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崇福寺的結果 展開
崇福寺
山西太原崇福寺
山西太原崇福寺位於同過村西北,佔地面積3055.45平方米。主院,面寬26.3米,進深46.03米。正殿5間。面闊15.9米,進深三間6.9米。前有廊,露明六柱。大殿內正面有彩塑“南無中天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蓮座,左為“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士大功得天蓮座”、右為“南無光明會上諸佛菩薩摩河蓮座”。
山西太原崇福寺位於同過村西北,佔地面積3055.45平方米。正殿5間。面闊15.9米,進深三間6.9米。大殿內正面有彩塑“南無中天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蓮座,左為“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士大功得天蓮座”、右為“南無光明會上諸佛菩薩摩河蓮座”。釋迦牟尼佛前側,左為阿南尊者、右為迦釋尊者。左右兩耳亭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五間面闊15,9米,進深6,9米,西廂房為“地藏殿”內有“南無大院地藏王菩薩”一尊,菩薩前側左為冥公,右為道冥。東廂房為“觀音殿”內有“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自在觀音坐像一尊。前側左為小龍女,右為善財童子。東西廂房北面又各有兩間小廂房面闊6米進深4,6米,為書房。東有一偏院為禪房,佔地面積746,88平方米,建築面積409,92平方米。
中國古建力求每根柱子垂直穩固以保建築安全,而位於山西朔州的崇福寺彌陀殿卻能打破常規,“斷柱負重”近千年安然無恙,在中國絕無僅有。
“中國古建築主要由梁架、斗拱和柱子承負,四周牆壁不是負重的主力,牆壁的主要功用是穩固柱身、防風避雨和野獸侵襲。”古建專家、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說,中國民間有一句諺語“牆倒屋不塌”,就確切說明了這一構造原理。
崇福寺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寺內有金代建築彌陀殿,其採用減柱和移柱法,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大膽創新。彌陀殿寬七間、深四間,高近18米,開間較大,殿宇宏偉,殿身內外柱子各一周。
上世紀末,柴澤俊曾主持了崇福寺修繕工作。在前期勘察階段,他曾聽聞當地老者傳言,“彌陀殿斷柱負重,千年不虞”,當時並沒有完全明白其中含義。后在測繪時他才察覺,殿內金柱一周,四根金角柱高近6米,柱徑偏瘦,柱頭徑僅40厘米,柱底徑49厘米。修繕前柱身上半部微顯折彎,當時只以為是基礎沉陷、殿身整體后傾而造成,拆卸時才發現,這四根金角柱上部腰間因四向袱枋卯洞交錯疊置,已將柱身挖空,故於卯洞處將柱身截為兩段,上下對接負重。
柴澤俊認為,一般而言,中國古建築都藉助柱網格局和間架結構來完成力的傳遞。各個古建築的柱網之間,要求下面有柱腳榫與柱礎對應穩定,柱身有牆體護持,柱頭之間有闌額、普柏枋繞周相系,才能形成基本穩定的柱網框架。唯崇福寺一反常態,堪稱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