋教仁深為嘆息,經常找商量整頓辦法,譚這時與新從國內來的鄒價人、鄒永成等同住在東京神田區。
5月18日趙聲憂憤致死,黃受刺激更深,時刻想到要去暗殺李准等清朝悍吏,“以酬死事諸君,庶於心稍安”。這時在香港,極力勸阻,事後又郵電力阻,黃均不為稍動。宋教仁也是參與策劃黃花崗起義的,對此次事敗悲愴滿懷,無限傷感。他和潭人鳳以及其他同志,鑒於這次失敗的沉痛教訓,即時把握川、鄂、湘各省反對鐵路國有風潮的有利時機,決定組織力量,重振旗鼓。
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譚人鳳、陳英士(其美)等29人,在上海湖州會館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會,起草成立宣言。在這次成立會上,被推為總務幹事,兼負交通部之責,兩天後又被選為總務會議議長。他隨即往湖北組織分會,對文學社、共進會成員多方開導,曉以大義,因而出現了爾後團結對敵的合作局面。
1913年春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宋教仁到處發表演說,抨擊時政,大招袁世凱之忌。在武漢相晤時勸他注意戒備,免遭暗算。宋不以為意。3月20日,袁世凱果然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兩天後宋傷重殞命。萬分悲痛,親撰輓聯:“破壞建設一身兼,有思想,有學問,有才能,謂之政治大家曾何愧;瘈狗毒蛇全國布,無人心,無天理,無國法,成此暗殺世界豈能堪?”宋教仁死後,辦理喪葬事宜,照料遺族生活,計劃周詳,煞費苦心,極其奠重犧牲的亡友。

辛亥以後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在臨時政府中未居任何職位,而以北面招討使名義駐節上海,無兵無餉,有時發發通電,表明政治態度。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通電反對。孫中山複電。同年夏天北京政府任譚為川粵漢鐵路督辦,無所建樹。11月27日袁世凱任譚為長江巡閱使
1913年3月10日補上將軍銜。

二次革命

宋案發生后,離開北京到上海,其時刺殺兇手武士英已被捕獲在押,趙秉鈞、洪述祖與應夔丞的往返函電,也在應家搜獲,可說鐵證如山。他向孫中山、黃興詢問主張,孫說,若有兩師兵,我當親率問罪。黃說,此案證據已獲,當可由法律解決。他反駁說:“孫先生之說空談也,兩師兵從何而來?黃先生之說迂談也,法律安有此效力?”當時主張遣使促湘、粵、滇三省獨立,再檄各省同興問罪之師。後來事實證明,他這個主張也是行不通的。在這以後,他往北京見袁世凱,往武昌見黎元洪,想進行調整,結果又是枉費心機。
1913年7月7日奉黃興之命自上海返湘,與譚延闓面商,告以南京將宣布反袁獨立,屆時湖南應迅速響應。
7月15日南京宣布獨立,黃興被舉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章士釗任秘書長,通電各省,希望同張義幟。經過一番策動,多數下層黨人奔走呼號,譚延闓見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不得不於17日召開全體會議,用省議會名義發出通電,宣布湖南獨立。但到各省討袁軍事相繼失利時,他見風使舵,於8月13日宣布取消獨立。9月15日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李烈鈞、柏文蔚、廖仲愷、朱執信鄧鏗、譚人鳳、熊克武等。北京陸軍部的通緝名單上,把譚人鳳列為“湘省之亂”的“首魁”。在袁世凱的羅網下,國內已無容身之地,他被迫出走,亡命日本。抵日後,卜居於福岡縣筑紫郡中之太宰府町,改姓名為林泉逸,以避袁探和日本新聞記者的耳目。直到袁世凱斃命后,才由日本回到上海,與孫中山、黃興過從密切,共同商討袁賊死後的鬥爭形勢問題。翌年4月黃興國葬於長沙嶽麓山,專程返湘,參加國葬儀式。

人物逝世

譚人鳳雕塑
譚人鳳雕塑
1920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初六)病逝於上海,終年60歲。長子一鴻扶柩返里,葬於新化縣文田鎮茅田村。

家庭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譚忠宅
妻子羅氏(原配)
妻子卞氏(繼配)
子女譚一鴻羅氏生,字德甲
譚二式羅氏生,字德金
譚三星羅氏生,早夭折
譚四巽羅氏生,長女
譚五武卞氏生,字德揖
譚六娃卞氏生,字德順,次女
譚七娥卞氏生,字德宜,三女
譚八駿卞氏生,早夭折
孫輩譚壯譚一鴻之子
譚國輔譚二式之女

後世紀念


故居

譚人鳳故宅在鴨田鄉南灣村塘灣里。南距縣城85公里,北與新化縣槎槎溪鎮(原五溪鄉)毗鄰。故宅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為一正兩橫的木結構房屋,現保存完好。宅後山巒起伏,竹木蔥籠,宅前有池塘,水清如鏡,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隆回縣人民政府將譚人鳳故居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各級政府加強了對故居的保護和管理,成立了保護小組,配置了消防器材,保證了故居的安全。

墓葬

譚人鳳墓
譚人鳳墓
民國元勛譚人鳳於1920年歸葬茅田(現湖南省新化縣文田鎮茅田村)望上台下的譚家山。與周圍的山不同,此山山體碩大,狀如肥豬,山頂石脈裸露似城牆。譚乃苗田人,為何落葬於與之相隔四十里的茅田?因之,譚之夫人為茅田羅氏(查茅田羅氏九房族譜)。譚人鳳來岳家必登此山。曾對山主說:“我死後就埋這山上。”並自選葬點。譚人鳳去世后,,民國政府撥七十萬銀圓為其修築墓陵。其後人根據他的遺願,把他安葬在老馬塘山,將老馬塘山改名為“譚家山”。
葬法是:從山腰往山心裡挖一個深洞,將棺木推進洞內,再用原土石充填堵塞洞口;然後在棺木上方相應的位置開挖墓框,培土墳堆三個,立三塊青石碑,碑高約五尺,寬約三尺,均無字。自山腳用料石砌六十級台階(譚享年六十歲)至墓前拜台。
辛亥成功,譚人鳳功勛卓著。特別是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政治上與孫中山等未曾保持一致。其一:孫黃等商議改散同盟會,組建國民黨,譚表示反對。其二:首屆民國總統選舉,全國共十七省代表,譚為湖南代表之首。選舉前譚慫恿個別代表投黎元洪和黃興的票。選舉結果是孫中山得十六票,黎元洪得一票。雖然是無記名投票,但這一票顯然是譚人鳳所投。孫中山當選總統后未給譚安排任何工作和職務。其三:譚不滿孫黃以軟弱態度對待袁世凱。
基於以上原因,譚去世后,民國政府效法為武則天立無字碑,亦為譚人鳳立三塊無字碑。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影視名稱拍攝時間扮演者
《辛亥革命》2011年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