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蠶

野桑蠶

桑蠶,屬於昆蟲綱鱗翅目蠶蛾科,又稱野蠶等。分佈全國南北20餘個省、市、自治區。被野桑蠶吃后的葉片會影響林木的生長。

影響


野桑蠶
野桑蠶
幼蟲食葉為害扶桑、桑、柞、榕、柘木構樹等。被害葉片輕則成缺刻,重則葉片、嫩梢吃光,影響林木的生長。近年來,在許多主要蠶區很難發現野桑蠶的危害。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體長15.5~25毫米,雄體長12~18毫米,翅展35~46毫米,雄蛾小。全體灰褐色。觸角暗褐色羽毛狀。前翅上具有深褐色斑紋,外緣頂角下方向內凹,翅面具褐色,橫帶2條,2帶間具深褐色新月形紋。后翅棕褐色。
羽化時間6-16點第一代6-9點,第二、三代14-16點,第四代9-18點羽化后1-3小時交配。交配時長30分鐘-20小時,一般1-2小時。交配後到產卵的時間間隔2小時-4天一般3-4小時。產卵時間1-3天。卵數89-573粒。
野桑蠶
野桑蠶
壽命2-30天第一代4-8天,第二、三代2-5天,第四代10-30天。產越冬卵10月17日-11月15日,高峰期11月上旬。

扁平橢圓形,長1.2毫米,橫經1毫米,初產淡黃色,后變灰褐色,非滯育卵后變青灰色。孵化期第一代即越冬卵春天自然溫度12℃以上需22—27天,第二代11-12天,第三代9-10天,第四代7-8天。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40~65毫米,寬約5毫米,體棕紅色或棕褐色。頭小,胸部2、3節特膨大,表面凹凸不平,色澤不一,有黑褐色、棕紅色等,第2胸節背面有1對黑紋,四周紅色,第3胸節背有2個深褐色圓紋。第2腹節背面具紅褐色馬蹄形紋2個,第5腹節背面有淺色圓點2個,呈突起狀,第8腹節上有1尾角,基部突粗,尾角棕紅色,向後平彎。腹背上有散生黑斑。
蟻蠶出殼時間:6-10點,溫度較低時,延續到18點。
自孵化至吐絲結繭,需13-31天,三眠蠶需13-28天,四眠蠶需14-31天。
三眠蠶第一代24天,第二代14.5天,第三代13天,第四代22.5天。
四眠蠶第一代27.5天,第二代15.5天,第三代16.5天,第四代25.5天。
四眠蠶幼蟲期
1齡:3-9天第一代7-8天7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4天。
2齡:3-6天第一代5-6天6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3.5天。
3齡:3-5天第一代4-5天4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3.5天。
4齡:4-6天第一代4-5天4第二、三代4天第四代5天。
5齡:4-9.5天第一代4-5/6.5天5第二、三代4天第四代9.5天。
五齡體長範圍為3.2-5.2cm,三眠蠶雄3.2-3.9cm,雌3.55-3.9cm,四眠蠶雄4-4.8cm,雌4.05-5.2cm。
雌蠶在第8、9腹節的腹面各有一對乳白色的小圓點,明顯程度個體不同。
結繭1-2天吐絲喜暗。

長12~23毫米,寬5~6毫米,橢圓形,初蛹棕紅色,后變深褐色。末代黑色。腹節凹凸不平,腹部下端呈三角形,翅中部深凹。前足、觸角、翅芽高於體面,呈突起狀。
雌蛹在第8腹節腹面的正中線上,有一條縱線。雄蛹在第8、9腹節腹面正中線的交界處,有一小點。
化蛹需1-2天。蛹期11-45天第一代13-28天,第二代13-14天,第三代13-16天,第四代15-46天,平均31天。
蛹長:雌1.55-2.3cm雄1.2-1.8cm三眠雄1.2-1.55cm三眠雌1.55-1.7cm四眠雄1.5-1.8cm四眠雌1.8-2.3cm
長江流域一年發生4代,以卵在寄主枝幹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期分別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下旬、7月-8月和8月中旬~10月底。有明顯世代重疊現象。末代成蟲羽化后產卵越冬。
成蟲多見在白天羽化,不久即交尾產卵,卵產在寄主枝條或樹榦上,成堆狀,3、5粒1堆或數十粒成堆,排列不整齊。
老熟幼蟲在葉背或兩葉間,葉柄基部,枝條分杈處吐絲結繭化蛹。
野桑蠶
野桑蠶
桑蠶的天敵較多,有野蠶黑卵蜂、野蠶黑疣蜂、廣大腿蜂等。

長20~28毫米,寬8~12毫米,絲質,外疏內實,韌性強,有黃色、黃綠色、淡黃色、黃色隱顯紅色。

防治方法


①在成蟲產卵盛期后,注意摘除枝條上的卵塊,並結合整枝,去除枝桿的越冬卵,壓低蟲口基數。同時注意各代的低齡幼蟲群集期,人工捕殺,並在結繭期施行人工摘除。
②確實必要藥劑防治時,在低齡幼蟲期,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3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