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聖瑪利亞女校的結果 展開
- 聖瑪利亞女校
-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聖瑪利亞女校
聖瑪利亞女校
聖瑪利亞女校,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創辦於1881年,前身是文紀女校與俾文女校,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中山公園西南側);1851年文紀女校創建,1861年俾文女校創建,1881年文紀、俾文兩校合併成立聖瑪利亞女書院,1923年改名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建校以來亦稱聖瑪利亞女校(St. Mary’s Hall)。聖瑪利亞女校當年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學校招生對象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紅極一時的影星都出自這所學校,如張愛玲、俞慶棠等。
聖瑪利亞女校
185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瓊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禮拜堂後設立一座女校,命名為文紀。剛開始,文紀只有8名學生,上午學淺易的《聖經》和《四書》,其餘時間學習紡織、縫紉、烹調、園藝等。10年後,另一名傳教士——— 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格蘭德女士,為紀念去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設立一座女校,並以其夫“俾文”名之。這裡的女學生們除了學習聖經、國文、算術以外,還學習縫紉、刺繡。
1861年俾文女校創建。
上海紡專(聖瑪利亞女校舊址)校景
1881年6月,美國聖公會施主教將文紀、俾文兩校合併,成立了聖瑪利亞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聖約翰書院後面,整個校園的建築呈古希臘風格。此時的聖約翰書院和聖瑪利亞女校僅一牆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禮拜”之外,男女學生從不允許交談。學校開始時招生40餘人,以後每年陸續增加。1931年6月25日聖瑪利亞女校舉行50周年校慶,此為學生表演。也是50年前即上海自有女校之初的女學生裝束及其上課情形
1885年女校附設育嬰堂,黃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學校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僅有一名學生朱靜貞畢業。
1908年添設師範科、圖書館。此後聖瑪利亞女校有較大發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樂部,學制定為8年。
1920年購買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今長寧路凱旋路口)。
聖瑪利亞女校
校徽
1939年聖瑪利亞女校又在聖約翰大學校園裡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學生全部走讀。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而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上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8月,該校併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共佔地面積64000平方米,直至2006年7月。
聖瑪利亞女校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舊址
2009年,除了鐘樓外,都是廢墟。
曾有一段時間,這座幾經風雨的女校真的如張愛玲描述的那樣“破裂成片片碎石”。後來,經過凱德中國產品設計和開發中心、同濟大學城市設計規劃學院的研究生和導師們的共同修繕與規劃設計,聖瑪利亞女校正在其舊址上悄悄煥發新的光彩!長寧來福斯廣場四號古建是原張愛玲母校的膳堂,是昔日女學生們日日用餐談笑的地方,后一度成為東華大學校舍,最後輾轉成為現在的長寧來福斯廣場。
2016年9月12日晚,這些歷史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融合到了一起——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暨時裝秀在重新修建的長寧來福斯四號古建舉行。這也是長寧來福斯廣場的古建首秀,不管對於古建、歷史還是生活在這座現代都市的人們來說都意義非凡!
長寧來福斯建於聖瑪麗女子中學舊址,坐落於中山公園商圈的核心區域,由三棟甲級辦公樓、大型購物中心及五棟歷史保留建築組成,在新老建築間構築人性空間。
聯名要求保護
聖瑪利亞女校
聖瑪利亞女校舊址7幢歷史建築6幢被拆,居民聯名要求保護。
中山公園西南側,長寧路1187號,曾經的上海著名女子教會中學——聖瑪利亞女校,后併入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由於開發商的不當開發,這處名園如今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民強烈反對規劃方案
2009年4月14日,長寧區規劃局在長寧路1187號工地門口貼出了一張徵詢市民意見的《公告》,告知附近居民,開發商將按照公告規劃方案進行“長寧路88街坊32/8丘商辦綜合樓項目”開發建設。
新規劃圖紙上,已拆除的2幢保留建築不在規劃圖內,其中一幢被拆除的歷史建築,規劃改建成一幢25層高的樓,緊鄰中山公寓。包括鐘樓在內的另外5幢歷史建築在規劃圖中雖被納入保護範圍,但四散分佈在五個角落,其間的環形走廊已不見蹤跡。
對新的規劃方案,附近中山公寓的居民們強烈反對。居民們認為,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聖瑪利亞女校舊址應該“完整獨立、原汁原味”地保護,而且不應該“被湮沒在摩天大樓的陰影中”。幾十名居民簽名給長寧區規劃局寫信反映,要求重新考慮規劃方案。
“如何保留是開發商的事”
聖瑪利亞女校
歷史建築被破壞,有關部門對此反應不一。長寧區房地局房屋質量監測站負責人表示,得知歷史建築被拆的消息,他們當即到現場進行制止,並要求開發商予以恢復。
長寧區規劃局有關人士卻認為,聖瑪利亞女校舊址保護建築只有一幢,即鐘樓所在的一幢,其他建築都是保留建築。“保護建築與保留建築是有區別的,我們規劃部門已經讓開發商有效保護保留建築,至於如何保留那是開發商的事情。”
文物保護專家、上海市文管委地面文物管理處副處長孔立三認為,“著名校舍舊址應該作為整體保護,它們需要一個整體氛圍。”
鐺、鐺、鐺……伴隨數百隻漫天飛舞的氣球,靜默許久的銅鐘再次被敲響,封閉多年的禮拜堂重新開門迎客,鐘聲徐緩而又悠長。2017年7月2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長寧路近凱旋路的聖瑪利亞女校遺留的一棟鐘樓,經過加固、修葺,正式對外開放。今後,每逢整點,鐘樓便會鳴音報時,一如百年之前。
聖瑪利亞女校
長寧來福斯項目啟動后,經過精心修葺、加固,恢復了古鐘樓最初古樸、優雅、寧靜的面貌。長寧來福斯鐘樓現高約20米,禮拜堂高約12米,整體建築面積645平方米,外牆復原為最初的灰黑色洗米石材質。禮拜堂內鋪設花紋素凈的大理石地面,兩側由連續立柱和拱券構成的耳廊一如往昔,曾被磚牆封閉的那扇玫瑰彩色玻璃花窗也重見天日。四周所有窗欞、玻璃,均以最初的風格、顏色修復。
據悉,未來,長寧來福斯鐘樓將對外開放租賃,有望成為個性空間,舉辦走秀、藝術展、婚禮、戲劇等活動。
上海紡專(聖瑪利亞女校舊址)校景
上海紡專(聖瑪利亞女校舊址)校景
張愛玲
張愛玲的文名逐漸在校園內流傳開來,教員在休息室里也常議論她。老師要她擔任學校年刊《鳳藻》編輯,被她推脫了。聖瑪利亞女校把“非梧桐不棲,非醴不飲”的鳳作為學校標誌,校刊也取名《鳳藻》。在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數十本《鳳藻》內,我們見到了聖瑪利亞女校當年靜穆恬美的校園風貌,也見到了張愛玲蘊含靈氣的一篇篇中英文習作,見到了畢業留念時她為全班同學繪製的30多幅真人頭像加卡通身段的肖像畫和英文簽名Ailing。撫摸著一本本歷經歲月的棕赭色羊皮面的《鳳藻》,耳畔彷彿迴響起張愛玲在英文習作《心愿》中發出的宏言:“與全中國其他學校相比,聖瑪利亞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內的花園也未必是最美麗的,但她無疑有最優秀、最勤奮好學的小姑娘,她們將以其日後輝煌的事業來為母校增光!”
俞慶棠