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

街亭古鎮崇福寺

街亭古鎮崇福寺位於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三國古戰場街亭古鎮。世代相傳,街亭古鎮崇福寺為麥積山下院,古稱“靈隱寺”,坐落在街亭古鎮東山。崇福寺年深代遠。明永樂大鐘雖有“前朝敕建麥積山下院”的記載,但蓮花柱頂石可確切證明始建在唐以前。其後改龍山盤結,其前東柯河蕩漾,南倚天水名勝麥積山、仙人崖;北峙石門、千佛洞古寺。左側有馬謖寺(已毀,今新修佛窯)、石蓮谷;右側有街亭溫泉湯峪。前有詩聖杜甫私塾、子美堂及東柯草堂,後有佛教聖地凈土寺。崇福寺獨踞其中。

街亭古鎮崇福寺簡介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街亭古鎮崇福寺位於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天水市麥 積區。街子崇福寺為麥積山下院,古稱“靈隱寺”,俗稱大寺,坐落在街亭古鎮東山。其後改龍山盤結,其前東柯河蕩漾,南倚天水名勝麥積山、仙人崖;北峙石門、千佛洞。左側有佛窯、石蓮谷;右側有溫泉度假村。前有詩聖杜甫東柯草堂,後有佛教聖地凈土寺。崇福寺獨踞其中。
街子東山,因古代山後有片杏林,又稱杏林山。又因山呈虎踞龍盤之狀,明代前稱觀龍山。相傳明代朱元璋謀臣劉伯溫奉命盡斬天下龍脈,觀龍山亦未倖免。此後改稱改龍山。崇福寺建在改龍山腰,依山順勢而建。上部為杏林觀,中部為崇福寺,前部為紀信將軍祠。集寺觀祠堂於一身,融佛道儒教於一體,是為崇福寺一大特點。其建築結構,杏林觀有凌霄大殿、真武殿、三官殿及南天門;崇福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財神殿、聖母殿及藥王宮;前院有紀將軍祠即城隍廟、鐘樓、山門、牌坊及碑坊。所有建築群中,唯凌霄殿最高大雄偉,氣勢恢弘;大雄寶殿,飛檐高翹,雕樑畫棟,流金溢彩。此二殿為崇福寺標誌性建築。

歷史淵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崇福寺年深代遠。明永樂大鐘雖有“前朝敕建麥積山下院”的記載,但蓮花柱頂石可確切證明始建在唐以前。時至1978年,原大佛殿失火,拆除中發現多塊奠基磚刻有“弘道”二字。由此推斷,崇福寺至晚建於唐高宗弘道年間,可謂歷史悠久。又據《玄秘塔》碑記載,全國著名高僧端甫,少年時曾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步入空門,終功德圓滿,修成正果。可見當時崇福寺已具相當規模。自弘道以來,至今一千三百餘年。其間必多次修葺、重建。寺存明代萬曆年間大鐘及清代石碑記載,有據可查的修葺時段有: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
至於杏林觀與城隍廟的始建時間,大鐘與石碑均隻字未提。由此推測,此兩處廟宇為清嘉慶以後所建。
晚清以來國勢漸頹,崇福寺亦開始衰敗。民國時期,國民黨傷員於民國廿八年至三十七年(1938—1948年)進駐崇福寺;解放后,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躍進時期,街子小學搬至崇福寺;1959年農中佔據藥王店,1961年街子附中佔用杏林觀。直至1975年,中小學分開,各建新校方才搬離。至文化大革命前後,崇福寺除城隍廟外,其餘殿宇悉被拆毀,滿山高大松柏多被砍伐,一個千年寺院竟成一片廢墟。1977年,因修建公社大院,竟將南川村前世間稀有的千年古樹——九股白皮松砍伐!

今天的崇福寺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崇福寺[街亭古鎮崇福寺]
星轉斗移,時來運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逢盛世,百廢俱興。宗教活動得以恢復,文物受到保護,崇福寺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1982年,成立了崇福寺文物保護小組,后又成立了 崇福寺觀管理委員會。各村選有會長參與其中。從此,崇福寺的宗教活動及重建工程,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從1983年開始興建老母宮至今,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依靠廟裡香火收入及群眾投資投勞,原先的建築已完全得以恢復,法於古而勝於古,一個新的崇福寺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寺內藏有明代大鐘及多塊清代石碑,是研究、考證崇福寺歷史的重要史料。其中,於2002年根據西安碑林古碑模擬複製的“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最為珍貴,是崇福寺悠久歷史的有力見證。又有著名詩人董晴野先生撰文並親筆書寫的“崇福寺重修碑記”,其文其字,為後世珍品。寺內還有書法大師于右任、著名畫家牧歌、天水名家萬惠民、孫執中、杜廷楹、屈德洲等人題寫的匾額,皆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而今,崇福寺殿宇高聳,錯落有致,松柏蔥蘢,誠為佛家之清涼境界。若登臨凌霄殿台,古鎮風物定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每月初一、十五,進香者絡繹不絕;每年正月初九、四月十八、九月十三廟會期間,將舉辦法會、道場,並有文藝演出,香客濟濟,遊人如織,熱鬧非凡。凡進入街亭景區,到崇福寺觀光旅遊,當為最佳選擇。
現新修山門上的大字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所書。

仙境崇福寺


身到寺巔雲礙頭,
層崖樹木半知秋。
已非四月初來日,
但見山花盡映眸。
俯視村街屋一派,
信嘗世味賦多愁。
風飄衣袖覺如雁,
恨不凌空翱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