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鎮

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下轄鎮

倫鎮位於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南18公里處,鎮駐地倫鎮原是隋末源陽城址,宋代曾在此置安仁鎮,金改為倫鎮。2000年5月,由袁營鄉和倫鎮合併為現倫鎮,屬市中心鎮之一。現有人口4.2萬人,83個行政村,8.4萬畝耕地,面積120平方公里,是一個農業大鎮、畜牧強鎮、民營新鎮、德州市“五好鄉鎮黨委”,目前正在爭創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

2019年7月,倫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簡介


倫鎮位於禹城南部,距市區15公里,距濟南40公里,東臨齊河,南接莒鎮,北與市中街道相壤,總面積120平方公里,308國道濟邯鐵路和引黃乾渠貫穿而過,設有倫鎮火車站。倫鎮由原袁營鄉和倫鎮於2000年合併而成,屬市中心鎮之一。現有人口4.2萬人,83個行政村,10萬畝耕地。2009年5月,合併為31個社區(村)。倫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大禹治水總指揮部所在地,系古“高國都城、禹息故城、高唐故城”三城疊壓之地,鎮駐地原為隋末源陽城址,2015年6月,高唐故城獲批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倫鎮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是齊禹根據地的主要活動範圍。2015年8月,倫鎮黨委政府投資180萬元重修擴建齊禹抗戰紀念館,同年10月投入使用,現已成為禹城、齊河及周邊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黨建教育基地。近年來,倫鎮以建設“財政富鎮、農業強鎮、區域重鎮、旅遊名鎮、和諧倫鎮”為目標,高點定位,求真務實,全力衝刺第一方陣。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榮獲德州市鎮域經濟跨越發展先進鄉鎮稱號,2013年被列入山東省“一圈一帶”區域重鎮,2014年被評為山東省省級文明鎮,2016年獲批山東省旅遊強鄉鎮,2018年被評為德州市二十強鄉鎮,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榮獲禹城市綜合考核一等獎。

歷史沿革


該鎮駐地原為隋末源陽城故址。北宋在此設安仁鎮。因與禹城安仁鎮重名,今更名為倫鎮。元代狀元張起岩撰文:“倫鎮,古安仁鎮也”。1952年稱四區,1958年2月建鄉,同年建公社,1984年3月更名為倫鎮,沿襲至今。
倫鎮
倫鎮

交通


倫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308國道橫穿境內8.56公里,濟邯鐵路在倫鎮設有倫鎮火車站,鎮住地距京福高速公路15公里,距青銀高速公路3公里,市鄉公路禹莒路,禹倫路縱慣南北,村村通上了柏油路,公交車開到了家門口;淡水資源豐富,引黃總乾渠流經倫鎮,地下水蘊藏量大,地面30米以下便有深厚蓄水層,單井出水量每小時60立方米以上。

自然資源


勞動力資源豐富,剩餘勞動力有上萬人,在本鎮僱工月工資500元左右即可;電力資源利用條件優越,架有10千伏“514”倫鎮輸電主線,設有35千伏牌子變電站,全日供電,全鎮用電遠遠不能滿負荷,供電服務文明規範,電費收取執行工業用電0.62元/千瓦時、照明用電0.52元/千瓦時標準。

社會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優勢明顯。1956年這裡就建了禹城二中,招收了第一批初中學生,六幾年又成立高中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成了建國后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的搖籃。後來他們工作在省地縣財稅,公安,能源電力,教育等戰線上,為國家和家鄉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文化


文物古迹

該鎮燕寨子村西1500米處,有高唐故城遺址。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800米,面積88萬平方米。該遺址南部高出地面5米,北部高出地面1米余,《史記》載:“齊威王盼子守高唐,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左傳》記:“襄公十九年,齊夙沙衛奔高唐以叛,齊慶封討之”。東晉十六國時期城廢。
1950年代,村民在該處打井時,30米以下曾發現有灰色陶器豆和方磚、瓦片等。
光榮傳統
倫鎮還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是齊禹根據地的活動範圍,出了很多革命先烈和大批優秀幹部,像王剋扣,耿黃、張強、楊戟、尚房等,後來人們為了懷念他們,在倫鎮北邊建了紀念碑。
倫鎮
倫鎮
展望未來
為加快小康倫鎮建設步伐,鎮黨委政府把“招商引資、發展民營”作為“天字型大小”工程來抓,認真實踐“重商、安商、親商、富商”的承諾,按照“牆內的事堅決不管,牆外的事堅決管好”的原則,全心全意為客商服務,促其做大做強賺大錢,取得了“倫鎮就是客商的家”的交口讚譽。先後引進內蒙古東君乳業(禹城有限公司)、濟南煜禾林木開發公司倫鎮奶牛養殖廠、瑞德化工有限公司、大禹動物製藥廠、金坤啤酒等五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項目,還有福聚德食品、泉涌冷藏廠、安陽煤灰加工廠等十幾個投資百萬元以上的項目,倫鎮近三年的工業投入達到2億多元,超過建國以來的工業投入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