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瑞光寺塔

蘇州瑞光寺塔

簡介

瑞光寺塔俗稱瑞光塔,位於蘇州城西南盤門內。始建於247年(東吳孫權赤烏十年),13層。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時改為7層8面,高約43米。該塔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介紹


蘇州瑞光寺塔高清組圖
蘇州瑞光寺塔高清組圖
瑞光寺初名普濟禪院,據志書記載為三國吳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為迎接西域康居國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孫權為報母恩又建十三層舍利塔於寺中。而根據先後在塔內發現的寶幢木函、佛經、石佛、石礎、塔磚等文物上的紀年文字,與塔的平面、結構、外觀綜合考證,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聖八年(1030年)所建,當時佛寺名為瑞光禪院。寺院里歷經毀修,塔曾於南宋淳熙,明洪武、永樂天順嘉靖崇禎,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葺。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毀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加以維修。

結構


瑞光寺塔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磚砌塔身由外壁、迴廊和塔心三部分構成,外壁以磚木斗拱挑出木構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劃分為三間,當心間辟壺門或隱出直欞窗。底層四面辟門,第二、三兩層八面辟門,第四至七層則上下交錯四面置門。內外轉角處均砌出圓形帶卷剎的倚柱,柱頭承闌額,上施斗拱。外壁轉角鋪作出華拱三縫,補間鋪作三層以下每面兩朵,四層以上減為一朵。全塔腰檐、平座、副階、內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門道、佛龕諸處,共有各種木、磚斗拱380餘朵。修復后通高約53.6米,底層外壁對邊11.2米。層高逐層遞減,面積也相應收斂,外輪廓微呈曲線,顯得清秀柔和。入塔門,經過道即迴廊,迴廊兩壁施木樑連結,鋪設樓面,第二、四層轉角鋪作上有月梁聯繫內外倚柱,廊內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層迴廊當中砌八角形塔心磚柱,底層作須彌座式,第六、七兩層改用立柱、額枋和卧地對角梁組成的群柱框架木結構,對角梁中心與大柁上立剎桿木支承塔頂屋架和剎體。塔身底層周匝副階,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 台,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對邊23米,鐫有獅獸、人物、如意、流雲,簡練流暢,生動自然,堪稱宋代石雕佳作。基台東邊有橫長方形月台伸出,正面砌踏道。
此塔磚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構,第六、七兩層及塔頂木構架雖為後代重修,但其群柱框架結構在現存古塔中並不多見。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額枋、壁龕、壺門等處還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紅白兩色宋代粉彩壁塑殘跡。1978年發現秘藏珍貴文物的暗窟——“天宮”也在該層塔心內。底層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現存古建築中尚屬罕 見,從而為研究宋“營造法式”提供了實物依據。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優美,用材講究,寶藏豐富,是宋代南方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仿木塔比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類古塔演變發展及建築技術的重要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