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柘木的結果 展開

柘木

桑科柘屬植物

“柘木”又名桑柘木:桑科植物,為我國歷史上著名名貴木料,大多歷史文獻都有記載,柘木一般不作為傢具用材,因其名桑柘,桑與傷或喪諧音。很多地方忌諱。按生長環境分為“山柘”“本地柘”;山柘指山上生長的料---如山東一帶的料。“本地柘”特指蘇北平原地帶,柘木油性大,生長較快,特別是當年的枝條,生長特別快。柘木葉在很多地方用於養幼蠶,所以稱桑柘木。另具中藥價值,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在我國多省都有分佈。

形態特徵


柘樹(《救荒本草》),又名: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湘陰縣誌》),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桑、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柘木[木材]
柘木[木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米以上。
花期6月。
果期9~10月。
柘木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長5-20毫米;冬芽赤褐色。葉卵圓形至倒卵形,長5-14厘米,寬3-6厘米,全緣,偶為不規則3裂,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淺綠色,通常無毛,稀被毛,側脈每邊4-6條;葉柄長1-2厘米,被微柔毛。
柘木花雌雄異株,花序球形頭狀,單生或成對腋生,總花梗短;雄花序小,直徑5毫米;雄花花被片4,苞片附生於花被片上,頂部肥厚,內卷,雄蕊4,在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陷入花被片下部,錐形;雌花序直徑1-1.5厘米,花被片4,子房深入花被片下部。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2.5厘米,肉質,成熟時桔紅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喜生在陽光充足的荒山、坡地、丘陵及溪旁。

分佈範圍


柘木
柘木
分佈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柘木產昆明附近,有時栽培,常生於光照充足的灌木叢中或宅旁、山坡;我國自中南、華東、西南,北至河北南部均有分佈。日本、朝鮮有分佈。

主要價值


【藥材名】柘木
【拉丁名】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別名】原植物柘樹,原產河南省柘城縣,又名:柘,柘桑,桑木,傷脫木,黃桑,文章樹,灰桑樹,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柘木
柘木
【名稱考證】柘木(《本草拾遺》),柘樹(《救荒本草》),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湖陰縣誌》)
【科目來源】桑科植物
【藥用部位】柘樹的木材。
【性味歸經】《本草拾遺》:"味甘,溫,無毒。"入肝、脾二經。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瘧。治崩漏,飛絲入目,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2兩。外用:煎水洗。
【資源分佈】分佈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①《本草衍義》:"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葉飼蠶曰柘蠶。葉硬,然不及桑葉。"②《綱目》:"楊,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
【相關選方】
①治月經過多:柘樹、馬鞭草、榆樹。水煎兌紅糖服。(《湖南藥物志》)
②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③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目)了,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醫學綱目》)
【原生形態】柘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以上。小枝黑綠褐色,光滑無毛,具堅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放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除下面主脈略有毛外,余均光滑無毛;基部3出脈,側脈4~5對;葉柄長約1厘米,略有毛;托葉小,分離,側。花單性,雌雄異株;皆成頭狀花序,具短梗,單一或成對腋生;雄花被4裂,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4裂,花柱。花期6月。果期9~10月。喜生在陽光充足的荒山、坡地、丘陵及溪旁。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本草衍義》、《綱目》
【相關藥材】柘木白皮
【關鍵詞】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瘧崩漏飛絲入目瘧疾

古人說法


柘木zhe mu(《本草拾遺》)
“柘木”又名桑柘木:桑科植物,為我國歷史上著名名貴木料,大多歷史文獻都有記載,柘木傢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存,在中國傳統傢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來源】為桑科植物柘樹的木材。其樹葉中國從古至今用於養幼蠶。
柘弓柘木做的弓。柘樹枝長而堅,宜作弓。《太平御覽》卷九五八引漢應劭《風俗通》:“柘材為弓,彈而放快。”北周庾信《春賦》:“金鞍始被,柘弓新張。”
柘杵用柘木製的杵。漢劉向《說苑·權謀》:“歖日之役者,有執柘杵而上視者,意其是邪?”
柘袍
1柘黃袍。隋文帝始服,后泛指皇袍。唐王建《宮中三台詞》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鸞扇遮。”元歐陽玄《陳摶睡圖》詩:“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
2借指皇帝。宋蘇軾《書韓干<;牧馬圖>;》詩:“歲時翦刷供帝閑,柘袍臨池侍三千。”
柘杓用柘木製的杓子。唐沈亞之《淮南都梁山倉記》:“今待汝訪山求材然後用,何異乎柘杓滂流之語耶?”
柘枝柘枝舞的省稱。唐章孝標《柘枝》詩:“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
”清吳偉業《贈妓朗圓》詩:“輕靴窄袖柘枝裝,舞罷斜身倚玉床。”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胡騰、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檀柘檀樹與柘樹。二木質地堅韌,皆為良材,可做弓干。《管子·山國軌》:“有竹箭檀柘之壤。”漢桓寬《鹽鐵論·殊路》:“今仲由、冉求,無檀柘之材,隋和之璞。”
柘彈柘木做的彈弓。南朝梁何遜《擬輕薄篇》:“柘彈隨珠丸,白馬黃金飾。”南朝陳顧野王《陽春歌》:“銀鞍俠客至,柘彈婉童歸。”唐馮贄《煙花記·柘彈》:“陳宮人喜於春林放柘彈。
”宋梅堯臣《挾彈篇》:“手持柘彈霸陵邊,豈惜金丸射飛鳥。”
柘橋用柘樹壓枝形成的天然鞍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欲作鞍橋者,生枝長三尺許,以繩系旁枝,木橛釘著地中,令曲如橋。十年之後,便是渾成柘橋。”

註釋


貞柘柘樹木質細密堅韌,稱為“貞柘”。唐虞世南《琵琶賦》:“木瓜貞柘,盤根錯節,或錦散而花開,或絲縈而綺結。”
柘黃
傳統色彩名,也指染料。
⒈用柘木汁染的赤黃色。自隋唐以來為帝王的服色。唐王建《宮詞》之一:“閑著五門遙北望,柘黃新帕御牀高。”元顧瑛《天寶宮詞寓感》之十:“娣妹相從習歌舞,何人能制柘黃衣。”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柘》:“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天子所服。”
⒉指柘黃袍。唐杜甫《戲作花卿歌》:“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⒊柘木上所生的木耳。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